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4分)(一)A型题(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黄帝内经》汇总成编的大约时代是: ( )A. 春秋战国B. 战国秦汉C. 秦汉时期D. 西汉中后期E. 东汉前中期2.最早注释《素问》的医家是: ( )A. 全元起B. 杨上善C. 李柱国D. 王冰E. 史崧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反作,病之逆从”是指哪种病机: ( )A. 阴盛于外,阳盛于内B. 阳盛于外,阴盛于内C. 清气在下,浊气在上D. 清气在上,浊气在下E. 寒气在下,热气在上4.《素问·六节藏象论》藏象的含义是: ( )A. 脏藏而隐,象现而彰B. 藏为主,象为副C. 藏应于象,象应于藏D. 藏主内,象主外E. 以上都不是5.《灵枢·本神》指出:“心,……则伤神。
” ( ) A. 愁忧不解 B. 盛怒不止 C. 悲哀动中D. 喜乐无极E. 怵惕思虑6.下述哪一项不是《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言的“五虚证”病候?( )A. 脉细气少B. 皮寒C. 腹胀D. 泄利前后E. 食饮不入7.《素问·生气通天论》重点讨论的是: ( )A. 人与自然相通应B. 阴精与阳气的关系C. 五味与五脏之关系D. 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E. 阴精的重要性8.《素问·评热病论》“劳风”的病变部位是: ( )A. 肾B. 胃C. 肺D. 心E. 脾9.按《素问·咳论》所述“咳而腹满,不欲食饮”见于: ( )A. 胃咳B. 脾咳C. 肺咳D. 三焦咳E. 肝咳《灵枢·水胀》所述,石瘕属积证范畴,是由于寒气客于所致?( ) 10.A. 肠中B. 肠外C. 子门D. 募原E. 膀胱11.据《素问·脉要精微论》的内容,“病进”应见何脉? ( )A. 洪B. 数C. 细D. 大E. 弱12.《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的“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正确治法是:A. 清热B. 滋阴 ( )C. 补阳D. 温里E. 补气13.按《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出现“筋骨懈堕,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等表现,是因为: ( )A. 肾脏衰,精少B. 五脏皆衰,天癸尽C. 阴气竭,肝气衰D. 肾气衰,阳气竭E. 阴气衰,天癸竭14.下述不属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感邪伏而后发的病证是:A. 飧泄B. 温病 ( )C. 咳嗽D. 痎疟E. 寒热15.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药食之“气厚”者,其性能是:( )A. 发散B. 发泄C. 通利D. 涌泄E. 以上都不是16.据《素问·灵兰秘典论》,下述哪一项是肾所出? ( ) A. 水液 B. 治节 C. 变化 D. 伎巧 E. 气化17.据《灵枢·百病始生》,哪一项是伤脾而病起于阴的病因? ( )A. 形寒饮冷B. 醉以入房,汗出当风C. 用力过度,汗出浴D. 愁忧思虑E. 寒温不节,饮食失宜18.《素问·痿论》认为“痿躄”的主要病机是: ( )A.宗筋弛纵B.骨枯髓虚C.胞络阻绝D.肺热叶焦E.肌肉濡渍(二)B型题(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备选答案可以重复选取)A. 浅深B. 成败C. 远近D. 新故E. 微甚19.《灵枢·五色》指出:“察其泽夭,以观” ( ) 20.《灵枢·五色》指出:“察其浮沉,以知” ( ) A. 腹胀飧泄 B. 笑不休 C. 四肢不用D. 喘咳上气E. 腹胀,泾溲不利21.据《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 ( ) 22.据《素问·调经论》“志有余”则: ( ) A. 太阳经 B. 阳明经 C. 少阳经D. 太阴经E. 少阴经23.《素问·热论》所述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是哪经病证? ( ) 24.《素问·热论》所述头项痛,腰脊强是哪经病证? ( ) (三)X型题(选择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答案之间可以没有任何联系)25.《素问·经脉别论》“府精神明,留于四脏”之“四脏”是指:( ) A. 心 B. 肝 C. 脾 D. 肺 E. 肾26.《素问·太阴阳明论》“阳受之则入六府”,可出现哪些病证?( ) A. 喘呼 B. 闭塞 C. 飧泄 D. 不时卧 E. 身热27.《灵枢·百病始生》指出:百病皆生于: ( ) A. 寒暑 B. 阴阳 C. 喜怒 D. 清湿 E. 风雨28.《素问·评热病论》所述“阴阳交”之死症是: ( ) A. 肢厥 B. 脉躁疾 C. 狂言不能食D. 腹满E. 汗出辄复热29.按《素问·举痛论》,以下哪些是情志过激所致的病机变化? ( ) A. 气上 B. 气收 C. 气耗 D. 气下 E. 气泄30.据《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包括: ( ) A. 强健宗筋 B. 因时制宜 C. 独取阳明D. 各补其荥而通其俞E. 增强带脉束引功能31.下述哪些为《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的“反治法”? ( )A. 寒因热用B. 热因热用C. 塞因塞用D. 通因通用E. 甚者从之32.《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言“五脏失守”的病候是: ( ) A. 头倾视深 B. 背曲肩随 C. 水泉不止D. 仓廪不藏E. 气高息促33.据《素问·逆调论》,“寒从中生”的里寒证的病机是: ( ) A. 素肾气胜 B. 太阳气衰 C. 阳气少 D. 阴气多E. 多痹气34.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求其属”的含义是: ( ) A.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阳 B.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C.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D. 诸寒者而热之取之阳E. 诸热者而寒之取之阴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知也。
