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研究对象的依从性:患者对于医疗和临床试验的要求和规定遵守的程度临床不一致性:同一个医生对一病人连续几次检查结果或不同医生对同一病人检查结果不相符。
目标人群:即研究结果能够适用和推论到的人群。
源人群:按照一般定义和计算,能够产生合格对象的人群。
合格人群:按照严格定义和计算纳入研究的合格对象群体。
研究对象:为研究提供资料且研究结果惟一直接适用的一部分个体同期随机对照:按严格正规的随机化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非随机对照:未按严格正规的随机化方法选择的对照类型。
有效对照:标准疗法对照,是以常规或现行的最好疗法作为对照,适用于已知有肯定疗效的治疗方法的疾病。
安慰剂对照:即感官性状与试验药物相似但完全没有药理作用的类似物作为安慰剂对照。
空白对照:对研究对象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与实验组比较,目的是观察药物对有自愈倾向的疾病的真正效应。
随机抽样:使每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从总体中选择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组:将随机抽样的样本都有同等机会被分配进入试验组或对照组,接受相应的处理。
盲法试验:临床试验的研究对象、观察检查者(研究的执行者)或资料分析者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都不知道研究对象分组和接受治疗措施的情况。
单盲:只是受试对象不知道所接受措施的具体内容双盲:受试者和观察检查者均不知道患者分组情况和接受治疗措施的具体内容和实验设计。
三盲:受试者、观察者和资料分析者都不知道受试者分组和处理情况的实验设计。
非盲法评定(开放试验):研究观察者和受试者均知道分组情况、实施的干预措施验前基线可比性;纳入试验的受试对象,组间的有关样本数量,有关影响疗效或预后的主要临床特点的基本情况,即组间的临床基线应该设计的相对一致,不应该有差异显著性,这样才具有组间可比性。
疾病负担:指疾病对人群的危害及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即疾病造成的健康、经济、资源的损失以产生的生物、心理、社会方面的危害程度。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罹患率该指标和发病率一样,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患病率(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曾患有某病者(包括新和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死亡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病死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通常为一年),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生存率;是指在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患某病的人中,经若干年随访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
病残率:某人群中,在一定期间内实际存在的病残人数的比例。
即是指通过询问调查或健康检查确诊的病残人数与调查人数之比。
潜在减寿年数: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
伤残调整寿命年;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年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两部分疾病监测;是在人群中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与疾病分布、趋势及影响因素等有关的信息,分析资料,并将信息、结果上报和反馈到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前-后对照研究是将两种不同处理措施或两种治疗方法,在前、后两个阶段分别应用于被观察对象,然后对其结果进行比较,而不是同一措施的重复应用。
队列研究是将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一因素或不同暴露水平,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或几个亚人群,随访追踪观察一定时期,比较两组或各组的结局(发病率或死亡率),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发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相对危险度又称危险比或率比:是暴露组发病(死亡)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死亡)率的比值。
归因危险度:暴露组的发病(死亡)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死亡)率之差。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两组率之差与暴露组的发病(死亡)率之比选择偏倚:主要由于抽样方法选择不当,未恪守随机抽样原则,样本含量估计不精确,使所选样本代表性差,从而产生偏倚。
信息偏倚:在收集调查信息时所发生的系统偏差,这种偏倚主要来自调查对象、调查者、和仪器检测手段三个方面。
混杂偏倚:当研究某因素与某疾病的关联时,由于某个既与疾病有制约关系,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
横断面调查设计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调查的方法,对特定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情况进行调查,从而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的分布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又称现况调查或现患调查普查:根据一定的目的,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所有对象进行调查或检查抽样调查:是从研究人群的全体对象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估计出该人群患病率或某特征的情况,是一种以局部估计总体的调查方法。
筛检试验:是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或其它方法,从表面健康的人群中查出某病可疑患者的试验方法。
诊断试验:是指应用各种实验、医疗仪器等手段对“病人”进行检查,以对疾病做出诊断的试验灵敏度(:指一项诊断试验能将实际(真正)有病的人正确诊断为病人的能力。
灵敏度又称敏感度或真阳性率,只与病例组有关漏诊率:指一项诊断试验将实际有病的人错误诊断为非病人的比率。
漏诊率(假阴性率)=1-灵敏度。
灵敏度越高,漏诊越少特异度:一项诊断试验能将实际(真正)无病的人正确诊断为非病人的能力。
特异度又称真阴性率,只与非病例组有关。
误诊率:指一项诊断试验将实际无病的人错误诊断为病人的比率。
