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试心理问题问答

考试心理问题问答

考试心理问题问答学过的字总记不住怎么办?丰远对学习语文没什么好感,因为自己即使学过的字,也常常记不下来,一读书就老碰到不认识的字词,他真不知道对这些长得怪模怪样、常常跑出来作怪的小东西该怎么办才好。

怎样才能让丰远喜欢上这些陌生又恼人的生字呢?其实,记不住生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记忆生字的好办法,以致丧失了阅读与学习的兴趣。

如果在身边,总备有一本字典,就可以随时通过查字典的方式去攻克那些陌生的“小东西”了。

要记住:人的记忆并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我们多次反复地识记,并且还要学会把它们赋予一定的意义。

查字典,一方面可以把字与意思联系在一起,使记忆更准确;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把不会的问题得到落实,这就等于是一种及时强化,一旦.遇到以前查过的生字,查阅字典的情景就会出现在头脑中,这样记忆起来就更容易了。

常常翻看字典,还有一些妙处。

比如,按照读音编排的字典,会让你在查一个字的时候,就同时可以熟悉别的生字;还有些小学生宇典中,伴有大量的插图,文字浅显易懂,既可以鼓励你不费力地阅读,又可以增加学习的情趣。

如果你能在宇典上勾勾画画,那就更又意思了,字典会变成比教科书更亲密的朋友,留下你成长、进步的足迹。

目标远大,却没有实际行动,怎么办?大鹏有个好听的名字,他也认为自己是个有大志向的人,他想当个数学家。

可不知为什么在行为上却一点没有大鹏鸟的样子,学习的时候总鼓不起劲来。

问他原因,他总说想好好学,可又坚持不下去,觉得没什么意义。

本来一只有理想的大鹏鸟,怎么反而会鼓不起劲向前飞呢?我们周围的人们总是称赞那些有目标,有理想的人,而且理想目标越远大,似乎就越受人敬重。

可是任何一种目标或理想的实现都有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既有奋斗的艰辛,又有成功的快乐,每一次成功就是每个阶段目标的实现,因此理想必须靠自己分阶段的努力才能达到。

假如目标订得太抽象,那么和没有目标也就没什么区别了,因为在前进的道路上人们需要的是行动,是一点一滴能力和知识的积累,只有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障碍,体验一个又一个成功喜悦之后,离远大的目标才能更近一步。

所以,订近景目标就非常有用。

目标订得越具体,越明确,人们在行动上的无所适从感就会越少,如果你订要考卜大学,不如先订在本学期之内先追上班里的前三名同学;订其中考试语文考满分,就不如订本星期内把所有的课文都背个滚瓜烂熟。

越小而明确的目标就越容易把握,越容易达到,成功的喜悦就越容易产生。

在此基础上,追求远大目标的,力量才会持久而充满后劲儿。

放学回家,应该先复习还是先预习?风风总是放学回家就预习第二天的功课,可是因为没有复习,有不少地方还不懂,所以要花很长时间。

由于在家里认真学习,大家都认为她是个不贪玩,爱学习的好孩子;铃铃则不同,她回家后马上复习当天学过的东西,因为刚刚学完,记忆清楚,内容也懂,于是便有一种收获的感觉。

复习完后再顶习,新东西就容易理解,所以铃铃学习时间短,还有时间出去打球,骑自行车,成绩也很优秀。

预习和复习在学习中都是十常重要的环节,只不过是位置不同罢了,那么到底是该先预习还是先复习呢?学习是循序渐进的。

前面的东西理解不透就学后面的新东西,既容易忘记又容易引起混乱,从这一意义上讲先复习后预习,是合理的。

另一方面,这也涉及到进人学习情境的准备问题,正如先吃了开胃果,人有了胃口,才可能吸收更多的东西,吃得更多,吃得更香。

如果当天做作业只要3O或4O分钟的话,回家后首先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可能作业时间缩短到ZO 或3O分钟,这样的高效率不仅节省时间,还加深记忆,又可以挤出时间去从事自己喜爱的课外活动,何乐而不为呢?要学的东西太多怎么办?每天一回到家,文文就把自己投人到无休止的学习中。

