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底光缆数字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海底光缆数字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目次前言 (II)1总则 (1)2 术语 (2)3 传输标准及系统制式 (3)4 系统设计 (4)5 系统传输指标 (5)6 海底光缆线路路由的选择原则 (6)7 海底光缆的敷设和工程设计要求 (7)8 海缆登陆站的选择 (8)9 设备的安装及配置 (9)10 远供系统设计 (10)11 辅助系统设计 (11)12 维护工具及仪表的配置 (12)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14)附:条文说明 (1)前言海底光缆数字传输系统从1990年建设中日国际海底光缆传输系统开始引入我国,经历了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从最初560Mbit/s PDH系统到目前先进的10Gbit/s WDM系统。

随着海底光缆系统技术上的不断发展变化,通过多个工程建设,海底光缆数字传输系统设计、建设的经验和资料都得到有效积累。

1996年编制的«海底光缆数字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YD5018-96, 主要适用于单波长、海底电中继器的海底光缆系统的工程设计。

上世纪90年代末,海底光缆系统已全部采用大容量SDH系统和WDM 系统。

所以,根据技术发展的需要和信息产业部信部规函[2004]508号文«关于安排通信工程建设标准修订和制定计划的通知»的精神,重新修订原规范。

根据我国新建的多条国际和国内海底光缆工程的经验,参照国外有关海底光缆数字传输系统的资料以及陆上光缆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要求,并总结了原YD5018-96发布实施以来海缆系统设计的实践经验,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对原规范进行了修改、补充、增删和细化。

经反复讨论修改,后经有关部门会审定稿。

本标准由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负责解释、修订、监督执行。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京移通信设计院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卫昀高军诗。

1总则1.0.1《海底光缆数字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海底光缆数字传输系统(以下简称“海缆系统”)的工程设计。

改建、扩建以及其它涉及海底光缆数字传输系统内容的工程设计亦可参照本规范结合具体工程情况执行。

1.0.2工程设计必须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方针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

1.0.3工程设计必须保证通信质量,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切合实际。

设计中应进行多方案比较,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尽量降低工程造价。

1.0.4工程设计中采用的产品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及规定,未经系统鉴定合格和认证的产品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1.0.5本规范未涉及部分应符合现行通信行业标准YD 5102-2003《长途通信干线光缆传输系统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T 5095-2000《同步数字系列(SDH)长途光缆传输工程设计规范》和YD/T 5092-2000《长途光缆波分复用(WDM)传输系统工程设计暂行规定》中相关条款的规定。

1.0.6海底光缆数字传输系统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

当本规范与国家有关标准及规范有矛盾时,应以国家标准和规范为准。

1.0.7在特殊情况下执行本规范有困难时,应充分论述理由并提出报告呈有关主管部门审批。

2 术语2.0.1海底光缆登陆点系指海底光缆与陆上光缆接头点的位置,一般设海滩人井。

2.0.2登陆滩地登陆艇登陆时冲滩(或昨滩)的位置。

2.0.3海缆登陆站海缆系统的传输终端站。

海缆系统终端传输设备、监控设备及远供设备等均设置于海缆登陆站内。

2.0.4海堤海岸边用于阻挡海水的堤坝。

2.0.5潮滩海堤与低潮位之间的区域。

2.0.6岸滩系指海岸和潮滩的总称。

2.0.7海潮流系指海水的潮流和海流。

潮流是因天体引力引起的潮汐产生的,海流是由季节风、海水密度和地球自转等因素产生的。

2.0.8锚地系指海上指定的船只可以抛锚的特殊区域。

2.0.9深海海洋专业中系指海水深度大于2000m且开阔的海区。

本规范中特指海水深度大于200m的海区。

2.0.10浅海海洋专业中系指海水深度小于2000m的海区。

本规范中特指海水深度不大于200m的海区。

2.0.11电源远供系统指利用海底光缆内的导体与海水组成的回路,向海底设备提供电源的供电系统。

2.0.12海底光放大器线路光放大器利用远供电源工作,放大通信信号,并接收和发送监控信号。

3 传输标准及系统制式3.0.1海缆系统可分为单工作波长的SDH系统和多工作波长WDM 系统。

海缆系统的光通路信号类型及速率应符合表3.0.1的规定。

中继距离等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而确定。

3.0.3海缆系统的容量应符合工程的网路组织要求。

海底光缆传输终端设备的容量可按近期业务量需要确定,海底光缆中光纤的芯数以及海底光放大器的配置应按远期业务量的需要,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后确定,并应结合拟采用的系统工作速率统一进行考虑。

3.0.4海底光缆中所使用的光纤根据技术要求和实际需要可选用标准单模光纤、色散位移单模光纤或1550nm波长损耗最小的单模光纤。

3.0.5海缆系统的标称工作波长宜为C波段或C+L波段。

4 系统设计4.0.1系统的组成海缆系统由终端传输设备(LTE)、远供电源设备(PFE)、网管/系统监控设备、海底放大设备以及海底光缆、海底接头盒、海底分支单元(BU)等组成。

终端传输设备中包括构成WDM系统的合波器、分波器、光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前置放大器)、波长转换器等。

4.0.2 海缆系统的线路光通道系统设计必须同时满足系统所允许的光纤损耗、色散及Q值等因素。

4.0.3 海缆系统的总体设计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a) 系统的寿命初始(BOL)和寿命终了(EOL)性能和可用性要求;b) Q值和光通道信噪比(OSNR);c) 系统误码性能(包括BER、ESR、SESR、BBER等);d) 系统抖动性能;e) 前向纠错(FEC)配置;f) 色散补偿方式g) 系统可靠性;h) 网管系统配置i) 施工和维护余量;j) 远供系统配置。

