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湖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峥.嵘 (zhēng) 赭.色(zhě) 饿殍.(piǎo) 蓦.然 (mù) 慰藉. (jiâ)B、磕绊.(bàn) 按捺. (nà) 衽.席(rân ) 怪癖. (pǐ ) 槎.桠(chá)C、渐.染 (jiàn ) 酾.酒 (shī ) 摭.拾 (zhí) 泥淖. (nào) 啮噬. (shì)D、徜.徉 (cháng) 恣.意 (zī) 惴.栗 (zhuì ) 绿.(lù)林自诩. (xǔ)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奈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B、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蓬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C、这恶魔似的铁马,那振耳欲聋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
D、落日跳跃着、颤抖着降落,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一半。
3、依次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极少为人类_______。
(2)博雅杯人文知识大赛虽已圆满落幕,但留给人们的地是永不落幕的精神宝藏和重要。
(3)孩子,坦率地说,我无法抑制你的期望,我虽不致横蛮专制到______你对“志愿”的选择,但我实在希望你能考进大学。
A、领会启示干预B、领悟启事干涉C、领会启事干预D、领悟启示干涉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厚非....、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B、经过这一轮欧债危机的折腾,目前市场气氛低落,有的公司股价大幅下挫,直接影响其融资能力,未来欧美公司的裁员潮将不绝如缕。
C、神圣的抗战,死了那么多的人,流了那幺多的血,他都无动于衷....。
D、在学习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寻的,要有一股韧劲。
如遇到一点困难就畏缩不前,功.败垂成...,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好方式。
B、虽然我会像其他父母一样极端同情你,却不能不鼓励你,甚至鞭策你尽全力去争取这一场残酷竞争的胜利。
C、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无时无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D、故乡,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精神故园。
如果我们注定一生要不停地四望,那么故园就是我们目光惟一永远不变的方向。
6、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水墨山水画。
(夸张)B、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互文)C、它继续依恋地注视着人间,好像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
(拟人)D、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借代)7、下列各句中,对有关课文解读错误的一项是()A、《江南的冬景》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
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名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各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
B、《西地平线上》通过对定西高原,罗布淖尔荒原和阿勒泰草原三处观看到的三次落日景象的多地点、多方位、多手法、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雄阔的境界和深刻的主题,在激发读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时,又给人心灵以洗礼。
C、《前方》一文的立意表面上是写思乡,实际上写的是离家。
用思乡的苦反衬离家的痛。
D、《像山那样思考》作者通过对山、狼、鹿、牛、草木之间关系的描写,分析,启示人的尊重自然,从自然的角度思考问题,保持自然的生态的平衡。
8、请把后面的诗句分别填入语段中的空白处,做到前后语意一致的一项是()流浪天下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有的侘傺而归,以家自慰,“____ __”。
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____ __”。
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___ ___”。
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誓归田园,“____ __”。
——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②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③不如家池上,乐逸无忧患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A、③②④①B、③④②①C、②③④①D、④②③①9、下列句式特点说明不当的一项是()A、渺渺兮余怀(主谓倒装)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定语后置)C、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D、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A、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穷.山之高而止B、侣.鲁虾而友.麋鹿/吾从而师.之C、顺流而东.也/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上.食埃土,1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而吾与子之所共食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意有所极,梦亦同趣12、对下面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推窗袁枚连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