要做作业,要预习复习,要听写,要背课文,还要改卷子上的错题。

功课做完还不算,还得学画画,弹钢琴,做手工,有时还要为第二天的演讲或者班会做准备。

文文觉得自己像热锅上的蚂蚁,做这件事情时,想着那件事,顾此失彼,疲劳不堪,最后哪个部没弄好。

她真希望自己也有个机器猫,帮她把所有的事情都办好。

机器猫可能是没有的,但是我们确实有一种神奇的东西来保证所有事情顺利而高效率地进行,那就是“计划”。

计划可以让我们紧张而不懈怠,计划可以让我们充实而不匆忙,计划也可以让我们高效而不失条理。

学会了计划,就等于掌握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即使再纷繁复杂的事情,也可以从中协调。

要学的东西多不要紧,怕的是学东西东一棒西一棒的没有头绪。

有了计划,就可以对自己形成必要的约束力,使自己的学习完全处于计划网络的控制之下。

有了计划,人对自己的行为就有了事先的预期。

如果没有计划,就不知道自己离目标有多少距离,也不知道自己已经干了多少,因此就会出现意志力不强的情况,可能做一点事情就会烦躁疲劳,更不要说有咬紧牙关坚持的信心和高效率啦!心理学上的实验证明:那些不知道路程有多远或自己走了多少路的人,更容易在心理上产生疲劳。

所以,在学习上,制订一个明确的计划是非常必要的。

复习过的东西常忘记怎么办?小华每次都是到考试或测验的前几天才开始全面复习,但是她发现:复习是一件特别艰难的事情,因为一学期或一段时间内所学的东西差不多全都忘光了,复习时必须全部重头来过。

这样,负担很重,而且短时间大量的记忆,效果并不好。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大多数家长、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都要求学生及时复习,这个说法是有它的客观依据的。

心理学上的研究表明:人的记忆与遗忘有着一定的规津,遗忘的数量总是先快后慢的。

如果一个人的学习效果为百分之百,那么经过一天就只剩百分之六十左右了;经过两天则成为百分之四十;到第三天就只记忆百分之三十左右了,再以后的降低率便放慢,一个月后仍记得百分之二十左右。

这样看来,在识记以后,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之前就进行复习,才可能提高巩固复习的效果,而不至于花去许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

及时复习是在学习之后马上复习,这样在最容易忘记的时间里仍在识记,所学的东西就会很牢固地保存在头脑中了。

除了及时复习之外,还要经常复习,多次重复所要记忆的东西,这种方法也是同样的道理,都是与人的遗忘规律分不开的。

复习时感到疲劳怎么办?系统复习和小结是艰苦的脑力劳动。

脑力劳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大脑皮层所处的状态。

因此,只有学会科学用脑,才能保证大脑处于最佳机能状态,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那么,如何科学用脑呢?科学用脑,首先应充分利用最佳用脑时间。

一个人在一天的不同时期,大脑活动的效率是不同的,一天之内有4个学习的高效期:早晨6:OO—7:OO,经过了一夜的休息,消除了前一天的疲劳,脑神经处于活动状态;上午8:00~11:OO是精力旺盛的时期,此时大脑按受信息、量大,处理记忆材料的效率也较高;下午3:00~5:00因为经过了午休,神经细胞也较兴奋;晚上7:OO—9:00,这时环境安静,精力容易集中,有利于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和识记材料。

我们都期望高效率的学习和用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高效是指单位时间内收到最好效果的学习方法。

如学习时间增加,学习效果也在增加,那么说明尚未达到最高效率点。

但如果超过了某一时间,我们开始感到疲倦,尽管多次重复某一内容,却没法理解它,记住它,这就说明学习效果降低了,自己已经超越了一天学Z的最高点,达到了一天学习活动的极限。

