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盆腔炎护理体会

急性盆腔炎护理体会

急性盆腔炎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 探讨对于急性盆腔炎的护理措施并观察其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100例急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护理及健康教育。

结果:通过治疗,全部患者住院10-20天治愈或缓解出院,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对急性盆腔炎患者采取积极的、必要的药物治疗,辅以各项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对治疗和减少复发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急性盆腔炎;护理
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时称为盆腔炎。

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以几个部位同时发病。

急性炎症有可能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以致感染性休克等严重性后果[1]。

主要引起盆腔炎的病原体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寄居于阴道内的菌群包括需氧菌及厌氧菌,来自外界的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

盆腔炎大多发生在性活跃期。

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及输卵管卵巢炎。

传播途径主要为沿生殖器粘膜上行蔓延、淋巴系统、血液循环传播等。

1 临床表现
因炎症轻重及范围大小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1.1 症状发病时下腹痛伴发热,病情严重者可有寒战、高热、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如有腹膜炎则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如有脓肿形成则出现尿频、尿急和直肠刺激症状。

1.2 体征患者呈急性病容,体温升高,心率加快,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妇科检查阴道可充血,并有大量脓性分泌物从宫颈口外流。

穹窿有明显触痛,宫颈充血、水肿、举痛明显。

宫体增大,有压痛,活动受限;子宫两侧压痛明显。

2 处理原则
采用支持疗法、药物治疗、中药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措施控制炎症、消除病灶。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3.1.1 卧床休息,取半卧位,以利脓液聚积在子宫直肠窝,使炎症局限。

3.1.2 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3.1.3 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食物。

多食有营养的食物如:鸡蛋、豆腐、等。

忌食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

遵医嘱必要时补液。

3.1.4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妇科检查,用0.1%新洁尔灭冲洗会阴,每日两次。

做好床边消毒隔离。

3.2.1 体温超过39℃需进行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冰袋置于大血管部位,冰水或酒精擦洗。

3.2.2 必要时按医嘱,应用药物降温,如复方阿司匹林、复方柴胡注射液。

做好病情和用药反应的观察,定时测量体温、血压,并作好记录,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及配合处理。

3.2.3 退热时患者常大汗淋漓,应及时擦身换衣,防止受凉或虚脱。

3.3 缓解躯体不适
3.3.1评估患者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以及伴随症状,如腹胀、恶心、呕吐、尿频、腹泻等。

3.3.2 向患者解释引起不适的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帮助患者保持舒适的卧位,以减轻不适和腹痛。

腹胀明显时可遵医嘱行胃肠减压。

3.4 心理护理
3.4.1要耐心细致向患者介绍有关盆腔炎的知识。

3.4.2 向患者解释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此病可以完全治愈,不会影响今后的生育功能,更不影响性功能。

3.4.3 护士和家属要关心体贴患者,生活上给予照顾,情绪上给予安慰。

4 抗生素的应用
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较为合理,在培养结果未出来之前,若病情不太重每日可选用青霉素、庆大霉素,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收效快,若病情严重则需选用广谱抗生素,联合用药疗效好,配伍需合理,药物种类要少,毒性小[2]。

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后,可按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抗生素的应用要求达到足量,且需注意毒性反应。

症状消失后继续给药两周,以防形成慢性盆腔炎。

盆腔脓肿经足量抗生素及支持疗法之后病情未缓解,或有破裂时,协助医生做好子宫全切除和单侧附件切除术前准备。

5 护理指导
5.1 健康教育:注意个人卫生尤其经期卫生,节制性生活,以防反复感染,加重病情。

向患者讲授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治疗措施,增加患者的参与意识。

5.2 增强体质指导患者安排好日常生活,避免过于疲劳,鼓励患者坚持参加适合个人的体育锻炼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各种球类等,以增强体质和免疫。

5.3 指导用药药物治疗要交代清楚用药的剂量、方法及注意事项,抗生素不宜长期使用,使用地塞米松需停药时应逐渐减少剂量。

5.4 减轻不适腹痛、腰痛时注意休息,防止受凉,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药以缓解症状[3]。

5.5 促进睡眠若患者睡眠不佳,可在睡眠前热水泡脚,保持室内安静或在睡前进行按摩,必要时服用镇静药物。

参考文献
[1]葛丽娜,于秀珍,冯晓明.妇产科疾病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58—60.
[2] 郑怀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4.
[3]郝玉玲.临床护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321—3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