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银川一中第三次模拟考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考生必须按照题号在答题卡各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写出草稿纸上、超出答题区域或非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外的历史上,宗教和文艺总是结下不解之缘。

原始文艺和原始宗教,可以说是同时形成,而且有着共同的认知根源,即对现实的主观幻想的认识。

当然,原始文艺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审美的需要,原始宗教的产生则是人类企图掌握自然的要求。

而原始宗教一旦产生,它就要利用原始文艺,同时也激发了原始文艺的发展。

在远古时代,初民将某种动植物当作神来崇拜,这叫图腾崇拜。

弗洛伊德将图腾崇拜看作原始的宗教形式,而图腾崇拜与原始文艺的关系就很密切。

在原始社会中,神的意识占主导地位,文艺与它相关是必然的。

后来,虽然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分离,但宗教为了自身的需要,仍旧离不开文艺。

基督教的《圣经》,本身就是文学性很强的神话历史故事,佛教经典除一部分经论之外,也有一些文学性很强的经传,如《六祖坛经》等是用佛祖的传记故事来宣扬佛法。

但经典无论怎样有文学性,也只能以知识分子为读者对象,还不可能普及到下层群众中去。

为了广泛地在善男信女中传教,宗教还要利用文艺作为传经布道的工具。

历史上许多名画,其实都是以宗教为题材的宣传画。

如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就是应教会之邀,画在圣玛利教堂修道院食堂的墙壁上的。

佛教中的雕塑和绘画也不少。

“南朝四百八十寺”,哪一个寺院没有佛像,而且还有壁画。

此外,宗教还广泛地利用其他文艺形式为己所用,如音乐、文学等。

宣传宗教的艺术当然有着麻醉人民的作用,但宗教也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罗马教堂和中国敦煌、云岗、龙门三大石窟里的雕塑和壁画,都成了人类的宝贵艺术财富。

有些巨型佛像,如果没有狂热的宗教精神,是难以完成的,它们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就被称为我国古代雕塑作品中的最高代表。

有些宗教艺术,在文体上还有创新作用,如佛教变文,就对我国说书艺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并间接促进了小说创作的发展。

作家的文艺思想受宗教思想的影响,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作家不一定创作宗教艺术,但由于思想上受教义或经论影响太深,于是潜移默化,就会反映到他们的创作中来。

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和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就是基督教思想的表现。

中国古代作家受佛道二教的影响也很深。

如李白,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就是他游仙诗中的名句。

王维的许多写景小诗,其实都渗透着禅理。

《鹿柴》是我们熟悉的五绝:“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它通过深山密林境界之空灵,声音色彩之恍惚微妙,以显示出世界一切事物都不过是虚假的幻觉。

宗教思想对文艺思想的影响有时是有形的,有迹可寻,有时是无形的,如中国古代自然淡泊的诗,或表现宁静幽远境界的画,都是这种无形影响的表现。

(摘编自吴中杰《文艺学导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始文艺和原始宗教关系密切,两者形成时间大体一致,从对现实的主观幻想的认识角度能判断出两者的认知根源是相同的。

B.初民将动植物作为神来崇拜,因此弗洛伊德认为图腾崇拜是原始的宗教形式,并认为图腾崇拜与原始文艺的关系很密切。

C.文艺从属于世俗文化的范畴,虽然后来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分离了,但文艺有时仍会作为工具发挥着宣扬教义的作用。

D.圣玛利教堂修道院食堂中的壁画《最后的晚餐》,是教会为了传经布道而请达·芬奇画的,这幅名画的题材就是宗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敦煌石窟里的雕塑和壁画能成为艺术珍品有赖于宗教的推动,同时也不可否认,这些艺术珍品也因宣传宗教而对民众有麻醉作用。

B.作为一种宗教艺术,佛教变文在文体上有创新作用,并对我国说书艺术的发展和小说创作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C.作家的创作题材可以不是宗教,但作家受宗教思想的影响确是一种常态,因此作家在创作中会不知不觉地反映出宗教思想。

D.五绝《鹿柴》是王维的一首写景小诗,它凭借空灵的山林境界、恍惚微妙的声音色彩,渗透出世间万物皆为虚幻的禅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原始社会中,文艺和宗教产生于人类不同的社会需求,其间神的意识占主导地位,因而文艺必定无法与宗教脱离联系。

B.《圣经》《六祖坛经》等文学性强的宗教经典,读者对象局限于知识分子,而绘画、雕塑等文艺形式适合对下层群众普及教义。

C.巨型佛像卢舍那大佛是我国古代雕塑作品中的最高代表,它的完成不仅需要智慧和艰辛的劳动,也离不开狂热的宗教精神。

D.与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勿以暴力抗恶”观念不同,中国古代自然淡泊的诗、李白的游仙诗,是文艺思想受宗教思想无形影响的表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芳兰振蕙叶⑴1980年,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通过考试,毅然选择宜春地区(现宜春市)奉新县澡下乡泥洋村小学,当了一名深山孩子王。

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不通班车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

