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关键是什么?随着马克思深入研究经济学,考察社会现实,到1845年春天,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这一转折的标志,就是对费尔巴哈由赞扬变为批判。
马克思思想转折的标志体现在:其一、形成了自己的“人的学说”。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二、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贯穿全文,从实践角度说明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人,第一次全面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和抽象的人本主义,简要地阐发了新世界观的理论基础。
《提纲》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决裂,由此一种崭新的哲学体系在科学实践观上建立起来。
2.为什么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文件”?一费尔巴哈没有认识到实践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巨大重要性,不了解革命的、批判的实践,脱离了实践,因此(1)对自然、现实社会只是从客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从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方面去理解,与此相反,唯心主义学说则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过分地加以了夸大。
(2)不能理解人的本质,而是错误地把人的理论活动看作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实践活动则是卑污的、低级的。
(3)不仅抽象地理解人,而且也抽象地理解宗教。
(4)不能正确地对待人的本质,不能正确地理解现实的社会关系。
二马克思认为,新哲学的关键在于正确的理解实践。
马克思当时的设想是在实践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唯物主义哲学。
由此可见,《提纲》是马克思阐述“新世界观”的准备阶段,它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的萌芽。
(简答题)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就是因为旧唯物主义不懂实践,看不到自然、现实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属人性,因此他们看不到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双重性。
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唯心主义却把实践理解为抽象的精神劳动、思维活动,同时夸大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完全不尊重对象的客观性。
不论是唯心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实践的地位和作用,贬低实践,因而他们只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现实世界做出理论说明和解释,不主张在实践中或通过实践活动对现实世界进行实际的改变。
新世界观的“新”就在于抓住了实践的本质,把对象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实践,把实践观点看做是自己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社会、自然和人本身,因而新世界观不仅要对现实世界作出科学的理论说明,更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现实世界进行改造和变革,使之革命化。
二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运用于认识论、自然观和社会生活,第一次全面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和抽象的人本主义,简要地阐发了新世界观的理论基础。
同时,马克思还说明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初步赋予新世界观以实践性特征。
三这就表明,马克思已经从信仰费尔巴哈转到批判费尔巴哈,并以批判费尔巴哈作为阐发自己理论的主要形式;表明马克思最终清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与复归的人本主义影响,并最后离开了费尔巴哈这个“中间环节”;表明马克思开始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探索即将全面创立的新世界观,为新世界观的创立建构了一个框架。
所以它是马克思同唯心主义划清最后界限的标志,也是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划清最后界限的标志,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论述题)3.新旧唯物主义有哪些根本的区别?一旧唯物主义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就是因为旧唯物主义不懂实践,看不到自然、现实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属人性,因此他们看不到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双重性,即一方面,人注重对象的客观性;另一方面,人又尊重自己的需要,注重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
而实践就内含了这种双重性。
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客观事物首先是人们实践的对象,然后才成为认识的对象,因而他们把客观事物当作于人的实践毫无关系的纯客观的对象去认识,消极被动地观察事物,在他们看来,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是直观地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如同照镜子那样。
结果人的能动性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二新世界观的“新”就在于抓住了实践的本质,把对象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实践,把实践观点看做是自己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社会、自然和人本身,因而新世界观不仅要对现实世界作出科学的理论说明,更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现实世界进行改造和变革,使之革命化。
4.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针对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唯心史观的理解,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
它说明:首先,认识现实的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进行实践活动的人,只有从这种现实的人出发,才能真正说明人的本质。
其次,社会关系反映和体现着人的本质。
再次,人的本质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发展。
社会关系的差别,必然构成人的本质的差别,因而不同时代的人的本质具有不同的具体的历史特点。
马克思用人们的社会关系来说明人的本质,已经包含了用社会存在来说明社会意识的思想。
5.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就是说,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整个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活动的重要内容。
离开了物质生产活动,社会就不能存在的和发展。
因而全部意识形态,包括歪曲反映社会的神秘的意识形态,它的根源都存在于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中,“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简答题)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分析,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思想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
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
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利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成为社会的主体。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
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们正是在实践中创造和产生了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和人类历史等全部社会关系。
第四、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第五、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
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
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
可见,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总之,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
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论述题)德意志意识形态1.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什么?现实的个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些“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
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和最终原因。
现实的个人不是纯粹的意识主体(那个抽象的“我思”之“我”),也不是作为单纯的生物个体的生命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把“现实的个人”表述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实个人的活动,不是意识在其自身内部的自我活动,而是创造和改变“物质生活条件”的活动,是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
2.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69-70)第一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把历史归结为精神发展的德国唯心主义历史哲学,认为历史是从思辨终止的地方开始的。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在研究历史时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具体的人,是他们活动的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有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由于人的存在,因而人必须进行生产,从自然界获取自己的需要。
在生产中则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这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第一次阐述。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意识是由现实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一开始就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意思和思维也在得到发展。
第四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的活动方式,分工,所有制的形式,社会关系的分析把社会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大形态。
认为,无产阶级由于在政治经济上受到愈加严重的压迫,最终会通过革命的方式改变一切现实的状况。
第五马克思主义概括了社会主义的理想状态。
共产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适度是历史的必然,是历史的一个发展阶段。
3.确立唯物史观原则的出发点:生活决定意识(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生活决定意识”是确立唯物史观原则的出发点:马克思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整个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前提,即“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的世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统治和束缚,是来自意识、观念的,因此,人的解放,就是把人们从意识、观念和词句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但是,事情的真相是,“人从来没有受过这些词句的奴役。
”同意识、观念和词句展开斗争,只是提出了改变意识的要求,并以为意识的改变必然带来世界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