4.0.4海缆系统的余量考虑海缆系统的岸端及海水深度小于1000m的区域应考虑一定的海底光缆修理余量,海水深度大于1000m的区域可以不考虑海底光缆修理余量。

4.0.5海底光放大设备的设置应满足远期系统传输容量的要求。

5 系统传输指标5.0.1 WDM海缆系统的误码和抖动性能必须符合现行通信行业标准YDN 120-1999《光波分复用系统总体技术要求(暂行规定)》和YD/T 1274-2003《光波分复用系统(WDM)技术要求—160×10Gb/s、80×10Gb/s部分》中的相关条款和规定。

5.0.2SDH海缆系统的误码和抖动性能必须符合现行通信行业标准YD/T 5095-2000《同步数字系列(SDH)长途光缆传输工程设计规范》中的相关条款和规定。

5.0.3海缆系统可靠性指标按10000Km考虑如下:a)整个海缆系统的使用寿命为二十五年。

b)在系统的使用寿命期内由于光缆及元器件本身发生的故障而需要用维护船只修理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

6 海底光缆线路路由的选择原则6.0.1海底光缆线路路由的选择,应以工程设计任务书为依据,在所确定的海缆登陆站之间选择一条确保通信质量,满足干线传输要求,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和便于维护及施工的海底光缆路由。

6.0.2海底光缆线路路由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其他相关部门现有和规划中的各种建设项目的影响。

6.0.3选定的海底光缆登陆点及登陆滩地应满足以下条件:a)至海缆登陆站距离较近的岸滩地点;b)避免有岩石,选择登陆潮滩较短以及有盘留余缆区域的地点;c)全年间风浪比较平稳,海潮流比较小的岸滩地区;d)沿岸流砂少,地震、海啸及洪水灾害等不易波及的地段;e)登陆滩地附近没有其它设施或海底障碍(如电力电缆、水管、油管及其它海缆等);f)便于今后海缆登陆作业和建成后维护的地点;g)将来不会在沿岸进行治水、护岸和修建港湾的地点。

6.0.4海底光缆线路路由应避开有下列特征的地形:a)河道的入口处;b)海底为岩石地带;c)横越海谷;d)火山地带附近;e)陡峭的斜面;f)陡崖下面。

6.0.5所选择的海底光缆线路路由若与其它海缆路由平行时,两条平行海缆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二海里(3.704km),与其它设施的距离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6.0.6海底光缆线路路由应尽量减少与其它海缆或管线的交越。

6.0.7海底光缆线路路由应避开捕捞作业区和其它特殊作业区。

6.0.8海底光缆线路路由应避开各类锚地。

6.0.9海底光缆登陆点至海缆登陆站之间的陆上光缆部分的路由选择与确定可参照现行通信行业标准《长途通信干线电缆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2002-92,现行通信行业标准YD 5102-2003《长途通信干线光缆传输系统线路工程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要求。

7 海底光缆的敷设和工程设计要求7.0.1海底光缆的长度、种类和规格应根据工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及设计的系统传输容量要求,并根据海洋调查所确定的海缆路由上的海底地质、地形、水深、海底光缆的敷埋设余量及特殊保护要求等来确定。

7.0.2海底光缆的护层结构根据敷埋设地段及海底环境的不同分为深海型海底光缆及铠装型海底光缆。

具体使用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a)深海区域使用深海型海底光缆。

b)浅海区域及登陆部分使用铠装型海底光缆。

c)在需要特别保护的地段可采用加粗钢丝铠装线、或使用双层铠装型及特殊保护型的海底光缆。

d)海缆登陆点至海缆登陆站之间可以使用海底光缆,也可以使用陆上光缆,但在需要对海底光放大器进行供电的情况下使用陆上光缆需要考虑解决其远供电流的传送问题。

7.0.3海底光缆登陆点至海缆登陆站之间的光缆敷设安装要求可参照现行通信行业标准《长途通信干线电缆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2002-92,现行通信行业标准YD 5102-2003《长途通信干线光缆传输系统线路工程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

7.0.4海底光缆登陆点处必须设置明显的海缆登陆标志。

7.0.5海底光缆穿越海堤处要采用钢管保护并在两端进行封堵。

7.0.6海底光缆登陆后应在海滩人井进行终端并与至海缆登陆站的陆上部分光缆进行连接。

7.0.7登陆部分的海底光缆应进行埋设处理,埋设深度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要求确定,但一般不得小于2m。

7.0.8海底光缆的海中布放分为直接敷设和埋设两种,工程中应根据海缆路由的实际情况和海底光缆的保护要求确定。

7.0.9海底光缆的埋设应按照工程的具体要求、海缆需要保护的程度和海底的地质情况等统一考虑,一般要求在我国大陆架100米水深之内海底光缆的埋设深度应不小于3m。

8 海缆登陆站的选择8.0.1海缆登陆站一般应单独设置在海缆登陆点附近,对于单独设置海缆登陆站有困难或现有的长途通信枢纽或综合通信楼离海缆登陆点较近时,也可以将海缆登陆站设置在现有的长途通信枢纽或综合通信楼内。

8.0.2新建单独设置的海缆登陆站应满足以下条件:a)地质稳定,环境条件适合建站的地方;b)交通方便便于维护管理;c)可提供稳定可靠的交流电源;d)附近无大型厂矿及变电站和高压线杆塔的接地装置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