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与粉体材料
该项技术可以应用在燃料电池的制造中,起到持续 稳定的氢源的作用。燃料电池是一种不经过燃烧而以电学 反应连续把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发电装置。 其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以纯氢为燃料,具有 工作温度低、输出功率大、体积小、重量轻、“零排放”的 优点,特别适合交通运输工具使用。
我国重离子径迹中金纳米线研究获重要进展
有关专家称,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不仅加深了人们 对单分子和原子团簇的物理和化学本质及单分子器件的认 识,还发现了一些新的效应与现象,这对人工直接改造分 子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在新材料和新器件方面有巨大 的潜在应用价值。
德国琥珀光学纳米陶瓷隔热膜亮相展会
2006 年 3 月,在中国国际汽车用品展览会暨国际改 装车展览会上,琥珀光学国际带来了新一代的隔热膜产 品-琥珀纳米陶瓷隔热膜由导电性物质氮氧化物组成,具 有独特的分子结构,该物质对太阳光有本质的选择,纳米 陶瓷以精微的分子成份真空溅射到高透明的光感薄膜上, 使琥珀陶瓷膜能阻隔更多的热量。
科学家们一致认为,目前直接在纳米物质飞扬环境 中工作的工人所面临的处境十分危险,虽然现在从事纳米 物质生产的21万人中只有部分工人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 但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升温,其人数将会迅速增加。据专 家估计,到 2014 年,利用纳米技术生产的产品总价值将 达到 2.6 万亿美元,是 2004 年的 200 倍。
虽然有不少实验室试验及动物试验表明,纳米量级 的微粒可以引起奇特的生物反应,同时它们比与其化学成 分相同的大颗粒物毒性更大,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现 在还没有针对纳米物质特殊危害的工人保护法。
有科学家提出,由于人造的纳米物质具有复杂的化 学反应表面,因此它们同自然界产生的纳米物质在“行 为”上差别较大。虽然人造纳米物质的这种特性可以为人 所用,如让它们将药物分子传递到人体细胞中,或将绝缘 体变成导电体。但与此同时,有关动物研究表明,纳米物 质能够阻塞气管、诱发强烈的免疫系统反应和影响活细 胞。
这次试验在无机油的条件下行驶了 1375公里,返回 后经技师检测,试验车辆发动机声音、水温和行驶性能一 切正常,当场宣布本次试验真实有效。
美国亿邦化学的技术专家对此次试验充满了信心, 其纳米陶瓷机油的抗磨、节能已经在美国本土经过严酷的 台架试验和实车验证,优异的性能表现令外界震动。
纳米技术呼唤生产安全法
会后,上海海晏威固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 向到场的嘉宾以及经销商和新闻媒体的朋友现场展示了琥 珀陶瓷膜的突出优势。
纳米陶瓷膜功能优于其他隔热膜
日本三菱化工和美国杜邦人耗时5年,花费巨资共 同研发而成了新一代的汽车用膜——纳米陶瓷膜。该产品 是采用纳米陶瓷技术,结合现代航天科技,运用多腔式磁 控金属镀膜及纳米材料隐形能量吸收和离子束镀等高新技 术 结 合 生 产 而 成 ,以 高 1 0 0 % 的 紫 外 线 阻 隔 率 ,8 5 % 的 透 光 率 ,9 3 % 的 隔 热 率 高 居 同 类 产 品 之 首 。
News 资讯 纳米与粉体材料
纳米金刚石复合涂层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
由上海交通大学承担的 863 纳米材料专项课题“纳 米金刚石复合涂层的应用与产业化”近日通过了专家验 收,该课题成功开发出了纳米金刚石复合涂层技术并实 现了产品的产业化。
据悉,该课题开发的纳米金刚石复合涂层拉拔模具 产品已在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华普电缆有 限公司等 70 多家生产企业应用,为应用企业带来了显著 的经济效益,新增产值 14 亿元、利润 4510 万元、税收 6009 万元,节约资金 3571 万元。
清华大学碳纳米材料研究小组近日发现一种经处理 后表现出显著储氢性能的碳纳米管,它有望成为新的清洁 能源 -- 氢能电池的制造材料。
研究小组的科技人员对定向碳纳米管的电化学储氢 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这种碳纳米管具有许多全新的 力学、电学、热学和光学性能,尤其是将它混以铜粉后表 现出的显著的储氢性能。课题小组将碳纳米管制成电极, 进行恒流充放电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 混铜粉定向多壁 碳纳米管电极的储氢量是石墨电极的 10 倍, 是非定向多 壁碳纳米管电极的 13 倍, 比电容量高达 1625mAh/g, 对 应储氢量为 5.7wt%(质量分数),具有优异的电化学储氢 性能。根据美国能源部(DOE)对车用储氢技术制订的标 准,该研究小组这次发表的实验结果已经接近其对储氢材 料的重术发展至今,遇到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直接 观察单个分子和原子团簇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并对其 进行理论阐述。日前,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连续资助的 研究项目“单分子结构与电子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已经 突破该难题,能够对单个分子和原子团簇的结构进行理论 上的建模分析与表述。
据了解,过去对单分子结构的研究大都采用扫描隧 道显微术,虽然有很高的分辨率,但其图像只反映分子电 子态的空间分布,不能直接反映其几何结构。同时,由于 实验条件所限,确定单分子的构型、取向、内部原子结构 和电子态仍比较困难。
中国科技大学侯建国教授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 资助下,通过精确控制实验条件,从大量数据分析单分子 结构图像规律,结合理论计算,确立了新的对单分子结构 进行高分辨表征的研究方法。该项研究成果居国际前沿水 平。
该研究机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纳米材料及器件 、纳 米生物技术与纳米医学、纳米仿生技术、纳米生物安全技 术等;主要目标是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与未 来产业发展,坚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相结 合,坚持科技创新与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相结合,坚持院地 共建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在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领域建设 特色鲜明、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机构。
