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让地理走进生活教学目的:1、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感受地理与自己现实生活以及将来生活、工作的联系,体会到地理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要求学生要主动地迎接地理,敞开胸怀拥抱地理,将地理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理清“地理学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怎样学好地理”这几方面所阐述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理清“地理学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怎样学好地理”这几方面所阐述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学习地理这一门新科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呢?地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作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理的有关内容。

(板书课题)二、学生围绕课本的问题自学约5分钟,分小组讨论课本的问题。

三、学习课本的内容:1、观察图画,请个别学生回答第一框的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老师作小结。

(从自然、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说明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2、观察图画,请个别学生回答第二框的问题和“活动”的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老师作小结性的点拨。

(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这几方面说明地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3、观察图画,请个别学生回答第三框的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

四、老师提出希望。

五、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六、布置课外作业:学生课外准备第一节的“小实验”,写好实验结果。

第一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目的:1、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2、通过做“活动”的问题,认识地球的大小。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出自己对“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看法。

教学重点: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教学难点: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圆的吗?怎样知道地球的大小呢?(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略)。

三、出示自学指导:1、2个不同的“活动小实验”中,得出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最终证明了地球是怎样的?2、在远古的时候,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是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最终得出什么结论?3、地球赤道的长度是多少?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是多少?四、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约5分钟后,进行小组讨论。

五、检测、点评。

1、请个别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活动”,并让学生说出2个实验的结果,其他学生作补充,老师作小结。

小结:在正方体上,先看到小船的船头,再看到船身;在球体上先看到小船的船帆,再看到船身。

证明地球是圆的。

2、指名回答问题2,其他同学补充,老师作点评。

(通过“天圆地方说”、“浑天说”、“卫星照片”进行说明。

得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请个别学生回答问题3,老师补充。

(赤道的长度是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是6378、140千米)4、老师提出问题:还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六、学生质疑,老师释疑。

七、师生小节本节课的内容。

八、检测: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经科学家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的不规则球体。

2、赤道的长度是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

第一章认识地球第二节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认识南北两极,地轴,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

教学重点:识别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

教学难点:1、经线、纬线的指示方向。

2、经度、纬度的辨别。

3、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教学过程: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出示自学指导:1、阅读课本P12,约5分钟后学生以4人为一组讨论所看到的现象,互相交流,回答下列问题:①地球表面积是___________平方千米。

②什么是地球仪?为什么说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③什么是经线?什么是纬线?经纬线的形状、长度和方向有何不同?④如何划分经度和纬度?00经线和00纬线又叫什么?⑤如何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界线?三、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讨论。

四、检测、点拨:内容一:地球的模型1、提问学生,检查自学情况。

2.活动(1):观察地球仪,说说你看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学生朗读意义)地轴是直立的吗?(2)活动2:读图完成填空和表格。

(朗读)(3)教师:经线、纬线有无数条。

内容二:辨别经度和纬度1.提问学生:什么是经度?什么是纬度?①区别不同的经线而标定的度数叫经度。

②区别不同的纬线而标定的度数叫纬度。

2.检查自学情况。

3、教师评讲:0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E”表示;以西称为西经,用“W”表示。

(板图、举例)讲解经度的书写。

4、教师提问:在地球仪上找到0º经线,观察从0º经线往东分为多少度?往西分为多少度?(学生活动,教师检查)5、教师提问:180º经线有多少条?(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在地球仪上,东、西经180º经线重合成一条线,合称东、西经180º。

)6、东西半球的划分东半球:200W 1600E西半球:1600E 200W7、赤道的纬度为00,从赤道向北、向南各分为900。

①以北称为北纬,属于北半球。

00900N②以南称为南纬,属于南半球。

00 900S教师讲解纬度的书写。

8、教师:如何划分南北半球?南极、北极是多少度?(学生回答)9、活动:①东经1450,北纬600可写为______________。

②00经线在中间,东经西经在两边。

东经向______渐增大,西经向______渐增大,最大度数为______度,与______度经线组成圆。

(辨别东、西经线)③赤道最长在中间,南纬北纬在两边,向北增大是___纬,向南增大是___纬,赤道起点___度,南北极____度(辨别南北纬线)4.熟记P14知识之窗15.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6.引导学生系统小结,复习巩固。

