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泰安市2019届高三历史第三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泰安市2019届高三历史第三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泰安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井田制的瓦解B. 耕种技术的进步C. 劳动人口的增长D. 小农经济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知,休耕制向连种制的转变,使地力问题得到一定解决,这主要是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故B正确;休耕制向连种制的转变,不能说明井田制的瓦解,排除A;劳动人口的增长是连种制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小农经济的形成在一定推动了土地技术的进步,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2.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

董仲舒的这种思想A. 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B. 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C. 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D. 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B正确;古代民本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A错误;据材料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董仲舒不是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而是强调要突破其局限,C错误;董仲舒的思想仍是为统治者提供借鉴,D错误。

3.唐代进士科举不仅依据试卷来录取及第者,而且还考察应考者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当时称为“公荐”和“通榜”。

据此可知,通榜公荐法A. 为营私舞弊提供了可能性B. 旨在增加下层读书人入仕渠道C. 有助于选拔真正实用的人才D. 体现了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反映了在科举制之外存在着通榜公荐法,这为推荐者营私舞弊提供了可能性,故A正确;通榜公荐法不一定推荐下层读书人,故B排除;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人才,没有统一客观和公正的依据,这不利于选拔真正实用的人才,故C排除;通榜公荐法与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无关,故D排除。

4.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在倭患基本平定的前提下,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

当时的福建巡抚徐学聚曾言:“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

”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A. 自然经济加速瓦解B. 外来威胁趋于解除C. 外贸经济有所发展D. 政府税收显著增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明朝对外贸易,材料“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反映了明朝后期对外贸易有所发展,故C 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故A 排除;倭患基本平定并不等于外来威胁趋于解除,故B 排除;材料没有比较明朝政府的税收变化,不能说明政府税收显著增加,故D 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贸易发展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5.为适应西方外交代表驻京的需要,中国被迫设立总理衙门作为办理涉外事务的机构。

19世纪70年代后,该衙门的职权逐渐被有意识地转移给直隶总督所兼任的北洋大臣和两江总督所兼任的南洋大臣,尤其是李鸿章的直隶总督衙门实际上成了中国的“外交部”。

这反映出当时A. 列强势力集中在两江和直隶总督辖区B. 地方实力派崛起冲击了中央集权体制C. 李鸿章处理外交事务的能力举世公认D. 天朝上国观念对中国外交仍存在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该衙门的职权逐渐被有意识地转移给直隶总督所兼任的北洋大臣和两江总督所兼任的南洋大臣,尤其是李鸿章的直隶总督衙门实际上成了中国的外交部”可以看出晚清时期的国家外交仍然由地方办理,没有上升到国家高度,体现出清政府仍拘泥于天朝上国思想,因此D 选项正确。

A 选项错误,此时期列强势力并非只是集中于两江和直隶总督辖区,与清政府将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转移没有必然关系;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将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转移到地方,并非是地方实力派主动夺权,冲击中央集权体制,也与李鸿章的个人能力无关,因此B 、C 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D 选项。

6.著名学者傅斯年认为,“五四运动可以说是社会责任心的新发明”。

这一观点主要是基于五四运动A. 使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 激发了民众参与爱国运动C. 改变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方向D. 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答案】B【解析】【详解】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体现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因此傅斯年认为五四运动是社会责任心的新发明,选项B正确;甲午战争后国人民族意识初步觉醒,选项A排除;五四运动标志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但与材料主旨不符,选项C、D排除;7.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瓦窑堡会议,批评了“左”倾错误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表现-关门主义,随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又指出“关门主义者不能根据形势变化来改变革命策略”,他们认为“圣经上记载了的才是对的”。

据此可知,这些会议精神A. 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B. 源于国民大革命失败教训的总结C. 利于推动全民族抗战思想的形成D. 表明“左”倾错误统治地位已结束【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指出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批判“关门主义”和“教条主义”,要求实事求是地调整革命策略,用“统一战线”和民族革命解决民族危机。

这有利于全党统一思想,明确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还能得各方面的响应和支持,有利于推动全民族抗战思想的形成。

