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生药的化学成分,生药的鉴定
2.生药的化学成分,生药的鉴定
二、各类生药显微鉴定
(一)根类生药 1.根类生药的组织构造 根据微管组织区别双子叶 植物或单子叶植物。观察双子叶植物的次生构造及 异常构造。 2. 根类粉末生药的观察 木栓组织、导管、石细胞、 纤维、分泌组织、结晶和淀粉粒的观察。
(二)根茎类生药
1.根茎类生药的组织构造 首先要区别其为蕨类植 物、双子叶植物或单子叶植物茎。观察双子叶植物 的次生构造及异常构造。
2. 根茎类粉末生药的观察 与根类似。
(三)茎藤类生药
香豆素大多为无色或浅黄色结晶性固体。小分子的香豆 素类成分具有挥发性,大多数香豆素类成分具有荧光。 (三)鉴别方法 1.香豆素升华性 2.异羟肟酸铁反应 3.薄层色谱法
4.紫外光谱ຫໍສະໝຸດ 三、木脂素
(一)分类
木脂素是由苯丙素氧化聚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有二聚 物、三聚物或四聚物。目前已分离得到2 500余种木脂 素类成分,并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病毒、保肝等药理 活性。
第三节 生药质量检验的依据
一、国家药典
二、部颁标准和局颁标准
三、临床研究用药的质量标准
四、暂行或试行药品的标准 五、企业标准
第四节 生药的原植(动)物鉴定
生药的原植(动)物鉴定,是利用植(动)物分类 学的知识,对生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确定物种,写 出原植(动)物正确的学名。生药的原植(动)物 鉴定是生药鉴定的基础,也是生药后续生产、资源 开发、新药研究工作的基础。
(三)色泽
各种生药的颜色是不相同的,而同一生药的色泽变化与 生药质量有关。玄参要黑,丹参要紫,茜草要红,黄连 要黄。在观察生药的色泽时,生药应干燥,在日光下观 察。色泽的描述应包括表面和断面色泽的内容。
(四)表面特征
生药的表面特征不尽相同,如光滑、粗糙、皱纹、皮孔 或毛茸等。 (五)质地 生药质地的特征可分为软硬、坚韧、疏松、致密、黏性 或粉性等。
第二节 生药鉴定的内容和方法
生药鉴定一般包括原植(动)物的确认,以及性 状、显微、理化鉴定等项目。
一、生药的取样
生药取样的代表性,直接影响到检定结果的准确性。因 此,必须重视取样的各个环节。 1.在抽取样品前,应注意品名、产地、规格、等级及包 装样式是否一致,检查包装的完整性、清洁程度及有无 水迹、霉变或污染情况,详细记录。 2.从同批生药包件中抽取供检样品,原则是:不足5件 的,逐件取样;在100件以下的,取5件;100~1 000件 的,按5%取样;超过1 000件的,按1%取样;贵重药材不 论件数多少,均逐件取样。
细胞及细胞内含物的测量:测量可用目镜测微尺进 行。先将目镜测微尺用载台测微尺标化,计算出每
一小格的μm数,应用时将测得目的物的小格数,
乘以每一小格的μm数,即得所欲测定物的大小。
测量微细物体宜在高倍镜下进行,因在高倍镜下目 镜测微尺的每一格的μm数较少,测得的结果比较 准确,测量较大的物体可在低倍镜下进行。
3. 甾体皂苷
甾体皂苷是一类以螺甾烷为苷元的皂苷类化合物。
4.甾体的理化性质
游离甾体通常易溶于苯、氯仿、丙酮等非极性溶 剂。
强心苷多为无色结晶或无定形粉末。 甾体皂苷的表面活性与溶血作用与三萜皂苷相似。
八、生物碱类 生物碱是一类存在于天然生物界中含氮原子的碱性有 机化合物。生物碱在生物体中的存在形式,根据分子 中氮原子所处的状态分为6类:游离碱、盐类、酰胺 类、N-氧化物、氮杂缩醛类和其他类。 (一)分类 根据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途径母核的基本结构可分为 60余种类型,分别来源于氨基酸和异戊烯。
二、生药的常规检查
1.杂质检查 有机杂质包括来源相同,但为非药用 部分;无机杂质包括泥沙等。所用方法一般为直接 观察、或用放大镜观察,挑检或筛除;宜可通过测 定生药的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来决定生药杂质的含 量。
2.水分测定 生药中的水分含量,是影响到生药品 质的重要因素。测定用供试样品,一般应为直径不 超过3 mm的颗粒或碎片。 1)烘干法 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 2)甲苯法 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 3)减压干燥法 适用于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贵重药品。
(二)物理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游离醌类成分多具有脂溶性,成苷后水溶性增强。小 分子的游离醌类有一定的升华性。
2.显色反应
与碱的反应(Borntrager 反应),Feigl反应,无色 亚甲基蓝显色反应,与金属络合反应
3.薄层色谱法 4.紫外色谱
七、三萜及甾体
(六)断面
一是指生药自然折断面,二是指用刀横切(或削) 成的断面。观察生药断面现象,如易折断或不易折 断,有无粉尘散落、响声等及折断时的断面特征。 对于横切面特征的描述,如黄芪有“菊花心”;粉 防己有“车轮纹”;茅苍术有“朱砂点”;大黄根 茎可见“星点”;何首乌有“云锦花纹”;商陆有 “罗盘纹”等。
步骤:
