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D 第三讲 文学的功能与价值jian
D 第三讲 文学的功能与价值jian
朱熹注:學詩之法,此章盡之。讀是經者,所
宜盡心也。
• 兴:孔曰:“引譬连类”,朱熹:“感发志意”; • 观:郑玄:“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考见得
失”; • 群:孔曰: “群居相切磋”,朱熹:“和而不流 ”; • 怨:孔曰: “怨刺上政”,朱熹:“怨而不怒 ”; •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 朱熹:“人倫之道,詩無不備,二者舉重而言”。
• 另一方面是充满解构精神、谐谑反讽的 “星爷”(周星驰)式的“大话”被尊为 典范。
• 第三,还必须注意的是我们对中文素质教 育的漠视和对英语应试教育的单纯强调。
• 经典文学是人类教育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 例:文学与语言能力培养 • 苏格拉底说,荷马是希腊人的老师。 • 因为但丁,意大利语走向成熟。 • 因为需要英雄的国民,拿破仑说,如果高乃依活着,
•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 中文的简洁、典雅、含蓄和形象都是字母文字 很难相比的,特别是汉字的象形、会意、形声 等特点,使得汉字天然具有形象性,用作家汪 曾祺的话说,中国人是用汉字来思维,汉字可 以“望文生义”:
• “浩瀚”必非小水,“涓涓”定是细流 • 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
• 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 朱熹:“其緒餘又足以資多識”。
二、文学的教育功能
当代文学教育的问题
1、体制与文学教育 文学:“专业”还是“修养”
中文系是否培养作家? • 杨晦先生的名言:“中文系不培养作家。” • 现代文学教育的重心,由技能训练的“词章之学”
和心性涵养的“修身之道”,转为知识积累的 “文学史”。
上干云霄”
• 汉语更贴近诗性
• 汉语是一种相当感性的语言,在表达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
上比字母文字要直接、自然。
• 汉语没有冠词,无位格、时态、语态等变化,不用或者少 用连接词,它不同于其他逻辑规则很强的语言,语言规则 的逻辑化实际上意味着我们先将感知到的世界加以了重组 和秩序化,把具体的对象整理成抽象的概念,因此,阅读 这样的语言要求我们首先把抽象的概念还原为具体的感性 对象,才能在心中唤起对物象的感知与体验。
方式 • 文学的兴盛还是商业的兴盛? • 但讽刺的是,我们其实连文学的“实用性”也未
做到:当代中国人的面临严重的语言表达能力危 机
3、文学的“现实功用”
• 当代文学教育的危机最直接的反映就是目 前中国人,特别是大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堪忧。
• 一方面是语言表达的单一化、机械化和模 式化,缺乏起码的个性、感受与创造性;
•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 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 所穷。”
• (诐bi:偏颇; 蔽:遮隔; 淫:放荡; 陷:沉溺; 邪:邪僻; 离:叛去; 遁:逃避; 穷:困屈)
• 言通乎心,心通乎道——故可以言观心、以言知人
• 语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涵养、能力和魅力,所 以,孟子说他“知言”,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一 个人的语言了解一个人的心性状态和精神境界。
• “写作就是为了使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
• 语言之间的区别不在其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在 于体验世界的方式不同
• 作家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提供独到的艺术技巧, 更重要的是能否贡献独特的感知、体验世界的 方式,还原生活与存在的意义,正如莫言所说, “写作就是为了使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
•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得好,“语言的界限 就是一个人世界的界限”,拥有一种语言不只 是拥有一个交流与表达的工具,而是拥有一个 无限广阔的新世界,语言与货币一样,是世界 的通行证,少一种语言我们就可能失去了许多 了解、借鉴另一种文化的机会。
• 鉴赏和品味:文学研究的基本功
闻一多、朱自清先生,曾提醒我们,“清 人较为客观,但训诂学不是诗”,“把诗只看 成考据校勘或笺证的对象,而忘记了它还是一 首完整的诗”者,其特长是“把美人变成了髑 髅”(参见闻一多《匡斋尺牍》和王瑶《念朱 自清先生》)
2、功利主义与“文学的工具化”
• 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与现代性 • 席勒在200百多年前就指出,现代社会的病症: • 一方面以抽象的科学为代表,另一方面则以粗鄙
第三讲 文学的功能与价值
一、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 这个问题有许多答案:
• 文学的认识功能 • 文学的审美功能 • 文学的教育功能 • 文学的消遣功能 • 文学的政治功能 • 文学的商业功能……
孔子:诗可以兴、观、群、怨
《论语·阳货》: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
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 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 文学教育的缺乏可能导致人的心智蒙蔽。
• 同时,语言还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 化记忆。要消灭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是消除 她的文化记忆,而消除文化记忆的最好办法就 是让她忘记母语。
• 作家韩少功说:一个民族的衰亡,“首先 是从文化开始的,从语言开始的筑和守护。”
的情感为代表。
• 现代人容易盲目地追求工具理性,把一技之长 和社会实用性的知识看作是学习的全部,忽视 内心情感和德行的培育,无法调整心灵的失衡、 焦虑和痛苦,应对社会和人生中的各种困境。
• (德)马克斯▪韦伯:现代人是“没有精神的 专家,不懂情感的享乐者”。
“文学有什么用?”
• 实用主义时代的问题 • 重视文学的实用性:政治工具、商业手段、消遣
• “汉字每个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 着生活的脸”(诗人郑敏语),用美国语言学 家范诺洛萨的话说,汉语汉字充满动感,不像 西方文字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字的结构 保持了其与生活真实间的暗喻关系;汉字排除 了拼音文字枯燥的无生命的逻辑性,充满感性 信息,更接近生活与自然。
• 王力先生说,“西洋人做文章是把语言化 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 零”,中文能“随物赋形”,重“意合”而轻 “形合”,所以中文保留了更多感性的东西, 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
他会让他做王子。 • 这一切正如歌德所言,伟大的诗人会使自己作品中
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灵魂。
• 希腊人和中世纪的大学都把语言训练(修辞术) 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中国古代的儒家更是强 调“诗教”的重要性,“不学诗,无以言;不 学礼,无以立。”“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孟子•公孙丑》:
•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 善养吾浩然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