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版七年级地理教案(全册)广东人民版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让地理走进生活一、教材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开始地理课程学习之前,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感受到地理与自己现实生活以及将来生活、工作的联系,体会到地理在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即地理科学的价值,从而使他们产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好地理的动机。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并不要求系统、全面地认识地理。
在知识方面并没有规定具体的目标,只要初步了解、知道、认识即可,地理知识的形成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多次的认识和提高,故本节只是起着初始引入和渗透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启发、引导、调动和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地理知识,而在于是否激发起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是否体会到了学习地理的乐趣。
四、教法建议本节课的教学方式应注意以下三方面:1.依托课本的图像和问题展开思考活动。
2.增加开放性,在课本图像和问题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联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深化认识。
3.强调参与性和互动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相互交流启发,让学生在参与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及地理科学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动机。
五、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六、教学案例:[引入]老师与同学们都是第一次见面,互相介绍一下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把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并可巧妙的导入主题:大家知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是什么课吗?有道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地理学什么? 1、生产生活离不开地理活动1:知识抢答暑假是学生们的快乐节日,今年的暑假,小明和爸爸妈妈计划去滑雪,他们准备去哪里?:A.巴西B.阿根廷C.欧洲D.美国雪王国长年冰雪覆盖,六月时也在不断的下雪,而且整天都是黑夜……”请问雪王国在哪个大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 A.亚洲B.非洲 C.欧洲下列哪种语言不是联合国语言?:A.俄语B.日语C.西班牙语D.阿拉伯语我们站在海边看远来的船只,最先看到的应该是:1A.船帆B.船舷C.船头D.船尾安安圣诞节要去美国,以下哪件东西是她的必备物品: A.厚重的衣物 B.防暑的药品Kate对伙伴们说:“我的家乡在世界领土面积第五大的国家。
”她的家乡在:A.俄罗斯B.加拿大C.美国D.巴西Betty说:“我的家一半在北半球,一半在南半球。
”她可能住在哪?:A.欧洲B.北美洲C.南美洲如果沧海变成桑田,那很可能是因为:A.海水蒸发了B.地壳上升了下列哪种人留长发比较困难:A.欧洲的白种人B.亚洲的黄种人C.非洲的黑种人下列符号所示的天气状况中,适合召开学校运动会的是:A B C D适宜在我国南方种植的一组农作物是:A.苹果、花生B、小麦、柑橘C.甘蔗、水稻D.甜菜、荔枝下列哪个城市位置最南:A.广州市B.南宁市 C.海口市D.台北市黄山、泰山分别处于的省的是:A.安徽、陕西B.安徽、山东 C、山东、安徽D.山东、陕西会造成地球日益变暖的最主要原因是:A.人口日益增多 B.地震日益增多C.二氧化碳日益增多D.尘埃日益增多[总结]此可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许多与地理相关的知识,比如出门在外如何辨别方向、城市规划与交通布局、工农业生产的布局等。
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
活动2:衣:为什么东北地区冬天得穿皮袄、戴皮帽,海南岛的居民从来未穿过毛衣?食:为什么北方人爱吃面食,南方人却多吃米饭?学生回答住:播放图片,参与活动。
行:播放图片,说一说在你的一天中,哪些活动要用到地理知识?在一天的活动中,需要用到地理知识的活动很多,如有:穿衣、出行、乘车、旅游、户外活动等方面。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和生活的关系,体会到地理科学的应用价值。
2.怎样学好地理。
播放图片,学生回答:①善于观察;②勤于积累;③乐于读图;④勇于探究。
同学们,学习本章的内容后,你们认为地理有用吗?从下一章开始,我们将走进五彩缤纷的地理世界,去领略、去探索、去思考、去分享,使地理成为我们终生有用的知识。
2第一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教材分析:“认识地球”是七年级地理的第一章,也即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起首章,而本节又是其中的起首节。
因此本课设想通过多媒体和充分利用章首页、设计动手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四、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五、教法建议1.地球的形状,学生已经知道,而且在卫星照片上一目了然。
因而教学的着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模拟和体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史的教育。
2.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三个例子,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提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真的能证实地球是圆形吗?”“你还知道或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总之,采用开放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并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3.在前一节课时可布置学生准备好一个球体和正方体,并每人折叠一只桅杆高高的小纸船,以便于在课堂动手实验。
介绍卫星照片除用于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之外,还可以结合可看到的海陆轮廓、云层等,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重要作用,树立崇尚科学的观念,并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
六、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七、教学案例: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合格地球人的考察]: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3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想: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被****,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能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深更正确●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
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
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
教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
地球的表面积是51100万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那么大。
记忆技巧:最大周长=赤道周长[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总结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
八、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4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九、教学反馈1、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A、正球体 C、极半极约为63789千米B、扁球体 D、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3、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圆。
它的周长是A 亿千米B 亿千米C 4千米D 4万千米4、一位旅行者计划沿赤道步行绕地球一周,如果每天走40千米,则需要 A、500天B、600天C、1000天D、1500天 5、根据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算出地球赤道的长度是: A、4万千米B、8万千米C、4千米D、8千米 6、地球的平均半径是:A 、63710千米B、 6371千米C、 637千米D、4万千米答案:1、D 2、B 3、D 4、C 5、A 6、B十、教学反思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谈话式、探究式教学,学生感到很亲切,课堂气氛一直很平和,讨论、发言都很热烈,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十一、“活动”参考答案P9活动:船头,船身;船帆,船身 P10活动:1.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是可以环绕的。
2.启示:引导性思路:(1)科学探索的历程是充满困难险阻,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乃至生命代价;(2)只要不懈地努力,目标最终会达到;(3)科学的验证,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假设;(在哥伦布、麦哲伦环球探索之前,已有科学的理论假设地球是球形的。
)(4)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探索并证明地球形状是球形的方法还有月食的过程,地表的测量(大地测量),人造卫星的拍摄与精确测量等。
通过活动渗透科学史、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P11活动:1.4万千米2.63661977千米(参考:准确的地球周长是40075千米,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是637814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