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思考练习题⒈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答】氏族社会晚期到“五四”运动以前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在中国范围内所形成并发展壮大起来的文化。
⒉文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答】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某个或某几个特定历史阶段政治和经济的状况,具有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包括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在内的有机整体。
⒊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答】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它包括了中国古代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等,并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⒋“民族精神”必须具备那两个条件?【答】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答】⑴刚强有为,自强不息;⑵崇尚气节、正道直行;⑶豁达乐观,宽容和平。
⒍有人说“传统文化就是封建文化”对吗?为什么?【答】不对。
因为传统文化包括了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不仅仅是封建社会的文化。
⒎有人说“封建文化是消极文化”对吗?怎样认识才正确?【答】不对。
封建文化中的意识形态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封建时代的观念体系—封建主义,势力强大,对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但只是消极成分中的一部分,远远小于封建文化;而且并不能代表封建时期的民族精神,因此把整个封建文化说成消极文化显然是错误的。
⒏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总倾向是什么?【答】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部分,如人文精神中的“传统美德”;自然精神的“天人合一”、奇偶精神(讲求和谐)、会通精神(兼收并蓄)表现出的豁达乐观、宽容和平的主流思想;这是民族精神的总倾向。
⒐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特征?【答】(一)兼容井包(二)道德至上(三)家族中心(四)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五)崇尚权威(六)追求中和⒑谁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祖?中国传统文化开端于何时?【答】炎帝、黄帝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祖,中国传统文化开端于距今5500年的炎黄时期。
⒒我国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哪些?【答】黄河流域文化区、长江流域文化区、珠江流域文化区、北方和东北文化区。
⒓为什么说炎黄二帝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祖?【答】因为炎黄二帝在东入中原的整个漫长过程中完成了各不同部落的文化融合和交流。
西部农业被东部西移的部落接受,东、西部生活习俗共同在中原汇合,氏族部落相互的联合,社会规模的扩大,新的制度文明与新的社会形态相适应,传统文化的各因素由此产生、发展。
⒔中国原始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为什么说史前农业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化?【答】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因为人类历史是由三种再生产构成的社会有机体的运动过程;即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精神再生产。
中国的史前农业文化提供了这三种在生产的“农业模式”。
⒕史前农业物质再生产的内容有哪些?【答】谷物品种北粟南稻、多种农具的发明、农业的附属生产家畜家禽的养殖。
⒖中国农业文化有哪些自身的特点?【答】1、中国的原始农业是先形成农业后形成畜牧业,畜牧业是农业的副业,处于次要地位。
2、中国的原始农业经过了生荒开垦到熟荒耕作的阶段3、中国是世界上创造生活资料财富的古老农业发源地之一。
4、相当繁荣、大规模的中国农业几千年连续发展从未中断在世界生产性经济中独一无二。
⒗史前农业文化形成的精神文化结果怎样?【答】原始农业下的社会形态和制度文化就是精神文化的结果。
农业的起源使原有的原始群、原始部落形成适合从事农业生产的聚落,就是“农业定居点”;这种聚落方式最后形成一家一户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繁衍的基本模式—家—族—土地领主—更大的土地领主,形成了适合农业的社会形态。
有了这样的社会形态,就产生了和它相适应的社会制度。
⒘炎黄农业文化基础上的周秦农业产生的是什么精神文明?对传统文化有何意义?【答】是西周的礼乐文明和秦制度文明,西周的礼乐文明和秦制度文明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
⒙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精神文明有何物证?距今多久?各作何用?【答】西陶东玉,8000年以上。
陶器大多用于生活,是生活器皿,玉器大多用于祭祀,是礼器。
⒚炎帝有什么发明?黄帝有什么发明?【答】炎帝的发明是:农业、制陶、医药、舞乐、贸易。
黄帝的发明有衣帽、服装、房屋建筑、车船、弓箭、蚕桑、文字、天文、历法,设官治民的行政制度和财产制度。
⒛什么东西是中国传统文化造型艺术的先躯?中国传统的造型艺术的特点发端于什么时代?【答】“西陶东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造型艺术的先驱,造型艺术的特点发端于炎黄时代。
21.中国传统的造型艺术有哪些特点【答】㈠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注重写意㈡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善于表现动态㈢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富有观赏价值22.汉字的前身是什么?现在能见的最早汉字是什么字?被称为“籒文”的汉字是什么字?什么是“六书”【答】陶、玉器上的刻画符号。
甲骨文。
石鼓文。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是“六书”。
23.中国中的古代观念文化主要是【答】儒家道家法家佛教24.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之学”实质上是对最初的“天命论”的挑战,主要的哲学观点有【答】重人轻天天道自然天人相分天人交相胜25.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包括哪些哲学思想学说?其中主要命题是什么?【答】包括“天人之学”、“变易之学”、“会通之学”;主要命题是“天人之学”。
