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仿写讲义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写作的一般特点--运用意象表情达意;语言讲究韵律;适当运用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能写作现代诗。
3、德育目标:提升艺术品位,丰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
三、教学难点:利用意象表情达意。
四、设备教具:多媒体教室,课件。
五、教法设计:注重启发,调动学生思维;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其中课件背景音乐贯穿整节课,音量根据需要调节);通过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
六、学法指导:利用学生已有的诗歌知识、根据高中生对诗歌的浓厚兴趣,指导学生通过感受、思考、归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零星认识上升为系统把握,由知识上升为能力。
七、教学步骤:(一)导入:1、请*同学配乐朗诵自己的诗作《我》(见附录1)。
课件播放:背景音乐《蓝色的多瑙河》;展示图片百花盛开的春天、扬帆的小船、小鸟自由飞翔于森林、带露的蓓蕾……2、引导:这是*同学写于周记中的一首小诗,同学们听了以后是不是也想拿起笔来抒发自己激情呢?或许你会问:怎么样写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诗。
3、课件播放:课题、诗歌写作的一般特点(见“知识目标”)。
(二)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创作的特点:1、运用意象表情达意(1)讲话:我们学习诗歌时,已经对诗歌意象有所了解。
意象就是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的结合。
诗歌运用意象表情达意,才能避免平铺直叙,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
(2)举例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表现作用。
①课件播放: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见附录2)引导归纳:一两个有代表性的细节使意象鲜明突出。
②课件播放: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见附录3)引导归纳:一组或一串意象表现丰富的感情。
(3)练习,启发学生掌握意象的特点及运用:①如果要表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落泊的寂寞的状态、因为某原因放弃写作等,可以选择怎样的意象来表达呢?请将题中左右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学生口答然后明确)课件播放:用线将左边的思想感情与右边的意象连接起来:②讨论然后分组抢答:表现大城市街道的喧嚣,可选用哪些意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红绿灯、嗽叭、车铃、霓虹灯、商店里狂吼的流行歌曲、斑马线上提心吊胆的人群……③练笔:选用一个意象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反映某种社会生活。
教师巡视、指导。
然后点评好中差作品三篇。
(4)小结:判断诗作有无诗意,关键看有无运用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这也是这所以称散文诗为“诗”的根本原因。
同学们如果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点,写出来的东西就可以叫帮“诗”了。
2、语言讲究韵律,增强诗歌的音乐性:运用一些艺术手法,增强表达效果(1)启发:要将诗写得更好,还需要掌握其它一些技巧--讲究点韵律(包括节奏和押韵)和特殊的艺术手法。
(2)引导学生注意诗歌韵律的一个方面:节奏。
①播放课件:配乐朗诵徐志摩《沪杭车中》(见附录4)。
引导学生欣赏:该诗一顿或两顿的居多,节奏显得急促,很好地表现乘车看到的景物快速多变的特点,表现诗人由此引起的对时光飞逝的感慨。
归纳:诗歌节奏要符合感情节奏。
②播放课件: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见附录5)。
思考:后两行为什么要分行?引导理解:合符上文第每行顿三次的停顿;还可提高抒情速度。
归纳:节奏要符合内部停顿。
(3)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的另一个方面:押韵。
①提问:诗歌押韵有什么作用?明确:押韵有利于音韵美。
②引导:诗歌的押韵除了起到音韵和谐的效果外,还影响诗歌的内容。
课件播放:朗诵李清照的《声声慢》、普希金的《致大海》。
(见附录6)学生思考:各押什么韵:表达感情的效果如何:引导明确:前者押“”韵,显得绵长、细腻、清脆,有力地表现作者凄婉的感情。
后者押“ang”韵,铿锵、悠远、深沉,表达对自由的渴求。
归纳:押韵影响诗歌的内容。
(4)引导学生注意运用艺术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简略介绍呼告、排比、反复、对偶、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手法,引导学生根据写作内容选用。
(三)总结课件播放:(本节内容归纳)(见附录7)(四)作业:写一首现代诗,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反映社会生活。
(课外完成)播放课件,优美的背景音乐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音量渐高,下课。
教学流程图附录(CAI课件部分内容):附录1:我卢祝优我是一个过路人,拿一段最真最美的青春作为路费;我是一艘刚起锚的船,扬起心灵的风帆驶向人生的彼岸;我是一只羽毛未丰的小鸟,初次穿梭在名叫生活的森林;我是一枝能耐寒的花骨朵,正准备绽放在豆蔻梢头青春无价,过路人无悔,心灵真诚,彼岸终将到达,小鸟自信,森林终会更美,花朵坚强,定要怒放梢头!附录2: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节选)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附录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节选)舒婷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模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附录4沪杭车中徐志摩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附录5: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艾青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蓝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着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附录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翻滚着蔚蓝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普希金《致大海》)(教学体会)现当代诗歌训练的项目体现了新大纲“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之要求。