⑵一到目的地,她发现那里比想象中的还要艰苦得多,学校地处奉新和靖安两县交界的泥洋山深处,这里交通不便,离最近的车站都有20多里,师生上学全靠两条腿在崇山峻岭间爬行。

山村生活条件异常艰苦,食品稀缺,支老师像当地人一样,自己动手种菜做饭。

⑶开始,当地老百姓十分疑虑,这外地姑娘能坚持下来吗?是不是想过渡一下,过不久就溜掉?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她留在大山里,与一双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相伴,她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唱歌跳舞……家长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经常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地说:“嗯,这姑娘不错,是位好老师……”⑷八十年代初,她的工资只有二十几块,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支老师总是为学生垫付学费、买文具,有时甚至把自己买米买菜的钱都垫上了。

她只得去借,家人不理解,她笑着说:“日子会好起来的!”⑸穷山村的学校破烂不堪,她买了塑料薄膜等,把教室修好,把冬日刺骨的寒风拒之窗外,学生在教室里暖洋洋的。

⑹学校不通班车,每逢开学,孩子们的课本、教师上课用的粉笔等都是支老师和其他几位同事步行二十多里的山路肩挑手提运上山的,一趟下来,腰酸腿疼,筋疲力尽。

⑺山村的家长重男轻女,不让女孩儿读书,支老师走门串户,与家长促膝谈心,动员家长把孩子送来学校,硬是没让一个山村孩子辍学在家。

⑻“一人一校”的工作特别辛苦,支老师经常累得头晕眼花。

她血压偏高,导致视网膜出血,只有一只眼睛能够正常使用。

更让人揪心的是,2003年10月18日上午,正在讲课的她身体剧烈疼痛,几位家长迅速把她送往医院,医生诊断她身患胆总管胆囊结石。

住院几天,她心里想着学生;刚从医院出来,支老师就出现在教室里。

⑼各级领导关心她,几次要给她调换工作,但她每次都婉言拒绝。

⑽2018年2月,组织上考虑到支老师年纪偏大,身体欠佳,决定再次调她到中心小学任教。

就在此时,一个距离泥洋村十多里的更偏远的山村——白洋村的村民们、也是她当年的学生们联名请求支老师到白洋村任教。

在这里她既是校长、老师,又是保姆,上课教书、下课照应学生玩耍,家里人担心她的身体,总是说:“你也年过半百了,身体又不好,别的老师都往山外调,而你还往更远的深山里钻。

”她乐呵呵地说:“三十多年都干过来了,何苦还要打退堂鼓呢?”她还说:“如果人人都向往山外,大山里、山旮旯里的孩子谁来教育,山区教育谁来支撑。

”她再一次做通家人的工作,承担起白洋教学点的全部工作。

⑾2018年暑假前,为了解决白洋村教学点校舍破旧的问题,上级决定新建校舍。

支老师起早摸黑,一边教学,一边照料施工,帮工人做饭,将丈夫也拉来帮忙。

整个暑假,支月英都是在校建工地度过的。

2018年领导看到学校没有活动场所,决定再建新校舍,她又像建自家房子一样,再一次一边教学,一边照料施工。

当地老百姓说:“从未见过这样的好老师。

”如今,崭新的校舍,宽敞明亮,家长们看到这样的校舍,感动不已。

⑿支月英的事迹感动了许多村民,2018年春节,在外打工的村民李自良回家过年,听着村里人述说支老师为学校为孩子做的点点滴滴,主动捐钱4000元为学校购置了一批新的课桌凳。

⒀在她的精心教育下,一个又一个学生走出大山,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她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整整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

【相关链接】《感动中国2018年度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在2018年2月8 日播出,支月英入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十大人物”。

给她的颁奖词如下: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

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

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

(本文结合报刊、互联网上多家媒体的报道综合整理而成,相对原文有删改)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支月英系心教育,主动选择扎根深山;支月英爱岗敬业三十多年,从青春少女到两鬓染霜,成为两代人的恩师。

B.支月英牺牲小我,在艰苦环境中悉心育人,上级几次要给她调换工作,她都婉言拒绝。

别人都是往山外调,她却是走向深山更深处。

C.“一人一校”的工作特别辛苦,支老师因此患上了高血压和胆总管胆囊结石,但她对工作没有抱怨,对健康并不在意,对未来常怀愿景。

D.为了解决白洋村教学点校舍破旧的问题,上级决定新建校舍。

支老师像建自家房子一样,一边教学,一边照料施工,令家长们感动不已。

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支月英是一个性格倔强的人,越艰难越勇敢。

正是家人的反对,坚定了她远离家乡,只身到地处偏远且不通班车的泥洋小学做一名深山女教师的信念。

B.支月英初到泥洋时,当地老百姓对她能否坚持下来怀有疑虑,猜测她是想过渡一下,过不久就溜掉。

当地环境艰苦,很少有人愿意留下,老百姓的疑虑是正常的。

C.其实泥洋村不仅物质条件艰苦,而且村民思想狭隘:家长重男轻女,不让女孩读书,由于生活困难不给孩子交学费,也不理解支月英给学生垫付学费的做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