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材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
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
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全文共六个小节,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一至三节,讲上海宋庆龄故居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第二段是四、五两节,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
第三段是最后一节,讲人们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记念。
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
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体
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
教学思路:课前自主预习检查预习情况课堂上小组交流、展示:樟树外形美、樟树内在美、人树相同处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书读百遍——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贵有疑——“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可以从标点、词语、句子、内容及表达方式等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3.文贵自得——
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4、我的收获:
(1)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树”?
(2)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让宋庆龄如此的舍不得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自然段中的句子、词语进行体会。
(3)关于宋庆龄的资料和故事。
(4)宋庆龄跟樟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课堂展示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二、检查预习情况(课件出示)
(1)出示词语
搬家宋庆龄稠密崇敬瞻仰纪念粗壮石榴树
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繁衍后代枝枯叶落
(2)记一记:龄繁瞻
(3)朗读课文,订正字音。
三、再看课题,抓住“樟树”一词指导分段。
(1)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2)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3)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四、读一读,感受樟树外形美
1、课件出示宋庆龄故居的图片画面。
(1)在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时。
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课件出示: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
(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宋庆龄非常喜爱这两棵樟树)你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红笔标注“舍不得”)指导朗读
2、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让宋庆龄如此的舍不得呢?请同学们找
出相关自然段中的句子、词语进行体会。
然后分组交流。
3、全班交流,小组展示。
(1)出示第四自然段: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
(板书:蓬蓬勃勃)
什么叫蓬蓬勃勃啊?(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的意思。
)
(2)你从这段话中哪些词语体会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呢?(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
(3)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显示它们的蓬蓬勃勃呢?让我们想象一下,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
说话训练:
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4、课件出示樟树,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读出樟树的美和顽强的生命力)
(1)请女同学读出这两棵樟树的美,男同学读出这两棵樟树顽强的生命力。
(2)全班齐读第四自然段,再次感受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两颗樟树。
5、小结:多么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呀,难怪宋庆龄这样的舍不得它们。
五、比一比,品味樟树内在美
过渡: 从蓬蓬勃勃、四季常青中让我们感受到了樟树的外在美,那么。
它的内在美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5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
请同学找出樟树的内在美是什么?(这两棵樟树还具有可贵之处。
)
①你能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
(屏示:这是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板书:拒虫香气,永久保持)
②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
出示句子:(即使……仍然……)(只要……就……)
师引读:
(师)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生)虫类就怕它一天。
③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展现出樟树独有的品格的呢?(与其他
树木比较)
2、小结:是啊,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让宋庆龄舍不得。
让游人参观时也舍不得,与它拍照、留影做纪念。
六、品一品,感悟人树相同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1)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宋庆龄的什么之情?
(2)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3)出示宋庆龄的相关资料和故事(充满活力、一身正气)
(4)看板书,想一想:宋庆龄跟樟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小组交流后展示。
(5)师小结:(课件出示)樟树的香气让虫类害怕,一身正气的宋庆龄让敌人害怕。
从樟树的身上让我们看出了宋庆龄的正气。
因此,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
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
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
作者借写樟树来表达对宋庆龄的怀念、敬佩之情。
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
(4)请同学们有感情的齐读最后一段。
七、作业:
背诵课文,感受宋庆龄身上所体现的那种樟树精神。
板书设计: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精神蓬勃蓬蓬勃勃
一身正气永久保持
高贵品质高贵木质
借物喻人
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
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
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文章表面上来看是写樟树,可其实是借物喻人。
所以文章的重点该是第4和第5自然段,而难点是能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因此在教学时我紧抓文中的“舍不得”一词,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的朗读来感悟理解:宋庆龄为什么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而她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在教学时作重点突破。
首先让学生从文章的叙述中,提炼出樟树的特点:蓬蓬勃勃、拒虫香气永久保持。
然后,再回归到语言文字中,进一步品味两棵樟树的外形美与内在美。
在学生交流感受、感情朗读的同时,也建立起对樟树的情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最后再围绕课后的思考题,紧抓最后一小节。
因为这句话是点睛之笔,由叙写樟树到睹物怀人。
文章的结构由此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让读者在长思中感受树即是人,人即是树。
但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毕竟是浅显的,文中也没有做详实的介绍,如何让树与人之间架起桥梁呢?如何引领学生来突破文章的难点,明白樟树的象征意义呢?的确很难。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坡度,先是让学生借助宋庆龄的图片,从外观上来感受宋庆龄的高雅气质;然后再交流、出示一些有关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感受她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她的青春活力,她的神圣不可侵犯,她是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世界和平及人类的进步事业。
从而引导学生在树与人之间寻找人格的共性,明确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的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