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音练习腔体共鸣(口鼻胸头)

声音练习腔体共鸣(口鼻胸头)

腔体: 头腔鼻腔口腔喉腔咽腔胸腔
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
共鸣腔体: 口腔共鸣头腔共鸣胸腔共鸣
其他:气息升降音阶喉软骨横隔膜
气泡音
伪音伤害及嗓子保护
伪音普及:音色我声音适合伪什么
多久才能伪出来这类问题
头腔共鸣:
我们常常把头腔共鸣称之为头声。

头腔共鸣是我们声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份。

它使声音明亮、光彩、辉煌、穿透力强,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声部,头腔共鸣几乎决定了声音的质量。

头腔共鸣是由于声音的频率引起了头部上前方的蝶窦空间的震动而产生的。

蝶窦位于鼻孔上,是比较小的结构空间,获得头腔共鸣必须先具有鼻腔共鸣、口腔共鸣,否则头腔共鸣是难以掌握的。

具体方法是:把口腔内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后移,下腭放下,软腭和小舌头尽量上提,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些,声波便沿着上腭骨而传到鼻咽腔、鼻腔和蝶窦等,引起振动,这种共鸣效果清脆,丰富,富有光彩。

当然要取得良好的头腔共鸣是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呼吸点、发声点和共鸣位置点这三者协调运动的基础之上的。

鼻腔共鸣:
鼻腔共鸣是声波在鼻骨上的振动,即将声音的焦点定位在鼻腔。

由于声音明亮的焦点,在鼻腔,所以也叫面罩唱法。

这样的感觉是声音的焦点靠前,声音薄而明亮,比较灵活,像民族。

随着焦点向后移动,声音越来越接近美声。

随着焦点向后向上移动声音的位置也就越高,越浑厚,越不灵活。

越美声化。

所以美声歌曲中高速吐字快速变换音高,都是极难的声乐技巧。

要获得良好的鼻腔共鸣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软腭的运用:软腭即平时称为的小舌头。

软腭是鼻咽腔的底,形成了穹形,有利于用咽壁对声音推送。

通过软腭的运用,促使鼻咽腔形状的变化及音色的变化。

用哼唱练习,便于使软腭中部产生振动,扩大鼻咽腔,同时还能使鼻咽腔下部也打开。

打开并控制颌关节:上下颌关节活动应张开小半寸,对于取得共鸣有好处。

下颌轻轻下移,感觉好像没有重量,声音就轻松自如了。

还要记住,鼻咽腔既可以使声波进入鼻腔共鸣的较大空间里去,又能不让气息进入这个空间中来。

它起着声气离析的作用,能够促使共鸣的色彩变化。

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是声乐发声方法之一。

口腔共鸣的获得是要在发音时,口腔自然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下腭自然放下稍后拉,上腭有上提的感觉。

基音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和气息的传送,使声波沿着硬腭向上齿背方向推送。

这时,声波随着气息的推送离开喉咽部分流畅向前,在口腔的前上部分引起振动,声音即在硬腭前部集中反射,这时兼有鼻腔打开、畅通的感觉。

这种共鸣使声音明亮靠前,但过多的口腔共鸣,容易使声音出现“白声”。

发中音(中声区的音)时,以口腔、咽腔为主要共鸣器官。

头腔次之,胸腔更次之。

胸腔共鸣:
是一种练声方法,一种声乐术语。

胸腔共鸣感觉的获得是使咽喉部作半打哈欠状,发声时,下腭自然下垂,喉咽部适当开大一些,把在硬腭上声波振动的反射点移向下齿背上,使声波
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再由气管附近传送到胸腔引起共鸣,这时,似乎感觉到是把声音唱到胸部去一样。

唱低音(发胸声区的音)时,以胸腔为主要共鸣器官,口腔、咽腔次之,头腔更次之。

"胸腔共鸣" 英文对照
chest resonance;
"胸腔共鸣" 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1、所谓胸腔共鸣是沿袭了科学尚不发达的19世纪的说法,是一种练声方法,一种声乐术语。

胸腔共鸣感觉的获得是使咽喉部作半打哈欠状,发声时,下腭自然下垂,喉咽部适当开大一些,把在硬腭上声波振动的反射点移向下齿背上,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再由气管附近传送到胸腔引起共鸣,这时,似乎感觉到是把声音唱到胸部去一样......
"胸腔共鸣"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胸腔共鸣:是指我们整个肺部,也叫基本共鸣,也就是我们歌唱时发出的每一个音都有它的参与,我们试唱一个音,将手放在胸部,就会感到震动
文献来源
2、胸腔共鸣是指声带振动激起气管内空气柱振动而传送到肺再扩及整个胸腔引起共振产生的整个共鸣包括横隔膜以上至气管顶端的整个脑区
(以上白暝总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