广东方言的文化现象
人文学院
07中本(4)班
章欣欣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混合,省份众多,因此各省各式各样的方言也成了祖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粤语来说吧,已经拥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在香港、广东省大部和广西东部、南部一直占主要地位。
它在海外的影响长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外国人认识的中国话实际上就是广东话。
这源于早年广东人最先到海外打天下,而美加、澳洲是最多华人的地方,广东话仍是当地华人的主要语言。
尽管国家现已推广普通话,但是粤语在广东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
粤语声调众多,音域宽广,朗读古诗特别上口和押运。
其中入声,是粤语系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古代汉语的特征。
古代诗歌,即使是非格律诗,也都十分重视入声的运用,因为入声“短促急疏藏”,运用得当,可使诗的节奏铿锵有力。
汉乐府民歌《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中“竭”、“雪”、“绝”都是入声字,与诗中所表现的激烈情感配合得天衣无缝。
又如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以及柳宗元的《江雪》、岳飞的《满江红》等,都是如此。
今天的普通话没有入声,用普通话诵读这些古诗,可能无法体会入声的艺术作用。
同时,由于“入派三声”,原来的入声字很可能读为平声,这么一来,连区分平仄都成问题,传统诗词的音韵美必然大打折扣。
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只有粤语保存着一整套塞音韵尾,包括双唇塞音韵尾“p”、舌尖塞音韵尾“t”、舌根塞音韵尾“k”,也就完整地保存着古汉语的入声。
传统诗词,尤其是上述押入声韵的诗词,可能只有用粤语吟诵,才能领略其中的韵味。
正像儿化是北京话的标志一样,入声可以说是粤语的标志。
而儿化是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语言的影响,入声却是古代汉语音韵的保存。
除此之外,粤语还有另外一个特征,就是保留了大量的民间俚语,请看下面一段话:“阿妈话你哨牙好,哨牙可以刨西瓜,落雨可以遮下巴,饮茶可以隔茶渣,食也可以当刀叉,劈友都可以挡两下,你话哨牙系咪顶呱呱!”
通过以上可知,粤人在日常言语中喜欢掺进生动、幽默、谐趣的歇后语作为口头禅。
这是方言不可忽略的文化现象之一。
而事实也证明,语言不仅仅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而且全面地反映一个民族在思维模式、生産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特有的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爲一个民族的语言如此,作爲一个地域的方言也是如此。
汉语有七大方言,它们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蕴涵深厚的文化积淀。
广东地方传统文化通常分为三大组成部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所依据的其实就是境内三大汉语方言。
粤语不仅是广府地区人民的母语,而且是广东和整个岭南地区最大的汉语方言,它不仅蕴藏着广府地区的传统文化,而且保存着大量在中原一带已经消失了的传统文化。
离开了粤语,广府乃至岭南地区许多文化品种便不复存在。
因此,研究粤语,可以从民间俚语,俗语入手,因为它们直接反映了民间生活。
根据互联网的资料搜集,粤语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俗语,歇后语,为我们语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俗语:
1、孔明借东风,越借越成功;曹操带兵走,关公截路口,激到曹操无訂走,跌落个屎坑口!唔准笑,话紧你!
2、一见钟情无解药,晚晚失眠睡不着,不顾一切撬墙角,为情而死饮农药。
3、我问我想要乜野?我要住洋楼。
养番狗。
几十万现金揸系手,仲要埋美国户口。
4、你真系人见人爱,车见车载,棺材见到打开盖!
5、夫妻有仔名李笨.一日报案,阿sir问夫名,答:李港仙.sir惑问妇名,答:吴广德.sir问何事?齐声:稳李笨!
以上俗语,相当于普通话的顺口溜,在人们生活谈话中常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聊天,谈话中耳熟能详,特别是在饭桌酒席上,人们互相打趣吹牛,用得最多的,就是此类俗语。
可见方言中蕴含的文化,还是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
而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都可以从其流行的俗语来入手。
“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汉语同样如此。
正如今天我们推广普通话,同样是为了“和”,而不是为了“统一语言”、取代方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公布《世界濒临消失的语种版图》的报告中指出:“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
各种促进母语传播的运动,都不仅有助于语言的多样化和多语种的教育,而且能够提高对全世界各语言和文化传统的认识,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对话的基础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团结。
”
因此我觉得,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发挥粤语优势,保留粤语文化。
这样不仅对于广东建设文化大省,而且对于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都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