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的屈光系统
大家都已经知道,眼球的构造原理基本上和照相机差不多。
角膜、晶状体可以比作镜头,瞳孔好比自动光圈,晶状体的调节作用犹如照相机焦距调整一样。
视网膜很像最理想的彩色底片,中层膜含有的色素好比暗箱。
然而,眼的屈光系统远比照相机要复杂的多。
一、眼屈光系组成
眼屈光系组成包括角膜、前房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另外还要加上瞳孔和视网膜。
一共是四种透明的有屈光能力的组织,一个光圈和曲面成像组织位置。
二、折射率
人眼角膜的折射率为1.376,房水和玻璃体的折射率几乎相等都是1.336,而晶状体是一个折射率不均匀的透明组织,核心部分折射率为1.406,皮质折射率为1.386。
折射率晶状体个体差异较小,而弯曲度和组织位置个体差异却比较大。
三、弯曲度
眼有三个屈折面,即角膜面和晶状体的前后面,屈光力最强的角膜前面,它的曲率半径约为7.8 毫米,角膜的屈折力为43D。
晶状体前表面曲率半径平时约为10 毫米,用力看近物时可以增加弯曲度,可缩短到半径为5 毫米左右。
晶状体后表面看远时为6 毫米半径,看近时为5 毫米半径。
四、曲面组织位置
如以角膜前面作为起点,则角膜后面为0.5 毫米,晶状体前面为3.6 毫米(调节时为3.2 毫米),晶状体后面距离角膜为7.2 毫米。
视网膜距角膜前面(即眼轴)为24 毫米。
根据眼的三个屈折面,即角膜面与晶状体的前后面和三个屈折体,即前房房水,晶状体与玻璃体的屈折力来看,眼的屈光系统相当一个复杂的透镜组合。
角膜的屈折力为 43D,晶状体的总屈折力为19D,那么,眼的总屈折力约等于16 毫米主焦距的凸透镜,即16 毫米除以1000 等于 62.5 度。
眼的光学系统在光轴上有主点,结点和主焦点。
主点只有一个、在角膜的顶点。
结点也只有一点,在角膜曲度的球心,就是眼的光学中心,约在角膜后7 毫米处,光线经过此点不屈折。
主焦点即平行光线射入眼内后集合成的焦点,在视神经乳头与黄斑部之间,在视网膜上(距角膜 23 毫米)。
以简化眼为根据,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任何物像通过眼的屈光系统可在视网膜上成像。
从目标AB 两端发出的光线通过眼的结点,可直达视网膜上而形成倒置的、缩小的ab 物像。
与其它凸透镜所形成的物像一样,这个倒置的物像,由视神经传达到大脑皮质中枢,
形成心理上的倒转而成为直立的物像。
由人的大脑中枢系统来完成倒转任务,是人本身进化的结果。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案(左蕾)2010.12
教材分析: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介绍事理的说明文。
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的道理,并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学习必须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碳粒、自勉、孜孜不倦”等词语的含义。
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滴水穿石的启示,让学生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2、审课题猜想。
(学习文章选材布局)学习写感想。
(浮想联翩、旁征博引、正反说理、选取典型事例)。
3、学习分层,感悟分层让阅读更有条理。
4、推广水文化。
(上善若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凭借课本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能畅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搜集事例,用以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1、今天,在这样一间教室里由我这样一位老师给大家上课,你想到了什么?
师:一个小小的变化让同学们浮想联翩。
大家的思维非常活跃。
很好,出示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法] 帕斯卡尔(哲学及、数学家、物理学家)让我们的思想在课堂上绽放光彩。
上课!
二、导课:
1、欣赏图片,畅谈感想
师:出示第一幅图:石缝中的嫩芽
师:看到这幅画面,你想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