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渣打银行进入中国模式分析

渣打银行进入中国模式分析

渣打银行进入中国模式分析:国际市场营销案例研究之六[原创] 渣打银行进入中国模式分析:国际市场营销案例研究之六阳民管理咨询公司:许丽萌(*******************)[说明]:世界经济危机越来越严重,2009年6月22日,世界银行也下调了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已经接近阳民在今年4月份的预期(-4.5%),此时此刻,对于中国企业来讲,无疑是一次冲锋陷阵的绝好机会,因此,国际市场营销在此时显得异常重要,本文则是阳民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周阳敏的专业基础课《国际市场营销前沿理论》的作业论文系列“阳民国际市场营销案例研究”之六,恳请各位朋友以专业的眼光给本文评分,并给出五个等级,即A、90以上(优秀);B、80-90(优良);C、70-80(良好);D、60-70(及格);E、60分以下(不及格)等。

主要从论文结构、论文布局、论文思想观点、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论文的创新以及论文是否抄袭和剽窃等等,你的评分非常重要,请尊重你的评分,谢谢!请在线留言或者将回馈结果发送给我们:*******************阳民管理咨询公司·周阳敏()2009年7月9日世界最古老的银行之一——渣打银行在150多年前就在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落户了。

从此,渣打和中国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目睹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渣打伴随着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在全球金融机构普遍受到信贷危机拖累而业绩下挫的背景下,渣打却一枝独秀,变现强劲,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本文主要分析渣打进入中国的模式,以期对国内的银行有所启示。

(一)渣打银行简介标准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市的英国银行。

在中文中,出于历史和习惯,我们一般称呼该银行为渣打银行(Chartered Bank)。

其业务主要集中于亚洲、印度次大陆、非洲、中东及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

在英国本土的客户反而比较少。

渣打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中拥有顶尖地位。

渣打银行主要业务包括零售银行服务如按揭、投资服务、信用卡及个人贷款等,商业银行服务包括现金管理、贸易融资、资金及托管服务等。

渣打银行在全球拥有1,400多家分支机构,遍布世界56个国家。

渣打银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代码STAN)及香港交易所(代码2888)上市。

渣打银行目前是香港三家发钞银行之一,另外两家分别是中国银行(香港)和汇丰银行(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现在的渣打银行是由两家英国海外银行合并而成。

他们分别是:英属南非标准银行(Standard Bank of British South Africa, the)和印度-新金山-中国汇理银行(1911年后译名改为:印度-新金山-中国渣打银行Chartered Bank of India, Australia and China, the)。

渣打银行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英国银行,在维多利亚女皇的特许(即“渣打”这个字的英文原义)下于1853年建立。

1858年,渣打银行在加尔各答开立第一家分行,同年孟买以及上海两地分行紧随其后开设。

第二年,香港分行和新加坡分行分别成立。

1900年代早期,渣打银行成为第一家获准在纽约开展业务的外国银行。

1957年,渣打银行收购了东方银行(Eastern Bank),从而获得了其在亚丁(也门)、巴林、贝鲁特、塞浦路斯、黎巴嫩、卡塔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分行网点。

标准银行于1863年在南非伊丽莎白港(Port Elizabeth)开张。

从1890年代至1910年代期间,标准银行在非洲开设多家分行,但部分因经营困难而被关闭。

到1950年代中期,标准银行在非洲已拥有约600分行及办事处。

1965年,在与原英属西非银行(Bank of British West Africa)合并后,它的网络得了充分的扩张。

英属西非银行在尼日利亚、加纳、塞拉利昂、喀麦隆和冈比亚拥有分行。

1969年,标准银行和渣打银行合并,成立了标准渣打股票上市公司(Standard Chartered PLC)。

渣打随后收购了英国的霍奇集堢(Hodge Goup)和华莱士兄弟集团(the Wallace Brothers Group)。

在渣打股票上市公司成立之后,其分支机构又遍及欧洲、阿根廷、加拿大、巴拿马、尼泊尔和美国。

渣打银行收购了三家美国银行,其中包括加利福尼亚联合银行(Union Bank of California),使得渣打获得了进入巴西和委内瑞拉的机会。

1986年,英国莱斯银行(Lloyds Bank)意图对渣打银行进行收购,但最终由包玉刚及邱德拔联手拯救。

但只有邱氏家族持股至今。

2006年3月28日,新加坡国有投资公司淡马锡控股宣布,从邱德拔遗产信托手上,收购渣打银行的1.52亿股份,即占渣打股权的11.55%,成为渣打的大股东。

1990年代,渣打继续扩张其网络,分别于1990年、1992年、1993年和1995年在越南、柬埔寨、伊朗、坦桑尼亚和缅甸开设新的分支机构。

2004年10月,渣打银行收购印度尼西亚第七大银行PT Bank Permata的51%股权,并在两个月后将该比例提高到62.2%。

渣打银行向中国的渤海银行购买了19.9%的股份。

2005年,渣打银行收购韩国第一银行(Korea First Bank)。

韩国第一银行是韩国第八大银行,其后易名为渣打第一银行。

1858年渣打在上海成立第一间分行,成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外资银行。

(二)渣打银行进入中国的步骤1、殖民时期的“麦加利”记忆1858年7月31 日上海的《字林西报》上, 出现了这样一条启事, “蒙董事会之许可,渣打银行本日在上海设立分行, 行址在北门街(今河南南路的延安东路至人民路一段), 首任经理为麦加利”——于是, 上海行则以这位首任经理的名字命名。

