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发展与历史沿革
主城区
杭州老城区
历史发展脉络
钱塘江 主导时期
(点式)
运河 主导时期
(轴线)
西湖 主导时期
(面状)
三水 共导时期
(圈层)
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 京杭大运河南北定型 杭州跨江发展
秦到隋前期
隋后期到元代
明代到2000年 2000年后
钱塘江主导时期——秦、隋前期
秦:会稽郡——钱唐县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 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 ——《史记·秦始皇本纪》
市场
捍海塘
子 城 罗城 皇宫
通过钱塘江 海运贯通 台温闽广等地
南宋:第二次建都,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杭州府改名临安府,意为“临 时所安”之地。
中河
皇宫——背靠凤凰山 官署——御街西侧 格局严谨,礼制至上。
御街——中轴线 集市——混杂布置 民居——打破里坊制 水系——贯通南北 因地制宜,格局灵活
杭州
运河篇总结:
城市沿运河轴线,南北向发展,保持“腰鼓城” 之态数百年。
隋唐 修筑运河
吴越 拓建城垣
南宋 定都临安 元代 运河定型
西湖主导时期——明、2000年
明代:浙江布政使司—— 杭州府——钱塘县、仁和 县
明末杭州产生了资本主 义萌芽,但处于南京腹 地,有“灯影效应”。
岳坟
白堤
杨公堤
苏堤
南京
选址于灵隐山中。原因:三 面环山,一面对海,潮汐复 杂,交通恶劣,只能局促发 展。
海湾 灵隐 丘陵
钱塘江
两汉到魏晋:扬州——吴郡——钱唐县
江干沉积,钱塘江发育除良好的 天然港口,水路兴盛,促进商业 发展,导致县址东进。
隋代前期:杭州——余杭县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 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 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 的杭州城。县治位于江干的 柳浦。
湖心亭
杭州
清代:浙江行省——杭州府——钱塘县、仁和县
清代城垣内筑驻防旗营城垣, 实行民族分治。
拱宸桥
清末甲午战争战败,杭州 在拱宸桥地区设立通商场 和日本租界。自此,杭州 走上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
江墅铁路 闸口
沪杭铁路 旗营
民国:浙江省——杭县(杭州市) 1911年杭州全城光复,沪杭、杭甬、浙 赣铁路相继建成,钱塘江大桥通车。
六井
吴越:杭州第一次建都,钱氏保境安民, 拓建城垣,修筑海塘,功在千秋。
两套城垣: 罗城(外城):防御 子城(内城):皇城 南北展而东西缩,号 称腰鼓城。
通过运河水路, 出镇江北通淮泗
北宋:两浙路——杭 州府——钱塘县、仁 和县
至北宋时,杭州有 “东南第一州”之称。 人口达20余万,已是 东南的商业大郡。
半山工业区
民国 基础设施建设
城西住宅区
武林广场
建国 工业介入
改革开放 城西开发
三水共导时期——2000年至今
2001年,萧山、余杭撤市设区,大 杭州格局开始形成。
西湖发展:西湖西进,西溪湿地 运河发展:运河CBD,文化历 史商业街区
余杭区
小河直街 杭州 市区
运河CBD 萧山区
西溪
西湖
随着杭州的城市中心将逐渐向钱 塘江偏移。而位于钱塘江畔,正 在建设中的钱江新城拥有着巨大 的发展潜力。
柳浦 丘陵
沉积平原 钱塘江
钱塘江篇总结:杭州依靠钱塘江的天然港湾,呈点状发展。 秦代 山中小县
魏晋 县址东进
柳浦
灵隐
隋前期 修筑城垣
钱塘江
运河主导时期——隋后期、元
隋代后期:余杭郡——钱唐县
隋大业六年(610),隋炀帝修 筑江南运河。
唐代:江南东道(浙江西道)—— 杭州——钱塘县
——运河与西湖,杭州腾飞的 真正契机。
大 内
西 北
中山路 御街
朝天门
东河 御街 御街 (今中山路) 贴沙河
中枢官署
市场
小河
盐桥河(中河)宫城
元代:江浙行省——杭州路—— 钱塘县、仁和县,杭州就此成为 浙江的省会
元代至正年间,大运河全线开 通,杭州水运可直达大都,成 为全国水运交通要津。
元代禁天下修城,以示天下一 统。直到元末张士诚割据时才 重建城墙。
城东新城
武林商业圈
向东沿江发展 形成下沙片区
钱江新城
向南跨江发展 形成滨江片区
三水共导篇总结:
新的机遇,新的挑 战,历尽千年沧桑 的杭州焕发出崭新 的笑容,正在迈开 大步,向着“一主 三副六组团”的蓝 图前进。
以杭州主城区和钱江新城为中心, 呈圈层状发展。
塘栖 良渚
临平
余杭
下沙 主城
江南城
义蓬 瓜沥
城西开发的原因: 1.城市开始向郊区疏解。 2.其他各个方向都不利于 房地产投资和城市扩张。 3.城西地价较低。
蔓延式的扩张与近郊密 集的建设活动也带来了 诸多问题,使城市的有 机拓展受到制约。
西湖篇总结:
城北工业区
城市结构日趋复杂化,但仍呈现以西湖为中心 的单核心蔓延式扩张。
拱宸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明清 工商业发展
1913年起,杭州开始 拆除城墙,修建道路, 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钱塘江大桥
浙赣铁路
沪杭铁路 杭甬铁路
建国后:浙江省——杭州市
新中国成立后,一五、 二五期间奠定了杭州的 工业基础。
工业区的布局:河道、 铁路等交通要道左近。 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工 业的介入使得杭州的城 市职能和结构更加复杂。
祥符桥 化工区
轻工业区
拱宸桥 轻纺区
半山 重工区
重工业区
留下 电子区
生活商业区
疗养区
望江门 食品区
文革时,武林广场地区 初次开发。修建毛泽东 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
城市中心区沿延安路 向北转移: 1.政府机关北移 2.地理中心北移 3.中轴道路改变
武林商业圈 湖滨商业圈 河坊街商业圈
改革开放后,杭州迈开 了快速发展的新步伐。
西湖,见证着杭州的繁华;
运河,见证着杭州的沧桑;
临浦
钱江,见证着杭州的发展。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完全按照《考工记》方案建设的都城并不存在。 虽然每一座都城的城市布局都不相同,但我们从其规划的模式和手法 上仍然可以明显看出《考工记》的潜在影响。
《管子》对都城的城市规划主要提出了两方面内容: 一是城市的选址条件:“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 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二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即“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 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杭州城市发展与历史沿革
建筑1001 潘虹 31003368
浙江省地图
杭州是浙江省 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长 三角南翼的中 心城市。
杭州八区图
现杭州市分为上城区、下 城区、江干区、拱墅区、 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 和余杭区八个区,地图成 蝴蝶形状。
杭州老城区地图
上城区、下城 区、西湖区、 拱墅区、江干 区为老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