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
A、这首诗抒写诗人傍晚雨霁风止后推窗一刹那间的感受。
B、诗人是那样急不可耐,雨止后立即“推窗”,先一睹青山之风采,而青山亦似解人意,好像早在窗前等候,诗人窗才推开,它们便扑面而来。
C、“相思久”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令青山亦起相思之意,则山就更值得诗人眷念了。
D、写山能“扑面来”,又化静为动,更显得山具有灵性,富有生活情趣。
最后两句生动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由衷喜爱。
二、(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结阅读多于写作,心情渐趋宁静的同时,对许多事也日渐淡泊,这或许是每个写作者的必经之路。
人们经常反思并不断在作品中追问自己:我究竟是谁?我为什么要与你对话?我为什么要想这些问题?苏子曾说:“此心安处即故乡。
”只要这个地方能让你安心,它就能成为你的故乡。
人们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
于是很自然的开始寻找,在寻找中因为屡次的失望,为自己虚构一个可以栖居的家园,并美其名曰故乡。
这种以设想方式存在的家园,由于没有养活生命血液的泥土和水源,终难以一种长青树的姿态存于世。
故乡不是一种虚拟,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
只要你思想通融,精神淡定超脱,何处都可为故乡。
所以,尽管苏子一生都在迁徙、流浪,却总能到处找到自己栖居的故乡。
他很安心,把与自己遭遇的一切,都非常通脱地看作一种缘分。
因此,他不管走到哪里,即便是条件异常艰苦的流放,也能在那里其乐融融,劳作休闲之时,用笔轻轻地打量“这一个”让自己“安心”的故乡。
安心难得,静坐反审自己的心灵故乡无疑更难。
生命基于这个世界来说,在滚滚流逝的时间长河中,好像一朵浮萍。
淹没于浩瀚的时间长河,人们常生无家可归之感。
当夜深人静或独处时,便会不自觉地想家,却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家在哪里。
人类需要以情感交流的方式在这个世界生存。
人类的心灵如此孤独,该如何与别人进行和谐的交流呢?这便要求一种所谓“共同语言”。
古语:道不同则不相为谋。
共同语言产生的前提,便是志同道合,即交流双方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
然而根据交际经验,两个人要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需要很多约定俗成的条件。
两个同乡见面可以聊记忆中关于故乡的轶闻趣事,昔日情人见面黯然神伤一番,老同学见面可以侃谈某个难忘的老师和同学。
由此可见,人们愿叙及并为之留恋的还是所熟悉的。
不管已逝的抑或将来发生的人或事,人们总喜欢以熟悉的方式去感之想之。
其实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越是熟悉的便越能感觉到它一颦一笑的气质。
人们在与别人交谈或向别人做介绍时,会不自觉地拣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
人们在外面工作累了总会想家,家中的亲人此时会让人备感亲切,感到跟他们有说不完的话。
其实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说话,即你怎样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的特别感悟很自然地流露出来,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主动与你交流,以期达到共鸣的效果。
但前提是要让读者主动读你,然后想读懂你,你得具备给他们“实在”东西的素质。
这个实在,乃对生命的真实体验。
从故乡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
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
前边述及的故乡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人最潜在、最核心的生命意识。
《圣经》上说,我们好比生活在一只船上,将来不可知。
鉴于对将来的不可知性,在创作时才会假设或者虚拟一个貌似存在的故乡来抚慰我们飘浮的精神。
对一个正谨慎行走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的人来说当知道,逃不出故乡却愿在遥望故乡中寻找一个可以让精神安息的家园,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宿命。
13、下列关于第二节末“‘这一个’让自己‘安心’的故乡”的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A、指以设想方式存在的家园。
B、指条件异常艰苦的流放之地。
C、指一种思想和精神上能让自己栖居之处。
D、指自己奋斗和奉献过的故乡。
14、纵观全文,下列有关作者对于“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结”的论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
B、苏子的一生便充分说明只要“安心”,就能在文学创作中找到自己的故乡。
C、从对生命的真实体验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
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
D、由于将来不可知,人们在创作时就会假设或者虚拟一个貌似存在的故乡来抚慰我们飘浮的精神。
15、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时间长河中,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B、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是要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的特别感悟很自然地流露出来,并让人情不自禁地主动与你交流。
C、故乡情结是一个人最潜在、最核心的生命意识。
D、人生注定逃不出故乡,却愿在遥望故乡中寻找一个可以让精神安息的家园。
(二)、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选段,完成16~19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