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3章 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第3章 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二)在社会交往中的礼俗功能
礼俗的生成、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相联。原始 社会,人类为了狩猎和抵御自然灾害,交往中的礼俗是 为了调节人和自然的矛盾,形成战胜大自然的合力。阶 级社会,统治者观民风、采民俗并加以适当的吸收和改 造,是为了制定礼制,用礼制教化和垂范民众,从而又 化礼制为礼俗,每一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去 选择相应的礼。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都有 自己特定的行为规范。礼俗的积极意义是使人际交往井 然有序,让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缓和,最后达到人和事畅 业兴。
家庭结构内部有两对基本矛盾:一是血亲家长与直 系晚辈之间的矛盾;一是直系血亲与外性姻亲之间的矛 盾。九族,是封建家族的完型形态,也就是以本人为基 准,上推四代至高祖,下推四代至玄孙,连本人和他们 的配偶一起构成的父系血亲家族。在此基础上,又通过 联姻的方式,扩展更大范围的亲族结构,“七大姑八大 姨”的关系,便是封建关系的基底与内核。“朝中有人 好做官”。旧时,当官的可以按照血缘亲族关系互相提 携;在民间,当亲族成员的力量不足以担负某种职能时, 亲族结构就会向外延伸。“结拜兄弟”,成为准血缘关 系。“哥们义气”相当深厚。例如:“刘邦与项伯”、 “桃园三结义”等。
《刘三姐》获1960年第二届《大众电影》百 花奖最佳音乐奖,并在国外上映过,而且还受到 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是新中国第一部音乐风光 艺术片,它以如情似梦的漓江为背景,配上娓 娓动听的民歌,使古老传说充满了独特的艺术 魅力。影片浓郁的喜剧色彩和乡土气息,得到 了国内外观众的热烈称赞。词作家乔羽精心制 作的数万句富有诗情画意、深刻哲理的歌词, 至今唱起来还是那么精彩动人。“风吹云动天 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刀切莲藕丝不断,斧 砍江水水不移”,吟唱着,洋溢着对山歌的回 味和对人生的体验。雷振邦利用广西特有的民 族曲调,经过自己艰苦的提炼加工,创作出一 首首旋律优美的民歌。
4.民间文学与民众心理 透过民间文学作品,可以觅到民众传统心理的
轨迹。民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影响个人心理活动 的因素多种多样。而民族的心理结构,是历史的积 层而成的。如民间信仰,扎根的土壤深厚。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自然崇拜”为核心的“万物有灵”观念;
(2)对鬼魂观念的迷信。(人是有灵魂的,醒时, 与肉体合一,睡时离开---梦、守灵、化为另一物。) (3)对各种“超自然力”的盲目崇拜。出现种种祝 祭仪式,形成固定时间与内容的周期纪念活动,进而 演化成各种传统节日。
刘三姐:取笑多,画眉取笑小阳雀, 我是嫩鸟才学唱,绒毛鸭子初下河。
众人唱:山歌好,好似热茶暖透心, 世上千般咱无份,只有山歌属穷人。
《心想唱歌就唱歌》
刘三姐: 心想唱歌就唱歌,心想打鱼就下河, 你拿竹篙我拿网,随你撑到哪条河。
众男声: 什么水面打跟斗,什么水面起高楼, 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
刘三姐: 鸭子水面打跟斗,大船水面起高楼, 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
众男声: 什么结果抱娘颈,什么结果一条心, 什么结果抱梳子,什么结果披鱼鳞。
刘三姐: 木瓜结果抱娘颈,香蕉结果一条心, 柚子结果抱梳子,菠萝结果披鱼鳞。
众男声: 什么有嘴不讲话,什么无嘴闹喳喳, 什么有脚不走路,什么无脚走千家。
如今天江西卫视金牌栏目《传奇故事》:
(三)在日常生活中的娱乐功能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自我娱乐的工具。倾诉人民的喜 怒哀乐,刻画人民的内心世界。如河南的新郑、新密、登封、 灵宝、济源一带所分布的黄帝神话群,桐柏山地区的盘古神 话群,淮阳一带的伏羲神话群,西华一带的女娲神话群,商 丘一带的阏伯神话群和木兰传说,濮阳一带的帝喾和颛顼神 话群,济源王屋山一带的王母神话群,禹州、登封一带的大 禹神话群,灵宝一带的夸父神话群等,都有古老的神庙或遗 迹作为依托而形成语域中心。中原大地上的山水草木、民间 节日都有美丽的传说和独特的风物故事,如二月二龙抬头, 清明插柳,端午吃粽子,插艾,中秋吃月饼等,都是中原人 民进行自我娱乐的载体。
乔羽(1927-),词作家,山东济宁市人。50年代在河北体验 生活时,曾任县委书记。曾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中国音乐 文学学会主席。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文艺界)、教育文化 委员会委员。他撰写的歌剧剧本《果园姐妹》,1954年获宋庆 龄亲自颁发的儿童文学奖。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剧本《刘三 姐》、《红孩子》被拍成电影。曾创作话剧《杨开慧》等。先 后为近百部影视片配写歌词,如《我的祖国》、《牡丹之歌》、 《心中的玫瑰》、《说聊斋》等。还创作了《人说山西好风 光》、《让我们荡起双桨》、《难忘今宵》《爱我中华》《夕 阳红》等歌词。 出版有《乔羽的歌词》、《小船儿轻轻》、 《方城初集》等。
高尔基认为:如果不知道人民的口头创作,那就不 可能知道劳动人民的真正历史。拉法格是马克思的学生, 也是他的女婿,后来成为19世纪法国工人运动中的积极 分子,他说:民间文学是人们灵魂的忠实、率真和自发 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已和朋友,也是人民的科学、 宗教和天文的备忘录。
