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文化赏析
浅谈中华武术的审美功能及美学特征
计通学院学号:5409131201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深受传统美学思想的熏染。
因而,中华武术的审美功能就体现在悦目、悦心、悦志三个方面;中华武术的美学特征表现为:“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对立统一美;阳刚与阴柔的完整统一美;“气”与“和”的结合美;“韵”和“意”的渗透美。
【关键词】中华武术;审美功能;美学特征
在漫长的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极为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
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悠久的渊源,厚重中蕴含和博大的包容量在世界文化之林散射着独特的魅力。
深深植根于这一方沃土中并发展壮大的中华武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
它既是自卫防身的技击术,又是文明的健身术。
同时也是最富有民族审美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它自从创始以来就与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熏染。
武术套路和搏击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相得益彰的结合,充分反映出中国传统美学中“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的独特魅力的审美特点,使得人们在审美的情趣中得以欢娱、陶冶和净化。
武术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后在审美意识上的外显,是东方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
中华武术历经岁月的洗礼,已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
一、中华武术的审美功能
“美, 是人类心灵的光环;美,是人类生活的色彩”。
武术的审美功能就是在遵循武术和美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 通过武术的美的功能的直观感受和运动实践中对武术动作美的激发和创造。
它具体地体现在悦目、悦心、悦志三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方面,它们在递进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
1、悦目
悦目是在参加武术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上的直接的审美愉快。
它是武术第一层面上的审美功能,它直接给人们以视觉的审美感受。
自古代,人民便知道以武为娱。
《史记项羽本记》中所记,鸿门宴中,便有项庄舞剑助兴的记载。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好友崔宗宗曾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亦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气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遂如羿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的描述,这些都说明了武术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直接感观的美的享受。
它既在生理基础上给这种感观愉快,却又超出生理基础之上,它主要是培育人的感知。
譬如对套路演练的感觉,通过变化的招式,人们会在眼前不断地感悟到一副副流动的画面。
这些画面时而波涛汹涌; 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如巍巍重山,泰然耸立;时而像惊魂脱兔,狡黠多变;时而骠悍猛放;时而通达干练;时而如鹰击长空;时而如浅底鱼游。
正是这些层出不穷的变化,时时唤起人们新鲜的感知而使人享受到美的愉悦。
2、悦心
武术更深一层面上的审美功能便是悦心。
它使人们本能的情感和欲望,在了解、想象和感想中得到改变、提炼和升华,使情感心意和审美意识得到培育,感性与理性、社会性与自然性相统一,使人的性情在新的认识层面上得到培育,随着武术的发展和对武术了解的深入,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偶然或非偶然的、有限的、具体的感知视听形象,领悟到更透彻、更深远、更内在的内容,从而提高人们的心意境界和开拓人们的遐想空间,如太极拳表现出的绵缓、柔和, 恰似跳动的音符、立体的诗,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表现出沉稳中渗透出的灵秀;长拳的飘逸洒脱与狂放不羁显示了鸟瞰世事和气吞山河的气势,其中却不乏在奔放中透视的安谧;散手斗志、斗勇、斗力的激烈对抗,呈现为一种随机的开放性的自组织状态,它的一拳一脚,一攻一防,无不表现为一种“明规矩而脱规矩,不在规矩而守规矩”,“有法即是无法,无法即是有法”的“道法自然”的境界,显示出骁勇粗犷的英武形象,反映了巧取灵放的东方智慧和锐意进取的豪迈气概。
3、悦志
悦志是武术审美功能的最高层次。
它是在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人生的感性世界, 是对某种道德理会的追求和满足,是对人的意志、毅力、志气的陶冶与培育。
武术的要旨不在“逞凶斗狠”,而在于“好仁恶杀”。
武术作为物化的“止善”情
感,从中引出人与人之间种种仁爱为怀、温情脉脉的世间留恋和自强不息的浩然正气。
那些放纵的情欲、行为,各种残忍、凶暴、险毒的心理情绪,各种野蛮和邪恶都被摒弃。
建立起以“仁”为心理情感的“自觉的人性”。
这时,武术的审美就已是具有高扬了人性的愉悦快感和崇高意味,最终奠定了人格完成的基础。
二、中华武术的美学特征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在中华文化的总体氛围中产生并衍化发展起来的,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融入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和观念。
1、“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对立统一美
武术上的“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即“形神统一”,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哲学上归属物质与意识、存在与精神方面的命题。
唯物主义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
“形体与精神”是人类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是生命活动整体不可分割的两大要素。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 神是形的机能表现。
有形才能有神, 形健则神旺,形具而神生。
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基本。
在武术运动中,由形象化的真实摹仿到把握审美价值的个性化特征, 并予以概括、提炼,即完成了由形似到神似的过程,从而表现出“以形传神”、“以神统形”、“形神统一”的神气韵度之美。
2、阳刚与阴柔的完整统一美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认为宇宙万物都产生于阴阳气的和谐之中。
武术中阴阳气运化形式复杂多变。
表现为开合、虚实、动静、阴柔、进退、屈身、吞吐等。
其最规范的审美特征是: 雄浑、壮丽的阳刚之美和淡雅、柔和的阴柔之美的完整统一。
这与传统美学一脉相承。
太极拳家陈鑫论述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与气的运化关系时说:“太极拳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谓也。
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训势也;气屯与内而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用柔不可无刚。
”其意思是说:太极拳必须具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完整统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是相互转化的;刚柔并非截然分开, 而是相互转化渗透以至于无迹的。
陈鑫的论述,不仅适用于太极拳,也同样适用于其它拳种。
这充分体现了武术重阳刚与阴柔之美的完整统一。
3、“气”与“和”的结合美
传统美学认为美和“气”是分不开的,美离不开“气”,“气”乃美的本源。
美孕育于生命之中, 生命即是美,以“和”为美。
中国武术讲究“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达到“元气充足”,精神健旺、体魄雄伟、动作敏捷、发力充实。
在演练中, 讲究以气帅形、以气催力、以气传达武术特有的韵味。
以生命的合规律、和谐发展为美,从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去寻求美,直接或间接地实现与美的统一,从而感受美在生命、美在其中。
4、“韵”和“意”的渗透美
在传统美学中“意”是审美意识的主导方面,指主观意识、趣旨及其在创作中的艺术表现。
“韵”是超然于世俗之外的生动含蓄的风采气度。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讲究写意,注重“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写一时之意,意尽言止”的境界。
由于受这种美学思想的影响,导致了武术在气度、神韵上追求形神兼备,然后更强调传神而脱形。
武术将现实的审美感受提供和集中,贯彻到整个演练过程中“立意尽意”、“意发传神、心动形随”、以达到意境美。
“韵”的生动自然雅致清奇、委婉含蓄、趣味无穷的境界, 现在武术中,就是演练者的动作、神态和风貌展示特有的东方古典之美,激发欣赏者的联系和情思,以获得“意外之意”,从而获得绵绵无尽的美感。
总之,中华武术是最富有民族审美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它以美为基础,以美为出发点,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我们应在东方传统文化和美学的基础上去研究武术美、感受、欣赏武术美,创造和发展武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