因〕,科学用脑首先必须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的时间。

充足的睡眠也同样重要,开夜车、减少睡眠时间,导致学习效率降低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科学用脑也意味着合理的起居和良好的习惯。

这样我们就能减少脑细胞的能量消耗,减少大脑的疲劳。

考试怯场怎么办?王敏一有重大的考试,就出现严重的腹痛、呕吐、头晕等症状,所以每次不得不中途退出考场。

当被人扶出场外休息时,这些症状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可事实无情:她两次与大学之门擦肩而过。

像王敏这类同学在考场上出现的情况,大多数都与自己的主观心理因素有关。

正常状况下,人们在参加重要的考试或在执行重大仁务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紧张度,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在发生“怯场”的同学中,往往都有信心不足的心理特征。

有些同学自卑倾向严重,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而这种心理恰与自己渴望成功的心理发生冲突,于是诱发了情绪上的紧张;还有一些同学考前准备不够充分,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心里面没底、发虚,面尚考试时总有一种失败的预感。

可想而知,当一个人很清楚自己要失败时,心情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

既然焦虑怯场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考前就由一些不正确心理因素造成的,那么我们就要提早进行调整,而不是到考试时才去对付它。

一方面是要在平时建立起自信心,学会自我放松。

主考试过程中,一旦发现自己过于焦虑,也可以通过深呼吸来解除紧张情绪。

另一方面要积及复习备考,因为克服怯场的最好方法就是加虽自己的实力。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内心空虚的人怎么能不临场害怕呢?当然,如果可能的话,还应该自己在下面多模拟考试的情景,你看很多大同学因为考试经历得多了,自然也就见怪不怪了。

考试是比快还是比质量?冯树测验及考试时总是全班第一个交卷的人,他一直很得意自己的做法,并常常嘲笑别人太慢。

可是冯树的成绩却不理想,原因是答卷质量不佳,大多数分都扣在一些本不应该出现的错误上。

这些错误倒不是纯粹的粗心大意,而是思考不够深人造成的;偶尔也因为写得太乱而被扣掉了卷面分,老师都说:冯树吃亏就吃在太快,太狂妄自大了。

冯树不服气:早交卷也有错吗?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一个速度和质量比的问题,谁都希望答卷又快又好,两者也并非不可兼得。

但仔细考查冯树的问题,则发现实际上由于冯树过于强调快,而把用来深人考虑间题的时间省略掉了。

纵观他的历次考试,我们发现:他并不是因为粗心大意,丢三落四而丢分,而常常是由于只理解了问题的一层表面意思,没有花时间深人思考的缘故,所以很多题目都阅读得不彻底,数学题也是因为条件理解不充分而过于草率地就得出了答案。

这种快实在是害人不浅。

所以,真正提倡的又快又好并不是以牺牲质量为前提的。

要求平心静气、踏踏实实地答题并不是倡导大家慢或思维迟钝,而是让每个人学会珍惜时间。

做得快的同学,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进行检查、验证;做得慢的同学,则可以积极动脑,深人思考。

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初中阶段,都不字在会不会的问题,主要是懂不懂,课本也是人这个角度编的,所以没有必要比速度,质量才是最受看重的。

如果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求快的心理,草草交卷而放弃对质量的要求,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考试没考好我该怎么办?每个人的学习都会有成功和失败。

学习的成败取决于很多因素的影响。

现在考好了,并不意味着以后你的成绩就会好,同样,一次考试暂时失败了,也不说明从此以后你就再也爬不起来了。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评价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

有些人认为自己考砸了是因为自己脑子笨,能力差,结果丧失了信心,从此成绩一蹶不振;有些人则认为是由于考试时同桌没给他看自己的试题答案才考坏的,结果对别人产生了敌意和气愤;有的人认为自己运气差,总盼着有一天时来运转;还有的同学则认为自己努力不够,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于是发奋用功,迎头赶了上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