这是语文对诗心的召唤,是人文对诗心的召唤,同时也是诗心对我们语文教师的挑战。
然而,在我们这个世界公认的“诗歌国度”,由于文体的陌生转换、学生读写的习惯以及教师学识修养的制约等原因,当代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宁可读小说散文等现当代文章,也不读现当代诗歌,至于写诗就更谈不上了。
其实,这种情况跟学生的心理成长和知识渴求是不协调的。
中学生完全可以读懂、写好诗歌。
我所接触的学生在平时的练笔中,时常有一些诗歌佳作出现。
假如我们语文教师能够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文体特点,改变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教师自身的修养,指导学生读诗、写诗相信不是一件难事。
这在语文教育界极为重视文学教学,重视学生心灵教育的今天,有莫大的意义。
我平时常阅读和写作诗歌。
从自身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诗歌阅读和写作,必须做到能够感知语言、分析内容、领悟技巧。
那么,怎样尽快有效地指导对诗歌只有粗浅认识的学生,使他们有个比较实用的诗歌读写方法呢?我站在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尺度上,在课堂教学中按“读?感知--读懂/分析--读透/领悟”三个步骤指导学生阅读诗歌,并在此基础上摹仿借鉴,运用技巧,练习写作诗歌,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读熟--感知诗歌的格律和分行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性,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
很多学生有误解,认为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是没有这方面要求的,为了使学生对诗歌有更多的认识,我结合课本有关内容,介绍了世界诗歌发展的基本趋向--从格律诗转到自由体,外国20世纪前的许多诗歌是格律形式出现的,如雪莱、拜伦、普希金的诗歌大量是格律诗。
在此基础上,我向学生介绍了停顿、押韵和分行的常识,帮助学生朗读和理解诗歌。
1、要朗读好诗歌,要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把握好诗句的感情节奏。
如《就是那一只蟋蟀》,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读时会感受到适应思想内容的需要而产生的优美韵律。
这是因为作者流沙河以语义为单元作有节奏的停顿来组织诗句。
好的译诗也会注意到语种的区别,尽可能把格律的形式翻译出来。
“以顿代步”是最常用的方法(即以语义为单位的自然节奏的停顿代替外国格律诗的“音步”)。
《致恰达耶夫》原诗每一行分三个音步,译者弋宝权处理为每行三个停顿,加强译诗的节奏感,如:并不能长久地/欺诳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地/消亡我们/忍受着/期望的折磨等候那/神圣的/自由时光现在我们/为了荣誉献身的心/还没有死亡通过朗读的比较学生发现,句内按语义节奏停顿的效果比按词语节奏停顿要好,气韵流转,情感呈自然流动状态。
不少学生认为诗歌一句一行,对如何处理分行没有什么要求。
为了避免误解,我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这里分行一是合乎每行内部的停顿(每行顿三次),二是合乎感情节奏(两行安排为一行,读起来太拗口,影响抒情速度)。
这样,学生强化诗歌诵读获得诵读技巧的同时,也体会了诗歌的感情节奏,很好地为分析内容和领悟技巧作准备。
2、押韵方面,我着重让学生整体读诗的基础上理解不同韵脚对内容的影响。
不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够体会出不同韵脚的美感效应:如《致橡树》中押“己、藉、仪、起、意、霓、里、地”等字的“i”韵,显得绵长、细腻、清脆,有力地表达出爱情中的女性的感情;如《致恰达耶夫》中押“亡、样、芒”等字的“ang”韵,显得铿锵、悠远、深沉,表达对自由的渴求以及对未来必胜的信念。
这些韵脚都很好地为思想感情服务。
二、读懂--分析诗歌的情感突破口诗人平时肯定积累了许多情感,因了某个契机,有了情感突破口,才演绎成章。
这就是“灵感”。
从诗歌创作规律来说,突破口跟作者的写作情感状态密切相关。
郭沫若写《女神》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郭沫若“长期郁结的民族感情、个人激愤,但在惠特曼粗犷的民主主义诗歌的启示下,找到了喷火口”。
如果不是一次被捕,一场大雪,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恐怕会是另一番味道,而兰波的名诗《元音》和马雅可夫斯基的代表作《穿裤子的云》,完全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意象。
作者找到了突破口,强烈的感情才找到一个泄口,喷涌而出,才写成诗歌。
突破口不仅成为倾泻感情的源头,还有深化思维延伸情感的作用。
因为诗人最初的思考毕竟还较粗糙表浅、不够成熟,随着突破口的发现,情感在不停地流泻中会不断地自我调整,不断地开拓出新的领域,进一步深化已有的体验和感受。
一个理想的突破口往往是“诗歌的核心和灵魂”。
如果读写时找到它,意味着阅读或写作思路从混沌到有序,为顺利读写打下基础。
我在诗歌教学中,坚持把握情感突破口和诗歌蕴涵的整体情感的关系,采用“抓突破口--理感情流程--析思想情感”这一主线组织课堂结构。
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学生已能够独立分析。
如舒婷的《致橡树》,先抓突破口,是借用木棉对橡树的倾诉,其实质是女性对男性的倾诉,然后指导学生再阅读全诗认识、发现其情感流程是由反到正,其情感内容是女性对爱情渴求平等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