该产品的结构共有 8 层,第一层与第七层为抗波段 2 0 0 ~ 3 7 0 n m 紫 外 线 层 ,其 结 构 为 纳 米 银 粒 子 ,第 二 、三 、 四、五、六层为抗波段 2.5~25nm 的红光(阳光中的主 要热源)其结构为纳米贵金属粒子,第八层为抗磨处理 层,在外侧层中更加入纳米粉,使膜的胶粒精细度达到前 所未有的水平,所以“纳米陶瓷膜”又被形象的比喻成“光 谱筛子”。
该研究机构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内, 计划在 2007 年底以前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并集聚一支结 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研发队伍,为推进江苏省科技创新 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供服务。
南京大学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日前,南京大学承担的江苏省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 建设项目,通过了由江苏省科技厅组织、中科院院士陈达 担任验收委员会主任的专家组验收。
据介绍,江苏省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于 2002 年 9 月 依托南京大学而组建,旨在应对国内外纳米科技领域发展 的机遇与挑战,推动江苏省电子、新材料、化工、医药等 支柱产业及其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它融合了南大物理、化 学、生命科学等国家重点学科的力量,是南京大学创建的 第一个省级高技术重点实验室。三年来,该实验室在纳米
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并在实验室建 设、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承担项目、应用开发、人才培 养、对外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在国际国内核心学 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240 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40 项(其 中已授权 16项);承担国家和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37项, 科研资助经费近 2000 万元;向企业(含军工)转让了 8 项自主研发的应用成果;共培养硕士研究生 25 名,博士 研究生 31 名;2004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在苏州建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 究机构
中科院、江苏省、苏州市于 3 月底签署了共建中国科 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机构备忘录,这标志着 中科院与江苏省的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中国科学院与江苏省、苏州市共建的研究机构将进 一步加强面向现代制造业急需的纳米技术研究,为江苏经 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用 500 瓦太阳灯的强光照射,与市面最流行的其他 隔热膜(包括各种美国进口名牌膜)做一一比较,在相同 的透光度下,“纳米陶瓷膜”的隔热效果远远强于其他牌 子,正好验证了“爱车贴纳米,清凉有道理”的说法。
亿邦纳米陶瓷机油 创无机油行车 1375 公里
美国亿邦纳米陶瓷机油“无机油行驶”试验车队从北 京出发,至沈阳后原路返回,经过 20 多个小时的连续行 车,成功实现无机油行车 1375 公里,而此次使用的试验 车为一辆普通微型哈飞,更具有普遍代表性。
硅酸盐所纳米催化材料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最近,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秋明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在有机 -无 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中取得进展,该成果 发表在核心化学期刊《美国化学学会会志》上。
纳米贵金属表面存在大量活泼的纳米粒子通常很不 稳定,容易发生团聚和氧化,从而影响了纳米材料的性 能。PAMAM 是一种纳米尺度的树枝状的柔性有机大分 子,而介孔 SiO2 具有刚性孔道,为材料的负载提供了优 良的载体。将 PAMAM和介孔SiO2结合来稳定纳米材料, 结合了有机的柔性和无机刚性的优点,为纳米材料提供 了优良的微环境,使纳米材料具备了优良的催化性能。
近日,中科院近物所刘杰研究员主持的“西部之光” 项目——重离子径迹中纳米微针的形成和制备取得重要进 展,金纳米线阵列的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纳米科技领域 的 著 名 期 刊《 纳 米 技 术 》( N a n o t e c h n o l o g y )上 发 表 。
由于金纳米线拥有良好的电、热、机械等特性,在纳 米电子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这些特性强烈 地依赖于纳米线的形状和晶体结构。利用重离子径迹模板 结合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控制纳米线的晶体结构 和形状。刘杰领导的科研组利用高能重离子轰击聚合物薄
机油被誉为发动机的“血液”,传统润滑理论认为,如 果没有机油的润滑,汽车是无法行驶的。
“无机油行车”,就是在汽车中加入美国亿邦专利技 术 的 纳 米 陶 瓷( N o m i T o u c h )机 油 ,机 油 中 含 有 亿 邦 独 特的自润滑超硬材料,经过几十公里的预热行驶,使机件 的摩擦表面形成一层高强度的长链纳米保护膜,然后把将 机油放掉,使车辆在没有机油的状态下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