A项是在中国共产党七大上,B项是八七会议,D项是遵义会议的内容。

所以正确答案是C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在二三十年代召开的会议,须领会材料中心和主旨,并按要求结合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准确理解和运用重点知识,科学分析材料。

8.如图为我国1965年的一幅宣传画。

该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是A. 工农经济实现均衡发展B. “双百”方针的正式提出C. 经济领域冒进思想严重D.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20世纪50年代末期出现的严重经济困难,60年代初期中央对经济进行调整,1965年完成;据此依据材料“我国1965年的一幅宣传画”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正确。

大跃进时期由于大力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比例不平衡,故“均衡”说法不合史实,排除A项。

双百方针在1956年提出,故排除B。

经济领域冒进思想严重是大跃进时期,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是:我国1965年的一幅宣传画。

结合1960年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可知答案。

9.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经常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他曾感叹,“世界的局面改变了,浑厚淳朴的罗马古风业已荡然无存,政治上的平等已经成为除旧过时的信息,所有人的眼睛都在望着皇帝的敕令。

”材料表明塔西佗A. 主张恢复传统政治体制B.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C. 追求公平和公正的理念D. 维护君主敕令的权威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塔西佗经常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浑厚淳朴的罗马古风业已荡然无存,政治上的平等已经成为陈旧过时的信息”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面对共和时代的忠勇爱国成为苟且因循,俭朴刻苦变成了奢侈浪费,而军队的勇武精神也为骄奢淫逸所取代,因此他常常带着共和时代贵族政治家的挑剔眼光,来审视已经变化的世界,即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塔西佗在思想上倾向于共和时代的贵族专政,尤其向往这个制度下元老院贵族的高贵地位和自由生活,而不是主张恢复传统政治体制,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公平公正的理念,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以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在的社会,没有体现维护君主救令的权威性问题,故D选项错误。

10.18世纪的欧洲与17世纪时相比,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却着实不同:后者带着对中世纪信仰的延续和对上帝的敬畏,在科学活动中追求自由的精神;前者则打破了对信仰的虔诚,终至走上“理性的法庭”。

两者的相通之处在于A. 追求自由与平等B. 信仰上帝与神学C. 反对宗教的说教D. 强调精神的自由【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后者带着对中世纪信仰的延续和对上帝的敬畏,在科学活动中追求自由的精神;前者则打破了对信仰的虔诚,终至走上理性的法庭”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均强调精神的自由,故D项正确。

“追求自由与平等”只符合启蒙运动,排除A。

“信仰上帝与神学”只符合宗教改革,排除B项。

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均不反对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

考查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的相同点。

解题的关键是对“后者带着对中世纪信仰的延续和对上帝的敬畏,在科学活动中追求自由的精神;前者则打破了对信仰的虔诚,终至走上理性的法庭”的分析理解。

11.1921年,苏俄存在多个农业税种,由不同机构收取,每种食品分别对应一个税种,农民生产出某种食品后,首先要拿去缴税,然后才能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易。

1922年3月,苏俄中央决定实行“统一实物税”。

这表明苏俄A. 农民缴税热情日益高涨B. 农业集体化显现雏形C. 农村经济形势严重恶化D. 新经济政策深入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21年,苏俄存在多个农业税种”、“1922年3月,苏俄中央决定实行“统一实物税””可知体现是新经济政策的深入调整,D 选项符合题意。

农民缴税热情日益高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 选项排除。

农业集体化是在1927年出现的,B 选项排除。

农村经济形势严重恶化材料信息显然不符合,排除C 项。

12.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

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 美苏冷战开始于十月革命B. 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C. 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D. 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可知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期间,美苏主导下的多国参与的政治斗争,因此冷战是多种因素推动下形成的,选项B正确;根据所学冷战开始于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选项A排除;根据徐蓝的观点,冷战是美苏双向互动的结果,美苏对峙与此观点相左,选项C排除;选项D与材料无关。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炎黄时代至尧舜禹时期,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不断碰撞融合。

夏、商、周三族的民族迁徙与定居,三代更替以疆域的形式巩固了华夏族农耕经济的共同地域。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华夏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