第一章认识地球第二节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目的:掌握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能够标出一个地点的经纬度。

教学重点:用经纬网确定任何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用经纬网确定任何地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课时内容①地球的表面积是_________平方千米。

②本初子午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的度数。

③经线、纬线的形状、长度、方向。

④朗读知识之窗。

二、新课内容:交织经纬网自学指导:1、经纬网有什么作用?2、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本P15,思考下列问题。

①某轮船在西经1500,北纬300的海域遇难发出求救信号,请在图1.15中标出遇难船只的位置。

②在地球仪上找出你的居住地和首都北京的经度和纬度。

③完成课本P15活动第3小题。

三、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四、检查、点拨。

思考题1——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都可以用一个经度和一个纬度来确定。

(引导学生如何确定地点所在的经度和纬度)思考题2——①学生标出地点,教师检查。

②每4—6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在地球仪上找北京的经纬度。

③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书上所示的地点的经纬度。

(广州、圣弗朗西斯科、东京:1400E、360N;洛杉矶:1180W、340N。

)五、练习: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练习,学生练习,教师讲解。

六、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七、活动:请大家自选材料制作一个地球仪,在班里同桌之间对比之后,看一看谁做的比较好,谁的做错了。

步骤:①在圆形物体中部用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赤道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指南北两极)②穿过一根铁丝为地轴,向上的一端为北极,指向北极星。

③转一转(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自造成昼夜更替)。

④将铁丝弯出倾斜的底座(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0的夹角)。

⑤画出经线(经线是连接两极的半圆,也叫子午线,指示南北方向)。

⑥标注经度。

(本初子午线的位置、东西经的划分、18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划分)⑦画出赤道。

(标出赤道的度数)⑧画出其它纬线,注出纬度。

(300、600)⑨画出并注出回归线、极圈名称及度数。

八、引导学生系统小结,复习巩固。

第一章认识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2、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一、展示地球仪,复习相关内容:1、什么叫地轴?2、北极、南极在地球仪上所处的位置。

二、新课内容一:地球自转1、出示自学指导:(1)什么叫做地球自转?(2)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4)观察地球自转,完成课本P16活动中的习题。

2、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讨论。

3、检查、点拔:(1)提问学生,检查自学情况。

(2)活动(1):A、让学生回想时针旋转的方向;B、引导学生分别从南北两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活动(2):教师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引导学生完成相关习题,进一步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完成课本P17活动中四季变化相关的填空题,从而导入新内容——地球公转。

四、新课内容二:地球公转1、出示自学指导:(1)什么叫做地球公转?(2)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3)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4)观察图1.19,完成课本P17的“记录”。

(5)地球公转使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2、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3、检查、点拔:(1)提问学生,检查自学情况。

(2)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四季昼夜的分布情况。

(3)结合《地图填充册》P7地球公转图,观察图 1.19地球绕太阳公转示意图,学习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A、强调:上述图中的“二分二至”均指北半球而言。

B、简介极昼与极夜。

4、联系所学知识完成课本P15活动。

五、引导学生系统小结,复习巩固。

六、检测:填充图册P7第一章认识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目的:认识地球上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五带的名称是什么?教学重点:五带的划分的界线(纬线),五带的名称。

教学难点:为什么要这样划分。

教学教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我们知道公转产生了不同季节是因为太阳光照射所获得热量产生差异,这节课我们学习划分五带也是因为太阳照射而划分的。

一、自学指导阅读课文P18-19五分钟,以4人为一组讨论问题:1、划分五带有哪几条纬线,名称分别是什么?2、北极圈、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南极圈分别划分哪些气候带?3、赤道划分了什么?热带在南半哪个半球?4、哪一带所得到的热量最多,哪一带最少?师生互相解答问题。

小资料:南北极昼与极夜时间相反。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与自转相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