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3-1 儒家文化-孔子
中国文化概论3-1 儒家文化-孔子
• 有了礼,等级秩序就不会乱,因为它规定了 每一个人在这个等级金字塔中的地位、义务 与责任,人们遵循这些礼,金字塔式的社会 结构就不会坍塌。
• 周代的礼仪制度实际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 经济、军事、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 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体系。脱胎 于原始宗教祭神仪式的礼,已具有强烈的政 治色彩,具有了法的含义和功能。
• 孔子的弟子辑录而成的《论语》一书集中地 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是研究孔子及原始 儒家思想的最直接也最可信的资料。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
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
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
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
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
孔子
人生态度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6、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做人格言 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 “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源;中国历史孔子 一人之历史而已。”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 “在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 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最重要、最巨大作 用的是孔子。”
——张岱年
身后荣辱:由“人”变“神”
孔子去世后,历代帝王为彰显对孔子的尊崇,不断对孔子进行追封追谥。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他开创的私人学堂,各阶层的人都可以到他那 里学习。改变了过去教育被官府垄断,只有贵 族子弟可以受教育的情况。这在我国教育史上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 《书》,定《礼》《乐》,序《周易》,作 《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 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三讲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
• 自从孔子创立儒学以来,儒家学说对中国 人的影响就几乎从未中断。从西汉到明清, 它作为占据统治地位的主导思想,深深地 渗透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 历史等文化思想里,对中国的民族精神、 历史形态乃至风俗习惯都产生了巨大而深 远的影响。
• 儒家学说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而且两千多年来的发展还使它内化为一 种人文品格,深深地积淀在我们的精神血 脉之中。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对塑造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所起的作 用,是无与伦比的。
• 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家思想构成其后中华文化 的主流。儒家文化超越国界,在东亚一带传 播久远,并为西方所关注。孔子成为中华文 化的代表人物。
国际地位与影响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 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 孔子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993年 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 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 51岁: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孔子为中 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 52岁: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 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
• 54岁:堕三都。但因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 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
• 55岁:公元前497年春,齐国送80美女到鲁国。 季桓子接受女乐。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
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子语类》卷九三
• 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 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 ——元《加封孔子制》
•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 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 传,自孔子之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
• 73岁: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 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鲁哀公诔之。诸弟 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鲁人 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 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 了以“仁”、“礼”、“中庸” 为主要内容, 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 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 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平
孔 子 (前551-前479)
• 公元前551年9月22日(鲁襄公二十二年夏历 八月二十七日)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 曲阜城东南)。
• 3岁:公元前549年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 孔母颜征在携子移居曲阜阙里。
• 17岁:公元前535年(鲁昭公七年)孔母卒。 是年,季氏飨礼,孔子赴宴,被阳虎拒之门外。
• 36岁: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齐景公的 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 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 37岁: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
• 48岁:(鲁定公六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 《史记•孔子世家》云:“陪臣执国政。.……故孔 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 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 57岁:公元前495年夏五月鲁定公卒,哀公立。
• 68岁(鲁哀公十一年)季康子迎孔子归鲁。孔于周 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 69岁: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孔子继续从事 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孔鲤卒。
• 70岁:颜回卒。 • 71岁:是年春,狩猎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于是停止修《春秋》。
第一节
儒家与儒学的形成
儒
• 《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 • 俞樾:儒者其人有伎术者也……古谓术士为儒,
凡有一术可称,皆名之曰儒。 • 《周礼·天官·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
四曰儒,以道得民。 • 从治丧相礼的神职人员到“以道得民”的儒者? • 儒在春秋时最初是一种职业之名,是从巫、史、
• 20岁: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起名为鲤, 字伯鱼。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 21岁: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 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 罕》)
• 27岁: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 35岁:(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史记• 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与 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 孔子也到了齐国。
• 周代礼仪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 础,此后各个朝代虽都把制订礼仪作为立国 之本,但基本没有超出周礼的框架。
• 三礼:《仪礼》《周礼》《礼记》
• 《仪礼》:礼容 • 《周礼》:制度 • 《礼记》:礼义
五 礼: 吉礼_祭祀之礼 嘉礼_喜庆欢会活动中的礼仪 宾礼_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礼仪 军礼_与军事有密切关系的礼仪 凶礼_丧葬灾变之礼
• “克己复礼为仁。”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
• 但是,孔子所说的礼,与西周有所不同。他既 是礼的继承者,又是礼的改革者。
• 其一,他采用“礼”与“仁”结合的方法;
• 本来礼的主要内涵就是两方面的,一是区分上 下、尊卑、亲疏、远近,使之有差别;二是协 调,使之更和谐。后者的基础就是人有慈爱仁 厚之心,只是这一面始终没有被足够的认识和 使用,而孔子则以“仁”这一概念使后者有了 坚实的心理依据,加强了“礼”的协调功能, 使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转向充满温情的人际关 系,也使礼的两面功能都得到了充分运用。
三、孔子论礼
• 孔子十分推崇西周的礼仪制度,他是周礼 的维护者。《论语》里“礼”字出现七十 四次,讲到礼的地方有四十九处。
在孔子看来,礼的作用是: 第一,能够调和各阶层之间的关系,稳定社会
秩序;
• “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 •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
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 第二,礼也是个人修养、人格完善的基本手段。
而在鲁国内部,鲁国国政,此时也已落入三 桓之手,所谓鲁国国君,亦不过是国家的一种 象征而已。
整个世界杀伐不断,礼崩乐坏,纲常 殆废,百姓流离,人们需要一种道德政 治。于是,为这种道德政治提供一种理 论乃至实践规范的使命就落在了孔子身 上。
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是一位悲天悯人, 坚持理想,百折不挠,积极用世,空前 绝后的杰出人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孔子的出生,可谓正逢其时。
• 其二,西周“礼不下庶人”,孔子打破了 这一传统,主张“齐之以礼”;
• 其三,孔子所说的礼基本意思是礼仪、礼 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敬鬼神的色 彩淡化了。
思考题
第二节
孔子的生平
一、历史背景
儒家文化创自孔子 (名丘,公元前551— —前479年)。孔子是 中国上古数千年传统文 化的集大成者。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周室微而礼乐废” 的时代。
当时,国际间,大国争雄,都想称霸于诸侯。 小国则朝不保夕,纷纷寻求宗主国以求得庇护, 因而国家之间,密谋迭出,杀伐不断。各诸侯 视周朝天子如无物,世间根本无王道可言,武 力,成为最有发言权的代名词。整个“国际” 社会是王道衰微,霸道盛行。
• “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 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 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 之交也。”(《礼记•哀公问》)
• 《礼记·经解》:“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 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 所以明臣子之思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 之序也;昏(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 夫礼,禁乱之所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