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高中历史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高中历史王夫之的唯物思想(考试总分:19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40 小题,共计 160 分)1、(4分)王夫之认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了人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是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B.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C.理学对人性的压制D.知识分子关怀现实的情怀2、(4分)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在百度搜索框里,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搜索信息:“明末清初”“武装抗清”“孤秦陋宋”“唯物主义”,那么他最有可能找到的人物是A.李贽B.王夫之C.顾炎武D.黄宗羲3、(4分)王夫之指出:世界上没有“截然分析而必相对待之物”,认为一切事物不是截然分割绝对对立的,而是互相包容,互相滲透,互相转化的,即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也就是切矛盾的双方都具有同一性。

他的这一认识A.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学说B.吸收和借鉴了老子思想C.具有唯心主义的特征D.挽救了儒家思想的危机4、(4分)中国古代长期盛行“华夏中心论”。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推测:“中国”以外另有发达古文明,进而他又提出“文化中心转移”论,认为诸文明“衰旺彼此迭相易”。

这A.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史观B.旨在论证文明中心转移趋势C.有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D.为推翻君主专制奠定了基础5、(4分)明代思想家王夫之说:“人欲与天理本为一体,如果禁欲,不仅妨碍天理的实现,而且违背人性,必然导致人们的不满和反抗。

”此观点A.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B.体现了反君主专制思想C.彻底否定了理学思想D.肯定了人性解放的意义6、(4分)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其进步意义是A.反对私有制B.反对君主专制C.倡导民主自由D.反对中央集权7、(4分)“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提出上述言论的思想家是A.李贽B.王夫之C.黄宗羲D.顾炎武8、(4分)王夫之曾指出,“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如‘明明德’(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者,行之极也,而其功以格物、致知为先焉”。

这集中体现了王夫之A.重视实践的知行观B.以知统行的方法论C.本善习远的道德观D.格物致知的修养论9、(4分)《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一书中对他评价道:“在探索振兴民族真理的艰难路途上,他勇敢地战斗了一生。

他以异乎寻常的艰苦精神创立了别开生面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哲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宋明理学的终结,提供了封建时代哲学可能达到的最高理论高度和历史形态。

”该评价所说的历史人物应是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10、(4分)王夫之认为“天理寓于人欲,无人欲则天理不可得见”。

由材料可知,王夫之A.认为人欲也是天理B.主张“致良知”C.彻底批判儒家思想D.强调经世致用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确切定论C.学者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12、(4分)王夫之认为,谏官要督促君主任用贤臣为相,并对君主错误的诏敕予以封驳。

他主张“宰相必靳于其小,而以封驳争论之权授之谏官,而后宰相得以持其大,而为进退之大经”。

这说明王夫之A.猛烈地抨击君主专制B.设计了权力制衡机制C.已具有近代民权意识D.强调君臣的个人修养13、(4分)清初学者刘献廷称湖南某思想家学说为:“洞庭之南,天地元气,圣贤学脉,仅此一线。

”在此他称颂的是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曾国藩14、(4分)明末清初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意在强调A.郡县制的改革迫在眉睫B.郡县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C.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D.郡县制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产物15、(4分)梁启超在《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一文中评论某位思想家:“(他)所注重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能知有宇宙?‘知识的来源在哪里?’‘知识怎么样才算正确?’他以为这些问题不解决,别的话都是空的。

”这位思想家是A.王守仁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16、(4分)王夫之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他,想赠送些吃穿用品。

王夫之拒不接见,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下一副对联:“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这表明王夫之A.严格自律,注重名节B.坚定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学说得到清政府尊重D.对政治腐败深恶痛绝17、(4分)某学者曾这样评价清初的一位思想家:研究他的著作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他的学说是中世纪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他是真正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据此推断,以下思想主张属于“他”的是A.“知行合一”B.“天下为主,君为客”C.“天地之化日新”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18、(4分)王夫之认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充分肯定了人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B.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C.八股取士D.闭关锁国19、(4分)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反对封建私有制B.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D.反对君主专制20、(4分)王夫之说“理欲皆自然”“理”与“欲”都存在于人的自然状态之中。

