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民诉法下论电子证据

新民诉法下论电子证据

新民诉法下论电子证据
姓名:刘伟
学号:1113324060
学院:法学院11级
新民诉法下论电子证据
随着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已经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中第六十三条将“电子数据”新增为一种新的证据形式,“电子数据”正式规定为法定证据种类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计算机、手机等电子设备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人际或商业交往大量出现,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电子数据逐渐成为传递信息、记录事实的新形式,当发生纠纷,如何运用相关电子数据证明相关事实对于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就十分重要。

由于“电子数据”区别于传统证据的特性,如何获取电子数据,如何进行电子数据的保全、举证和质证,都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电子证据”与“电子数据”
我国理论界对电子证据的概念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一般认为基于电子技术生成、以数字化形式存在于磁盘、光盘、存储卡、手机等各种电子设备载体,其内容可与载体分离,并可多次复制到其他载体的文件为电子证据。

这个定义表述了“电子证据”的三个基本特征:①数字化的存在形式;②不固定依附特定的载体;③可以多次原样复制。

“电子数据”指基于电子信息技术形成的,以数字化形式独立存在,存储于软件或硬件中,可多次复制的数据信息。

当这些数据信息在诉讼中用于证明一些案件事实时,就是电子数据证据。

电子数据的范围极广,常见的包括电话的通话记录,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qq、msn、微信等)的聊天记录,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电子注册信息,网络登录浏览记录、程序代码等。

二、电子证据较其他类型的证据相比较的特点:
1、科技性:电子证据的产生、储存相传输,都必须以计算机技术,存储技术、多煤体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技术为依托,并使其能在没有外界蓄意篡改或差错的影响下准确地储存和反映有关案件的真实情况。

2、无形性:在计算机内部,所有信息都被数字化了。

信息在进行存储、处理的过程中,必须用特定的二进制编码表示。

计算机通过把二进制编码转换为一系列的电脉冲,来实现某种功能。

在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过程中,一切信息都由这些不可见的无形的编码来传递。

因此电子证据也具有这样的无形性。

3、外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由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电子证据综合了文本、图形、图像、动昼、音频及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几乎涵盖了听有传统证据类型。

4、易破坏性:计算机信息是用二进制数据表示的,以数字信号的方式存在,而数字信号是非连续性的,因此如果有人故意或因为差错对电子证据进行截收、监听、窃听、删节、剪接,从技术上讲无法查清,不象录音、录像资料记录的是连续的模拟信号,发生变化可以用技术手段查明。

而且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差错或供电系统、通信网络的故障等环境和技术方面的原因都会使电子证据无法反映真实的情况。

计算机登记、处理、传输的资料均以电磁浓缩的形式储存,体积极小,携带方便,而行为人往往具有各种便利条件,极易变更软件资料,随时可以毁灭证据。

行为人对电子证据的修改或伪造过程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就可以完成,不易察觉。

在日益普及的网络环境下,数据的通信传输又为操纵计算机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此外,电子证据还具有收集迅速、易于保存、占用空间少、传送和运输方便、可以反复重现、易于使用、审查、核实、便于操作的特点。

而且电子证据能够避免其他证据的一些弊端,如证言的误传,书证的误记等,相对来说比较准确,比较接近事实情况。

三、电子证据在诉讼中的审查和认定
在审判实践中当事人提交的电子证据,应针对其特质进行审查判断,以保证及时准确地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

根据证据资格的“三性”要求,在民事诉讼中,应分别对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进行审查。

1、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审查
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即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电子证据必须在形式上或表面上是真实的,如果是完全虚假的或是伪造的,不能被采纳。

由于电子证据具有数据性、虚拟性、易于复制性等特点,导致电子证据在生成、存储、传输、识别等运行的各个环节容易出现错误,且其本身所依赖的计算机系统容易受到攻击、篡改,这些因素都对电子证据真实性的判断造成很大的困难。

对电子证据的真实性的审查判断,一方面必须结合相关当事人,另一方面还要依赖于专家的鉴定结论,以及计算机的数据分析报告。

在审查时应从电子证据的生成环节、存储环节、传送环节、收集环节、已经是否被修改过等环节着重把握,其中在电子证据的生成环节,重点审查作为电子证据是怎样形成的;在电子证据的传送与接收环节,要重点审查从电子证据存在形式看,电子数据是以电磁、光盘等物理形式存在于半导体芯片、磁盘等载体上。

目前,电子证据检验的方法主要有:
①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通过运行特定的程序对电子证据的形成过程进行检查及验证。

包括对形成和存储电子文件的技术设备的质量和性能的可靠性检查,和对电子证据的形成过程进行技术检验。

②利用技术设备对电子证据所反映的内容真伪进行鉴别。

作为电子证据的数据以电信号代码形式贮存于计算机各级存贮介质中,输出的数据和信息多以不可直接读取的形式出现,必须用相应的电子设备和技术方法方可被反映、被感知。

2、电子证据的关联性审查
电子证据的关联性是指“作为证据的事实必须与案件中的待证事实有客观的联系,能够证明案件中的有关待证事实”,“证据的关联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能够成为诉讼证据的决定性因素”。

在民事诉讼中,法官在判断电子证据与待证事实有无关联性时,应从以下三个问题分析:第一,电子证据在案件中能够证明怎样的事实;第二,该证据所证明的事实对案件的裁决有无影响;第三,法律对这种证据的关联性有什么具体要求。

通过对上述三个问题的比较分析,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具体的电子证据的关联性标准。

3、电子证据的合法性审查
证据的合法性,要求证据必须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和法定程序取得的事实材料。

合法性是证据的本质属性之一,没有合法性,证据材料便不能转换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意见》第68条,以及《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8条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据此可见,我国采取的是有限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在电子证据的获取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取证程序进行,但因为我国目前没有对电子程序的取证程序进行规范,造成取证时往往只求结果,不论程序。

四、电子证据的立法完善和建议
在2012年3月14日之前,各学者对电子数据证据化问题的研究都是围绕以下几方面:电子证据的收集;电子证据的审查和判断标准;电子证据的分类。

但在2012年3月14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通过时也明确规定了电子数据作为一种单独的证据形式附在试听资料后面。

而立法目前并没对电子证据的具体方面作出明确回应。

笔者认为可以从电子证据的判定标准、证明标准、电子证据的收集、电子证据的调查、电子证据的开示等方面做出相应的立法规定。

由于我国严重缺乏对电子证据的各方面立法,在以前我国的诉讼实践中,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把电子证据推定为视听资料或书证,但随着高科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学者们开始
发现电子证据所具有的特性使其难以成为视听资料或书证的范畴,因此就更体现了学界对电子证据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急迫性,且电子证据的研究同时也对信息技术进步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说信息技术进步把电子证据纳入证据学研究的视野,那么对电子证据研究的深入亦将导致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发展方向的新思考。

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可采性、不可抵赖性、关联性等诸多标准,也是今天解决高科技产业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当务之急。

若能从平常司法活动中重视对电子证据的研究,充分认知大部分法律人对电子证据的理论和学说,再结合实践情况对电子证据相关司法活动进行总结和加强,将会给司法审判等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章建育曾荣汉《论新民事诉讼法下电子证据的认定》
2、李学军.电子数据与证据[J]
3、江伟.民事诉讼法[M]
4、张文显.法理学[M]
5、何家弘.电子证据法研究[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