所以,民间文学是民众口传的历史,在早期的 各种神话、史诗,形象地传递着史前人类社会的各 种信息。这些都以其特有的人类童年时期的天真、 与执着,表现了无可替代的文化史价值。阶级社会 出现以后,阶级压迫、阶级剥削以及被压迫阶级的 反抗,构成了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就成 了口头文学频繁表现的重要题材。在这里,农民阶 级与地主阶级之间对抗的天然性与农民阶级反叛的 合理性都表现得十分充分,这些作品,不仅真实地 反映现实社会的苦难与不平,而且还以其特有的敏 锐与深刻,表现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3.民间文学与民众伦理 民间作品对人伦关系的反映也是很广泛、很深刻
的。其中,家庭、亲族关系是民间作品中经常涉及的 内容,这对于认识我国家族结构的民族性特点及民众 伦理观念,有独特的价值。家族,是社会结构的基本 民俗形态,是最小的社会群体。而家族关系,是人与 社会开始发生联系的最早形式。以辈份定尊卑,以血 缘别亲疏。对血亲长辈的遵从,对嫡系儿孙的厚爱, 对媳妇的另眼相待形成家庭的内部结构。在中国,婚 姻关系的唯一价值是生儿育女,接续香火。这是家族 关系的特点,也是中国民众传统的观念。
2.传奇美:传奇是我国传统叙事艺术的突出特征。我 国人民对传奇事件、传奇人物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传 奇是民族素质特征在民众创作中的表现。如唐传奇 (小说)、宋金诸宫调、元杂剧和明清戏曲等。它运 用人民喜闻乐见、刚健清新、富于乡土气息的艺术形 式,颂扬人民勇敢的战斗精神和英雄业绩。
3.人物美:民间文学作品从不掩饰民众的苦难、旧世 界的黑暗和罪恶。它直接反映人民对剥削者、压迫者 的反抗,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的人物形象,传达人民的善恶标准和价值观念,表现 劳苦人民对未来美好事物的期待和向往。
3.追求男女平等,反对重男轻女 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孟丽君》《木兰诗》等。
4.追求纯洁爱情,反对买卖婚姻 如《白蛇传》《牛郎织女》《七仙女》等。
(三)生活审美功能
民间文学以大多数群众为审美主体,体现他们的 审美情趣。它通过民众对美的生活感受,主导着积极、 健康的、体现着历史前进方向的大众文化。 1.情感美:民间文学作品深刻地表现人民热爱乡土、热 爱生活的美好感情。它赞颂人民的劳动和智慧,歌唱坚 贞的爱情。
4.谐趣美:民间文学作品朴素、明朗地显示人民朴实、 率真的创作态度。它单纯、凝练、粗犷、诙谐、幽默, 具有爱憎参半、喜怒兼有的艺术情趣和大众消遣娱乐 的艺术特色,而没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及“温 柔敦厚”的诗教规范和制约。
如“梁祝”、刘三姐、孟姜女、白素贞、花木兰、 穆桂英、包公、诸葛亮、孙悟空、猪八戒等。
礼俗发展的变化是:一方面仍然为维持社会秩 序、调节人际关系起作用,如节日喜庆、婚丧嫁娶、 探亲访友、离别送行、礼尚往来,寄托着善良和朴 素的心愿,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与文明;另一方面 介入到经济活动和政治生活中,礼尚往来与庸俗和 腐败纠缠在一起。
人的一生,都会有一系列的礼俗。如出生、 成人、拜师求学、婚丧嫁娶等。
民间文学的认识价值并不完全是正面的价值,但 为我们提供了活生生的生活史。对我们认识中华民族 的历史和现状,都是有价值的。
二、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文学价值)
民间文学是人类文学艺术宝库中最生动活泼的 部分。它是民众集体智慧和创造力的艺术结晶,是 民众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同时对作家的艺术生产 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1.为作家的艺术创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为作家文学创造了美的形式。 如:歌剧《刘三姐》乔羽编剧 根据壮族民间传说改编
四、民众生活的教科书
民间文学往往是艺术和知识的混合物,是劳 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汇, 它在民众的生活中,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课程,发挥着教科书的作用。 (一)传授知识的功能 1.帮助人们认识、了解人类历史; 2.帮助人们掌握生产、生活技能,提高生存能力。
(二)道德教化的功能
它是用艺术方式口撰而成的民众生活史,它给 后世人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活的生活文化史资料, 从而使民间作品的价值不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 消失,反而会随着历史的延续,被人们当作反思的 对象去加以认识、加以研究。
2.民间文学与民俗风情 民间创作,本身就是民俗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
民俗是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它以一种思 绪形式出现时,它是一种民俗心理、民俗观念; 当它以某种行为方式出现时,就构成某种信仰活 动或民俗仪式;而当它表现在人们口头的时候, 在很多情况下,就成了口头创作。如牛郎织女的 传说,它不仅是传说,又是一种信仰的遗留,也 是一种民俗活动的实录。所以从某种角度说,民 间作品,既是习俗内容,也是习俗形式。是一种 风俗画。
书。 1.歌颂劳动,歌颂民间的智慧
我国民间文学历来以劳动为本,以辛勤劳动为 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帮助人民提高觉悟,爱憎分 明、惩恶扬善、继承和发扬勤劳、勇敢、朴实的美 德,拥有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2.歌颂团结、友爱、互助
生动的民间故事、传说成为启蒙教育的好教材。
歌剧《刘三姐》选段:《多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