即“理”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属性,而“欲”则为人的主观欲求。

由此可知,他A.要求明确工商业合法地位B.反对宋明理学“禁欲”思想C.具有自由民主的意识导向D.全面阐述了主客观辩证关系21、(4分)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去人欲,存天理”,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

这些思想主张A.反映当时封建经济继续发展B.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要求C.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D.反映了封建专制主义有所动摇22、(4分)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郡县制导致秦短命而亡B.有利于君主专制C.不利于巩固政权D.更有利于百姓23、(4分)明代思想家王夫之说:“人欲与天理本为一体,如果禁欲,不仅妨碍天理的实现,而且违背人性,必然导致人们的不满和反抗。

”此观点A.彻底否定了理学思想B.体现了反君主专制思想C.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D.肯定了人性解放的意义24、(4分)“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对自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几乎在所有传统哲学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

”下列各项,属于“他”的思想主张的是①“循天下之公”②“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③“天地之化日新”④“为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5、(4分)“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以下对王夫之的这一思想主张认识正确的是A.反映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B.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C.主张与当时新型经济成分的出现有关D.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思想理念26、(4分)王夫之在《读通鉴论》说:贾人者,暴君污吏所亟进而宠之者也。

暴君非贾人无以供其声色之玩,污吏非贾人无以供其不急之求,假之以颜色而听其辉煌,复何忌哉?贾人之富也,贫人以自富者也,牟利易则用财也轻,志小而不知裁,智昏而不恤其安,欺贫懦以矜夸,而国安得不贫、民安得而不靡。

材料中王夫之主要论述的是A.官商勾结给社会带来危害B.暴君污吏推动商业的发展C.商业发展导致百姓贫困D.商业发展改变了人民的消费观念27、(4分)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

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

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

”在此,王夫之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B.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D.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28、(4分)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说》中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

”下列关于气和理的解释正确的是A.气--生气理--道理B.气--氛围理--理论C.气--物质理--天理D.气--物质理--规律29、(4分)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这表明他A.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B.肯定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C.具备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D.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30、(4分)王夫之的著作在生前身后相当长时间内未曾整理出版。

1840年湖南人邓显鹤主持校刻《船山遗书》,形成著作18种150卷。

1865年由曾国荃主持重刻、曾国藩校阅的《船山遗书》正式出版,共56种280卷。

这主要体现了A.传统思想文化具有持久生命力B.洋务思想植根于湖湘文化C.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D.王夫之唯物思想的先进性31、(4分)明末清初时,有学者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对自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下列属于该学者观点的是A.“众治”B.“循天下之公”C.“天下为主,君为客”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2、(4分)“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是清初文化大家王夫之自题画像的中堂联。

其上联表明王夫之在学术思想上A.奉先秦儒家经典为圭臬B.恪守孔孟对儒家经典的解释C.缺乏历史责任感D.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勇于创新33、(4分)从王阳明的“致良知”到李贽的“童心说”,再到王夫之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是A.突出人性B.冲击理学C.服务市民D.维护专制34、(4分)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故其始之有理,即于气上见理;迨已得理,则自然之势,又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

”那么这位思想家是A.朱熹B.董仲舒C.王夫之D.王守仁35、(4分)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

”该思想应该是A.董仲舒B.李贽C.王夫之D.顾炎武36、(4分)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B.反对封建私有C.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37、(4分)战国申不害重“术”,其思想以加强君主专制为核心;王夫之却将其学说斥为“洪水猛兽”,主张在政府内部分权,各级官吏都要有自己的权力,君主不能过多的干涉。

造成这种认识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A.阶级立场根本不同B.受外来思想影响不同C.社会发展阶段不同D.学术指导思想的不同38、(4分)王夫之说“理欲皆自然”“理”与“欲”都存在于人的自然状态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