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学龄初期的儿童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必须先识字,由字才能构成词,当儿童的记忆里储存起一定数量的字词后,才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或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所以识字是发展儿童书面语言的一种手段;识字的目的是为阅读和作文打下基础。
尤其在一二年级打好识字基础,才能顺利地实行阅读和作文。
为什么要先识字呢?这是由汉字、汉语的特点所决定的。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表意文字,字音与字形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字形复杂,结构多样,笔画变化多端。
学习汉字必须一个一个地认、读、写、记。
汉字常用字有3 000多个。
初入学的儿童如不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就难以进入阅读和作文。
低年级是否要以识字为重点。
这个问题从新中国建立后就一直存有不同意见。
因为这其中有个识字量问题,总识字量定得不足三千,尤其是低年级识字量过少,就不能提早地实行阅读。
过去较长时间学生语文水平不高是和低年级识字量过少分不开的。
所以我一直主张低年级语文教学必须以识字为重点。
识字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儿童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字。
为完成这个任务,在教学生识字的同时,还要培养识字水平。
识字水平包括:汉语拼音水平、语音和字形结构的分析与综合水平、理解字词义的水平、查字典的水平等。
学生具有识字水平,就能半独立或独立识字,持续提升识字效率。
识字教学在完成识字任务的同时,还要发展儿童的语言。
识字是发展书面语言的必要条件,通过识字,才能学词、学句、学文。
识字和发展语言是统一的。
识字教学在完成识字任务的同时,还要丰富儿童的知识,发展儿童的智力,提升儿童的思想理解,培养儿童的情感等。
因为儿童的识字过程,一方面熟记字的音形义,一方面以字词为媒介,间接地理解世界,在学词、学句中丰富知识,提升理解,并在儿童记忆中以字词形式将理解的成果巩固起来。
如果全面地理解和完成识字教学的目的、任务,就不至于产生识字影响儿童语言发展、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等片面的看法和做法了。
二识字教学的要求汉字是表意文字,一字读成一个音节,每个字都包括音形义三要素。
识字就是要统一地、准确地掌握字的音形义。
正如鲁迅先生所讲:“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
”《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56~257页。
就识一个字来讲,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准确书写字形,理解字(词)义。
在大脑中建立字的音形义的牢固联系,达到看见字形,能读出字音,明白字(词)义;听到字音知道字(词)义,能写出字形的熟练水准。
(一)要读准字音识字先要求读出字音;见到一个字,能读出字音,才算基本上理解了这个字,达到认读水平。
一要读出来,二要读得准确。
对每个字要求发音准确,掌握声调是读准字音的重要方面。
学龄期儿童的发音水平,已相当成熟,对字的读音不会有太大困难。
除非是方言与标准音不一致时,会增加发音的困难。
以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正音工具,会加速识字的读音教学。
不过因为汉字有同音字和多音字,这给字音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要使学生不读错音、不用别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了要求学好汉语拼音以外,还要准确地理解字(词)义,多做些比较练习。
(二)要认清和准确书写字形初入学的儿童,如果认读的生字大量是已掌握的口头词汇,那么只有字形是新因素。
例如上、中、下,头、口、耳、目、舌,日、月、水、火,爸爸、妈妈等字词,字音、字义儿童早已掌握,只有字形不理解,不会写字形。
儿童认读这些字,就是在他已经掌握的字音、字义基础上,认清字形,使字音、字义与字形统一起来。
儿童识字不但要求能认和读,而且还要求会写字。
认和读是眼和口的活动,写是手的活动。
六七岁的儿童手指小,肌肉群和末梢神经还不很发达,控制笔的水平还不是很灵活,所以,开始写字是比较困难的。
其次,学龄初期儿童的知觉常表现得较笼统,不容易发现事物的特征及事物间的联系,在认字形中,往往因观察不仔细而发生增减笔画、颠倒结构等错误。
再加之汉字字形复杂、笔画变化多样,这就使儿童掌握字形更加困难。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字形遗忘率高于读音、解义,……默写中结构混淆、笔画增减及字形相混等‘形错’字,超过音近、义近相混的字三倍左右。
”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231页。
根据以上分析,儿童初学汉字,掌握字形是个难点。
所以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笔画和结构,清晰地感知字形;通过度析、比较,准确地认清字形;注意字形特点及形近字的细微区别,牢固地记忆字形;准确地书写字形。
字要书写工整,笔画求准,结构求匀,行款整齐,字面干净,逐步达到书写熟练。
因为书写字形是识字教学的难点,所以必须“四会”分步走,先读后写,读多写少。
(三)理解字词义儿童识字不但要求读出字音,写出字形,还必须要理解字词义;因为理解字词义,有助于巩固字音、字形,有助于理解语言和在语言中的用词,不出或少出错别字。
理解词义就是理解概念,建立词和词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对字词的理解,不但要理解字面含义,而且要结合课文理解,还要会用所学字词说话、造句。
汉字有多音字、多义字,一般要据词、依文断定字词义。
如“行”字,只有在“行列”、“旅行”两个词中,才能确定“行”的读音和意义。
儿童开始识字,接触的多是实词,词义大都熟悉,而且单音词多,一字就是一个词,如刀、尺、虫、鱼、跑、跳等,字(词)义比较容易理解。