误诊率 (假阳性率)=1-特异度约登指数(正确诊断指数)=灵敏度+特异度-1阳性似然比(﹢LR):在诊断试验中,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的比值,表明诊断试验为阳性时患病与不患病机会的比值,比值越大,患病的概率越大阴性似然比(﹣LR):在诊断试验中,假阴性率与真阴性率比值,表明在诊断试验为阴性时,患病与不患病机会的比值。
可靠性: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同一诊断试验对相同人群重复试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符合率:指一项诊断试验正确诊断的病人数与非病人数之和占所有进行诊断人数的比率。
预测值:是指在已知试验结果的条件下,表明有无疾病的概率阳性预测值:是指试验阳性结果中真正有疾病的概率阴性预测值:是指试验阴性结果中真正无疾病的概率循证医学即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任何临床医疗决策的制定,都需要基于科学研究的依据”系统综述(系统的复查)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临床问题系统全面地收集全世界所有已发表或末发表的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章,用统一的科学评价标准,筛选出符合标准、质量好的文献,用统计方法进行综合,得到定量的结果,并加以说明,得出可靠的结论。
同时,随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的出现及时更新Meta-分析的概念:对具有相同研究题目的多个医学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系列过程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实验干预\设置对照\对象的同质性\前瞻性\论证强度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意义是正确的诊断、及时和必要的治疗、最佳的近期疗效和远期转归和前提;在评价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中,有利于做出疗效的正确判断。
提高依从性的基本前提1疾病的诊断必须正确2疾病的防治措施应有效3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毒副作用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4患者接受试验要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依从性监测方法1体内药物水平的测定2治疗效果评价法3直接询问法4预约和随访法5药片计数法提高临床依从性的措施1重视依从性2加强宣传教育3提高医疗和科研水平发生不一致性的环节1采集病史2体格检查3结果判断4疾病诊断产生不一致性的原因1患者生物学变异2询问回忆性差异3检查者的感觉差异4主观推理的影响5检查仪器和使用方法的差异6检查环境减少临床不一致性的措施1优化检查环境2制定统一可行的检查方法3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选择效应指标的原则1.关联性2.特异性3.客观性4.真实性和可靠性效应指标的分类1.计数指标2.计量指标3.等级指标实验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1对照2 随机 3盲法设置对照的意义1科学地评定药物疗效或措施效果2排除非研究因素对疗效的影响3确定治疗的毒副反应的正确方法对照的类型1按临床研究设计方案的分为:同期随机对照、非随机对照、自身对照、交叉设计对照、历史性对照、配对对照。
2依据干预措施的性质分为;有效对照、安慰剂对照、空白对照随机化的形式:随机抽样和随机分组。
随机化分组的方法1简单随机法2区组随机法 3分层随机盲法的目的:减少研究者或受试者的主观因素导致的测量偏性。
双盲方法的注意事项:1盲法试验的设计可行性问题2多用于随机对照试验3试验药物要严格保密4治疗试验中要注意病人的副作用问题非盲法评定(开放试验)适用范围:多因素分析、医疗决策临床医学研究的特点1研究对象特征的复杂性:人类的生物、社会属性2临床科研的干预措施要安全有效:诊断、治疗措施3研究的地点:临床和社区4伦理道德:知情、自愿疾病负担特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的疾病谱不同,疾病负担差异较大。
疾病负担意义:1从宏观角度了解疾病给社会带来的负担2在医疗和卫生管理工作中,可评价疾病的危害性3通过疾病负担的综合评价可确定卫生工作重点4可确定卫生服务的重点----社区诊断5为卫生干预、卫生规划等提供可比较的衡量标准,进而指导确定对疾病的医疗和预防决策提供依据。
发病率应用:1描述疾病的分布2反映疾病发生的比率,通过比较不同人群的某病发病率来确定可能的病因及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3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患病率分类:分期间患病率、时点患病率影响患病率升高的原因①病程延长②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③新病例增加④病例迁入⑤健康者迁出⑥诊断水平提高⑦报告率提高影响患病率降低的因素①病程缩短②新病例减少③健康者迁入④病例迁出⑤治愈率提高⑥病死率高患病率与发病率、病程的关系:当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常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和病程三者的关系是:患病率=发病率 病程患病率的应用:患病率通常用来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
如冠心病、肺结核等。
这可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要量、医疗质量的评估和医疗费用的投入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死亡率的.应用:死亡率是用于衡量某一时期、一个地区人群死亡危险性大小的一个指标。
既可反映一个地区不同时期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的水平,也可为该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某些病死率高的疾病,死亡率与发病率十分接近,可代表发病率,用作病因探讨的指标。
病死率的应用:病死率可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断能力,多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生存率的应用:可用于评价某些病程较长疾病的远期疗效。
在某些慢性病、癌、心血管疾病、结核病等的研究中常常应用。
病残率的应用:可说明病残在人群中发生的频率。
也它是作为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之一。
疾病监测目的:①估计人群中疾病频率及其三间分布,动态监测疾病发展的趋势;②通过对疾病频率变化的长期监测,评价干预措施效果;③确定高危人群;④确定影响疾病流行的危险因素;⑤为制定防治疾病的策略确定重点;疾病监测方式:1一般人群监测2 哨点监测3被动监测4主动监测疾病监测的步骤:1收集资料2资料的统计分析3信息反馈随机对照试验应用范围主要是用于临床治疗性或预防性的研究.在特定的条件下,RCT也可用于病因学因果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