”《素问·异法方宜论》2.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四支皆________,而不得至经,________,乃得禀也。
”《素问·太阴阳明论》3.“营卫者,___ _也,血者,__ __也。
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灵枢·营卫生会》4.“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不死,其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素问·热论》5.“,则为寒厥,则为热厥。
”《素问·厥论》 6.“寒气入经则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__ __,客于脉中则___ ___,故卒然而痛。
”《素问·举痛论》7.“夫脉者,____ _之府也”;“夫精明五色者,_____之华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8.“诸_ ____,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___ __ ,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9.“此其,气脉常通,而__ _____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素问·上古天真论》10.“夫四时阴阳者,_____ __ 。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______ __,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三、默写题(每题5分,共10分)1.“食气入胃,散精于肝……以决死生。
”《素问·经脉别论》2.“凡阴阳之要……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四、解释题(每题2分,共10分)1.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2.伤寒(《素问·热论》)3.开鬼门,洁净府(《素问·汤液醪醴论》)4.真藏脉(《素问·平人气象论》)5.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五、简答题(简要回答内容要点。
每小题4分,共16分)1.怎样理解“藏而不泻”和“泻而不藏”?《素问·五脏别论》2.如何理解“聚于胃,关于肺”?《素问·咳论》3.《素问·脉要精微论》在诊法方面对病人和医生提出了哪些原则性要求? 4.《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养生方法有哪些?六、论述题(对所提出的问题展开分析,每小题10分,共20分)1.“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的病变机理是什么?它们与现在所说的“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有何不同?(《素问·调经论》)2.试述痹证的病因、病机、分证和治疗。
(《素问·痹论》)标准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D;2、A;3、C;4、A;5、E;6、C;7、D;8、A;9、D;10、C; 11、D; 12、B; 13、B; 14、E; 15、E; 16、D; 17、B;18、DB型题:1、B;2、A;3、E;4、A;5、B;6、A。
X型题:1、A,B,C,E;2、A,D,E;3、A,C,D,E;4、B,C,E;5、A,D;6、B,C,D;7、B,C,D,E;8、C,D,E;9、C,D,E; 10、B,C;二、填空题:1、病之情;治之大体。
2、禀气于胃;必因于脾。
3、精气;神气。
4、热虽甚;两感于寒。
5、阳气衰于下;阴气衰于下。
6、血少;气不通。
7、血;气。
8、病有声;转反戾。
9、天寿过度;肾气有余。
10、万物之根本也;从其根。
三、默写题:1、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2、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四、词语解释:1、薄厥——病名。
指大怒而气血上逆所致的昏厥病证。
薄,迫;气血并逆为厥。
张介宾注:“相迫曰薄,气逆曰厥,气血俱乱,故为薄厥。
”2、伤寒——病名,外感性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感于寒而发的外感热病。
3、开鬼门,洁净府——鬼门,汗孔;净府,膀胱。
开鬼门,洁净府,即发汗、利小便。
以此法消散水气,祛除水肿。
4、真藏脉——是无胃气而真藏之气独见的脉象,如但弦无胃,但钩无胃等。
5、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顺应四时寒暑,遵循专门的养生技术和养生方法。
五、简答题:1.怎样理解“藏而不泻”和“泻而不藏”?《素问·五脏别论》答:“藏而不泻”是指五脏生成和储存精气的功能,“泻而不藏”则指六腑传化水谷糟粕和排泄五脏浊气的功能。
后世治则中“六腑以通为用”的论点,用于治疗急腹症,就是根据“泻而不藏”的生理特点制定的。
2.如何理解“聚于胃,关于肺”?《素问·咳论》答:强调咳嗽的病机变化虽然复杂,然总不离肺胃的病机变化。
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肺为皮毛之合;寒饮食入胃;皮毛受邪而入肺,皆能致咳。
后世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即秉此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