26.列出“天人之学”的简要发展程式【答】天命论——重人轻天论——天道自然论——天人相分、相应论——天人交相胜论27.变易之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核心是什么,哪些著作提出的?【答】变易之学的主要观点:㈠事物是运动变化的㈡“有对”是事物变化的根源(核心)㈢对立双方有一方占主动地位;是《老子》、《易传》、《孙子兵法》提出的。
28.什么是会通之学?有何表现?【答】会通,就是融会贯通。
中国古代哲学各家个学派之间不相封闭,始终相互开放,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强调各种观点的会通,就是会通之学。
表现:一,善于相互辩论又善于相互吸收,能见人之长,也能见人之短,能坚持自己的理论原则,又能克服自己理论上的缺点。
二,善于接受融会各门具体学科的思想成果,并将其上升大理论高度反过来影响具体学科的发展。
三,善与融会外来文化。
国内各民族共同创造传统文化,又吸纳外民族文化,各学派相互辩论,相互吸收,会通之学对民族文化不断完善丰富发挥了很大作用。
29.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含义是什么【答】传统的伦理道德就是在中国境内形成.发展起来的,以汉民族为主要载体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其中包括诸如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等各种人我之间.群己之间道德关系在内的人伦、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德修养及为各种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所提供的理伦依据。
30.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是什么?【答】“仁”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总则,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31.传统的伦理道德有哪些基本内容?※什么是“五常”,怎样解释?【答】⒈尊尊亲亲的道德原则⒉以“三纲”为核心的人伦关系⒊以“五常”为核心的个体道德(仁、义、礼、智、信,(解释略))⒋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道德理论32.标志中国古代史学起点的史学著作【答】孔子写的《春秋》一书。
33.《春秋》一书标志中国古代史学起点的原因【答】孔子撰《春秋》,以“仁”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将儒学思想注入了史学,史学从此拥有了人文精神的核心和重要的文化内涵,所以《春秋》是中国古代史学开端的标志。
34.评价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三条标准是什么?【答】㈠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是否丰富多彩,是否富于变化。
是衡量其成就大小的重要标准;㈡纯艺术文化与具有复功用的各种实用艺术的分化程度及已经分化出来的的纯艺术文化在整个文化中的比重;㈢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能否以其特异性为世界文学艺术百花园增色添彩。
35.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对世界艺术文化作出了哪些独特贡献?【答】以不同于西方文学艺术的审美传统、民族特色、鲜明个性丰富了世界文学,对世界艺术文化作出了独特贡献。
36.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多彩有哪些表现?【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㈠语言、区域、品种丰富多彩:多民族生活和文化的融合,逐步形成以中原汉民族文化为主,并保持了各民族、各地方区域文化特色的艺术。
方言、习俗的不同使中国的文学艺术在内容、形式方面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奇观。
㈡创作方法和流派风格的多样: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传统文学的各个领域——诗歌、散文、小说中,并肩而行,交相辉映。
创作方法不同,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题材、风格、审美情趣、思想倾向也多姿多彩、争奇斗艳。
㈢中国古代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富于变化:几千年间一种又一种的文学样式接踵而起,高峰迭起,又在源流演变中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
文艺理论,有艺术构思、艺术表现、创作方法、意境创造等各种文艺批评理沦丰富多变。
※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在哪些方面对世界艺术文化作出了独特贡献?【答】中国古典文学以不同于西方文学艺术的审美传统、民族特色、鲜明个性丰富了世界文学,对世界艺术文化作出了独特贡献。
(结合教材作答)37.简述代表中国戏剧文化传统的剧种-京剧的形成。
【答】(见101~106,注意102页“徽班进京”京剧)38.世界上有哪几种古老的戏剧文化?【答】三种,希腊的悲剧、喜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
39.中国古代的主体宗教是【答】佛教和道教40.我国最早的佛教建筑是那座寺院?何时所建?建于何地?【答】白马寺,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建于洛阳41.在中国佛教史中,交流传播方面最有名的僧侣是谁?谁到印度取经并写了《大唐西域记》(内容概述),经历怎样?【答】东晋僧人法显,唐朝的玄装和明朝的鉴真和尚。
玄装到印度取经回到唐朝后写了《大唐西域记》(经历及该书内容见教材)42.佛教并不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为什么说中国的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答】这是因为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传入最早,规模也最大,影响超过其他宗教,而且中国儒学和佛学的融合,完成了佛学中国化的过程,达到佛儒一体化。
最突出的表现在中国佛教用中国儒家的心性说改造了印度佛教的佛性说,把“佛”外在的偶像崇拜变成了人内心的信仰,这方面禅宗最为卓越,可以说禅宗就是中国的佛教。
佛教的中国化还表现为中国佛教内各宗派的融合。
总趋势是各宗派和禅宗的融合。
儒化的禅宗深得文人学士和一般百姓的信仰,绵延相续,长期盛行,自然而然的称谓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3.道教是何时产生的?怎样产生的?【答】道教产生于东汉中期。
距今已有1 800多年的历史。
东汉顺帝时,张陵在四川大邑鹤(或作鹄)呜山创立了五斗米道;汉灵帝在位时,张角在河北一带创立了太平道。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同为早期道教的两大教派,它们的创立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