随着识字量的增多,阅读范围的扩大,书面词汇量超出儿童已掌握的口头词汇量,而且合成词增多,虚词出现,这时字词义教学任务越来越重,如不注意,就会出现错别字。
在教学中,对字的音形义既要实行分析,还要实行综合,才能使学生统一地掌握字的音形义三要素。
一般先通过汉语拼音认读,教学字音,接着分析字形结构,并解释字词义和用词造句,最后实行书写练习或造句练习,使学生逐步达到会认、会读、会写、会用的要求。
不过对于一些难理解的字词,能够先不要求学生会用,随着儿童语言的发展,理解力的提升,让他们在后继学年中再去使用。
三识字教学方法识字教学方法,从大的方面分类,基本上有三种:集中识字法,分散识字法,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识字法。
集中与分散仅仅相对来说的,应该相互吸取各方的优点。
不论集中或分散识字,其目的都是为发展儿童的语言打下基础。
当然,还有很多的具体方法。
(一)集中识字法。
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及学习心理的迁移规律,将汉字归类,适量集中,教学一批生字,阅读数篇课文,在阅读中巩固生字。
具体方法有:归类法──以形声字归类为主,还有会意字归类、形近字归类、反义字(词)归类等。
带字法──以基本字带字为主,还有偏旁部首带字等。
其特点是突出字形,便于比较字的音形义的区别和联系。
其根据和特点:第一,使用汉字本身的构字规律,将汉字归类,如形声字归类:马—妈、蚂、骂、吗一组字,也能够称为以马字为基本字带出的一组字;因为使用了汉字的形声规律,明白字理,有利于自学汉字,提升识字速度;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思维水平。
其作用越到后期越明显。
但是集中的识字量不宜过多,而集中的字必须在阅读中出现,才能够巩固。
(二)分散识字法。
即随课文识字,一课书先学生字,后学课文,边阅读,边识字。
其根据是突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语言规律,寓识字于语言之中。
其特点是识字、用字、写字基本同步实行。
它是自“五四”运动以后最常用的一种识字方法。
(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识字法。
以汉字构字规律和语言规律为基础,根据不同的汉字,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水准的学生,将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结合起来。
近几年来,很多教师使用分散识字课本,到后期根据汉字规律,实行汉字整理复习,也是一种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结合的方法。
不论使用哪种方法,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
识字之前,集中一段时间教学汉语拼音,这有助于识字、正音、学普通话、查字典。
汉语拼音还能够作为阅读的辅助工具。
汉语拼音教学,要充分使用形象的教学手段和儿童的生活经验,在识字和阅读中练习。
2.充分使用汉字构字规律。
初入学的儿童识字掌握字形比较困难,要充分使用汉字构字规律,协助学生掌握字形结构。
汉字分独体字与合体字两类,二者之间有密切联系,合体字大都由独体字与偏旁部首组成。
一般先教学独体字,后教学合体字。
独体字要一笔一画地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字的基本笔画和名称以及笔顺规则。
合体字教学,能够按字的组成结构分析字形;通过合体字教学,使学生掌握字的偏旁部首和字的基本结构方式。
汉字本身形音义之间具有本质联系。
各种识字方法都要注意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即使各种识字方法对字的音形义的切入点不同,有的侧重字形,有的侧重字音,有的侧重字义,但都重视汉字的形声联系、形义联系、声义联系以达到形音义的统一。
开始阶段要慢一些,要打好识字基础。
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汉语拼音,笔画和笔顺规则,字的偏旁部首和一定数量的独体字之后,识字速度就会提升。
识字教学中,还应充分使用象形、会意、指事、形声构字方法,指导学生识字。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升记忆效率。
3.充分体现语言规律。
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语言,所以,识字教学不能孤立地教字,要在语言环境中教学字词义。
学字要和学词结合,学词要和学句结合,要结合词、短语、句子理解字词义。
此外,还要从同义、反义、近义字词的归类比较中,辨析字词义,要在组词、造句、阅读、问答、说话、写字、写话等练习中,加深理解和巩固字词义,训练学生在语言中使用字词的水平,这就是发展儿童语言的过程。
4.充分调动儿童识字的主动性。
识字教学是教儿童识字,只有把儿童识字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儿童才能愿意识字,喜欢识字。
为此,教学要注意:(1)识字量要适当,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总识字量要在3 000个常用字左右;每节课要根据儿童已有的知识和字的难易水准确定适当的识字量,一般开始能够少些,一节课学习四五个字就行,逐步增加字数,到一年级第二学期,一节课能够认读十几个字。
当然还要实行写字练习。
(2)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可多采用直观演示法、比较法、游戏练习法等。
儿童识字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知觉、思维、记忆过程。
所以,识字教学要求儿童必须做到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记。
要把儿童的观察水平、思维水平、记忆水平充分调动起来,对字音要听得准确,读得准确;对字形要观察仔细,认得清楚,写得工整;对字义要思考理解。
对字的音形义要记忆牢固。
对字的记忆,一般是机械记忆。
如果充分使用汉字的构字方法,揭示汉字的字理,就能够将机械记忆变为意义记忆。
如使用形声字的构字方法,把形和义、声联系起来理解和记忆;使用会意字、指事字构字方法,将形和义联系起来。
象形字,能够将形和音联系起来,这样,在理解基础上记忆会更加牢固。
此外,还能够用巧记方法。
要切记使儿童在愉悦中学习记忆,切不可使之一字重复写上几十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