①实地调查和采集标本。
②观察、记录植物形态。
③核对文献进行鉴定:《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 植物科属检索表》、《中国经济植物志》、《中国药 用植物图鉴》、《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药志》、 《中药大辞典》、《新华本草》、《植物分类学报》 等。 ④核对标本:对有疑问的生药进行最后鉴定。
特点:简便易行,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但需要 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同时难以对粉末类生药及中成药 进行鉴定。
第五节 生药的显微鉴定
显微鉴定是利用显微镜来观察生药的细胞、组织构 造以及细胞后含物。描述显微特征,制定显微鉴别 依据,是鉴别生药品种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显微鉴定的方法
常用制片方法:横切片或纵切片(永久片);粉末制 片(常用);表面制片 (表皮撕片法和整体封藏 法);组织解离片;矿物磨片。 常用试剂的选择:甘油醋酸试液[淀粉粒、菌丝(茯 苓、猪苓)];稀甘油(淀粉粒、糊粉粒、油滴、树 脂);水合氯醛不加热(菊糖、橙皮苷结晶);水合 氯醛加热(酸钙结晶、组织构造、细胞形状);间苯 三酚+HCl[木化组织、细胞(红色或紫红色)];苏丹 Ⅲ [木栓化或角质化组织、细胞(橘红色至红色)]。
3.破碎的、粉末状的或大小在1 cm以下的生药,可 用采样器抽取样品。每一包件至少在不同部位抽取2
~3份样品。每一包件的取样量一般生药100~500 g, 粉末状生药25 g,贵重生药5~10 g。
4.将抽取的样品经混匀,即为总的供试样品。若抽 取总量偏多,按四分法再取样,反复对半递减后, 一般所得样品不得少于做一次全面检查用量的3倍, 即一份作鉴定用,一份作复核用,另一份保存,保 存期至少一年。
(一)三萜及其苷类
1. 四环三萜
达玛烷,羊毛脂烷,环阿屯烷
2. 五环三萜 齐墩果烷,乌苏烷,羽扇豆烷 3.理化性质 游离的三萜类成分为非极性化合物。三萜皂苷水溶性较 好,多为不定形粉末;三萜皂苷具有味苦,对人体的黏 膜有较强的刺激性;三萜皂苷还具有表面活性。
(二)甾体及其苷类
1. C21甾
C21甾是母核含有21个碳原子的甾体衍生物,广泛应用 于临床的一类具有抗炎活性的药物。 2. 强心甾类 强心甾类是一类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化合物。苷元C17 位侧链为Δαβ-γ五元不饱和内酯环的称为甲型强心苷元, C17位侧链为Δαβ,γδ-δ六元不饱和内酯环的称为乙型强心 苷元。强心苷的结构类型可分为甲型、乙型强心苷元。
(七)气 有些生药有特殊的香气或臭气,这是由于生药中含 有挥发性物质的缘故。
(八)味
味是鉴别生药时口尝的实际味感。生药的味与其所 含有的成分有关,生药的味感也是衡量生药品质的 标准之一。
另外,尚有一些简便可行的方法。如水试(秦皮浸水中水浸液显蓝色荧光;熊胆-水面旋转并呈黄 线而不扩散)、火试(海金沙-爆鸣声且有闪光; 麝香-轻微爆鸣声,油点如珠,白色灰)。
(三)含硫化合物
(四)氰基化合物
环烯醚萜是具有环戊烷环烯醚萜和裂环环烯醚萜两种 基本骨架的单萜类化合物。
第3章 生药的鉴定
第一节
生药鉴定的目的和意义
发掘中医药学遗产,整理中药品种。尽量做到一药一 名,互不混淆,保证生药品种的真实性、疗效和用药 安全。制订生药质量标准,促进生药标准化。寻找和 利用新药资源,发展中药事业。
3. 农药残留的检查 有机氯类农药:滴滴涕(总 DDT)、六六六(总HBC);有机磷类农药:敌百 虫 4.其他有害物质的检查 有的生药由于寄生于有毒植 物而产生有害物质,亦须加以检查。例如桑寄生须作 强心苷检查。许多生药在贮藏过程中易霉变而产生黄 曲霉毒素,为确保用药安全,有时还需要对有的生药 进行黄曲霉素的限量检查。
(二)理化性质
1.物理性质
大多数的生物碱为结晶固体,少数为粉末,有固定 的熔点。生物碱通常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 2.鉴别反应 ⑴沉淀反应
⑵显色反应
⑶薄层层析
九、其他
(一)鞣质
鞣质为没食子酸的多元醇酯以及黄烷醇及其衍生物的 聚合物组成的多元酚。 (二)二苯乙烯类 白藜芦醇、白皮杉醇均属于二苯乙烯类。
(二)理化性质
木脂素类成分为无色结晶,一般不具有挥发性,不能 随水蒸气蒸馏。游离的木脂素为亲脂性成分。
四、黄酮类
(一)分类
黄酮类化合物指具有2-苯基色原酮结构的化合物,现 主要是指两个苯环通过三碳链连接形成C6-C3-C6基本 骨架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 根据中间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以及三碳 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将主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 分类如下: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二氢黄 酮醇类、花色素类、黄烷-3-酮类、异黄酮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