以后, 渣打银行大陆的分行一律被叫作“麦加利银行”。

外滩18号, 位于外滩南京路口,现在是体验上海历史风情的经典建筑。

少有人知道,它原来的名字叫“麦加利大楼”,也就是英国渣打银行驻中国的总部。

这座由英国建筑事务所1923年建造的大楼, 与著名的外滩12号浦东发展银行以及和平饭店一起, 成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上海繁荣一时的永恒记忆。

当时的渣打银行和花旗、汇丰等洋银行一样, 代表了西方殖民地时期的金融印记。

19 世纪末, 渣打银行积极对清政府借款,比如他们提供清政府的克萨借款为100万镑。

通过借款, 操纵和控制了清政府的某些权项, 并成为在华的最主要外资金融机构之一。

2、建国后成为“指定银行”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 渣打银行得到允许继续留在上海营业, 并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指定银行”经营外汇业务, 是中国改革开放前仅存的两家英资银行之一。

渣打银行上海分行当时应政府要求协助打开新中国的金融局面, 其对中国的贷款业务着重放在化学及钢铁工业之上;1980 年代, 中国的改革开放让渣打银行率先重建在中国的服务网络,并以上海分行为基础, 成为在中国网络最广的外资银行。

1997年,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大银行纷纷调整了策略。

许多大牌银行开始重新将大部分资源转入欧洲和北美市场。

此时, 渣打集团却在集团主席祈泽林的带领下独辟蹊径,加速渣打成为亚洲重要国际银行的计划。

3、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发钞银行上海分行设立后的第二年, 渣打开始在香港经营业务, 并于1862年首次发行香港银行纸币, 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发钞银行。

渣打银行是香港银行公会的轮值主席行, 在香港金融界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 香港和内地的经贸往来不断加深, 两地金融界的合作更加紧密。

为了能在CEPA 政策下加快渣打在内地的发展步伐, 香港渣打银行于2004 年在当地注册。

目前, 香港渣打银行已获批准成为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 进入内地A 股市场, 并成为在香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银行之一。

与其他银行不同, 渣打银行超过90%的利润来自于亚洲、非洲及中东市场。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使渣打获得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其在华业务不断扩大,分行网络继续延伸。

截至2006 年底, 渣打在中国的分行总数已达12家。

当年英国渣打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总收入86.2亿美元, 其中有3亿美元来自中国内地的贡献。

百余年来, 渣打从未离开过中国, 并目睹和见证了这里的经济发展和变迁。

跨越三个世纪的中国经历, 使渣打堪称“龙的传人”。

(三)渣打银行进入中国的模式企业跨国投资的方式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绩效,这是无可置疑的。

跨国投资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模式。

直接投资要先选择海外子公司的建立途径(以跨国收购的方式还是绿地投资的方式),再确定海外子公司的股权比例(采用合资还是全资的方式)。

100多年前,渣打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建立自己的银行来实现迈进中国的第一步。

当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渣打也没有忘记适时抓住时机进行并购,扩展自己的业务。

渣打在中国1858年7月31日,渣打在上海外滩18号建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银行——渣打银行上海分行,成为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外资银行。

因为首任经理叫麦加利,所以又被称为麦加利银行。

这个麦加利银行也就成为了英国渣打银行驻中国的总部。

19世纪末,麦加利银行积极对清政府借款,比如他们提供清廷的克萨借款为100万磅。

通过借款,操纵和控制了清政府的某些权项,成为在华的最主要外资金融机构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渣打银行得到允许继续留在上海营业,并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指定银行”经营外汇业务,是中国改革开放前仅存的两家英资银行之一。

渣打银行上海分行当时应政府要求协助打开新中国的金融局面,其对中国的贷款业务着重放在化学及钢铁工业之上。

随着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渣打银行率先重建在中国的服务网络。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渣打银行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其在华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分行网络也在继续延伸。

为了可以在短期内拥有庞大的分支网络,渣打曾分别与民生、交行、光大等银行谈判计划入股中资银行,但计划纷纷流产。

最终渣打将绣球抛给了尚在筹备中的渤海银行,购入渤海银行19.99%的股份,取得渤海商业银行的管理权。

渣打银行钟情渤海银行的理由是,作为一家即将成立的新银行,渤海银行不必承受坏账、可疑贷款和旧的管理制度模式,并能够很快地投资于新的信息技术。

渣打在香港1859年,上海分行设立后的第二年,渣打开始在香港经营业务,同样是建立新的银行——渣打银行香港分行。

并于1862年首次发行香港银行纸币,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发钞银行。

为适应营业需要,渣打银行于2004年7月1日完成在香港注册的手续,将渣打银行香港分行、Manhattan Card Company Limited,Standard Chartered Finance Limited,Standard Chartered International Trade Products Limited及Chartered Capital Corporation Limited的业务注入在香港注册的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旗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