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叶澜与新基础教育实验改革

叶澜与新基础教育实验改革

叶澜与新基础教育实验改革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叶澜与“新基础教育”实验改革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专业:教育学年级:2011级叶澜与“新基础教育”实验改革“新基础教育”实验改革研究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首任所长叶澜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起并主持的一项中国本土化、理论与实践交互生成、整体综合式的大型课题。

其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的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l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

一、叶澜教授简介叶澜教授,祖籍福建南安,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留校工作至今。

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叶澜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有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改革等。

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义组召集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等职。

已出版的专着有《教育概论》《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等;撰写并主编的丛书与研究报告有“教育学科元研究”丛书、“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系列丛书、“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系列丛书、“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系列丛书、《中国教育学科发展年度报告》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承担多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并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是“新基础教育”的先行者。

二、“新基础教育”提出背景20 世纪80年代末,叶澜在上海进行深入的调查,发现教育实践中存在无视人的现象,不少教师的心目中依然有书无人、有知识无人、有群体无人。

1994年,叶澜再一次深入实际,开始了“新基础教育”的研究。

“新基础教育”研究通过对中国社会转型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社会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进行研究,在对时代精神深入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育理想。

“新基础教育”研究正是要为中国创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型基础教育而研究,在该课题研究中始终贯穿着对中国社会当代发展变化的研究,以及这些变化对学校教育变革的影响与需求的研究。

“新基础教育”深入研究了中国基础教育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内涵,使我们明确了中国学校变革的基本走向,以及为实现学校变革进行努力的方向。

三、“新基础教育”研究历程“新基础教育”实验改革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内在相连的发展阶段,它们分别是探索性研究阶段、发展性研究阶段和成型性研究阶段。

1. 探索性研究阶段(1994年9月一1999年9月)1994年开始“新基础教育”研究时,尚没有申请任何课题。

直到1997年,“新基础教育”研究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课题,课题名称为“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研究”。

这五年间,叶澜教授先是在1994年第10期的《教育研究》上发表了《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一文。

文章着重从认知能力、道德面貌和精神力量三方面对新教育理想的核心——新人形象进行了描述。

目前看来,这篇文章可谓“新基础教育”的奠基之作。

后来,在《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上,叶澜教授又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二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

这是一篇从生命视角探讨课堂教学改革的文章,在基础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通过这两篇文章,叶澜教授和她引领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站在了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前台。

2. 发展性研究阶段(1999年9月一2004年5月)1999年9月开始“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时,也没有立项,由几所学校自愿合作开展起来的。

2001年,这项研究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课题名称为“新基础教育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

当时已有多所学校进入试验中。

这5年是“新基础教育”内涵日渐清晰、目标日渐明朗和确定的阶段。

一个显着的标志是,《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3期上发表了《“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叶澜教授访谈录》一文。

另一个标志是,在《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叶澜教授明确表达了“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这一自觉意识。

叶澜教授先是在《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上发表了《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一文,同年,又在《教育研究》第5期上发表了《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一文。

在这两篇文章中,叶澜教授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

2004年5月,“新基础教育”课题组在上海举行了结题评审和大型现场研讨活动。

有关“发展性研究”的成果集中反映在叶澜主编的一套“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丛书中。

3.成型性研究阶段(2004年6月一2009年6月)这5年是“新基础教育”研究开始对理论、实践进行总体反思和提炼的阶段,很明确地将研究重心由“课堂”转向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学校整体性转型性变革”上来。

这期间,叶澜教授领衔承担了教育部200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发表了《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21世纪社会发展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百年反观:为了教育学的未来》、《推进素质教育:转换思路才能打开新局面》、《转换思路进一步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我与“新基础教育”》、《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学校转型性变革中的评价改革——基于“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中期评估的探究》等一系列文章。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9月,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一书问世。

这是叶澜教授积十多年“新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交互研究撰写而成的一部关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景式力作。

2009年5月,“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成果发布暨现场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老校区召开。

会议上推出了“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丛书。

四、“新基础教育”的主要论点作为教育学学者和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叶澜教授以“民族——世界”为横坐标系,以“生命——时代”为纵坐标系,在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多个领域,进行了诸多创造性的探索:探索一:在学校中“人”的发展与管理上,确立了“生命关怀”的价值取向。

探索二:把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确立为学校改革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翼,并在其中灌注了“生命关怀”。

探索三:致力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使制度成为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枢纽。

探索四:重建学校文化,实现以“生命·实践”为底蕴的学校文化转型。

1.“新基础教育”宗旨就是要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2.“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1)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2)改变学校日常的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实现实践层面上的转换;(3)转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实现师生生命在生存意义上的转换。

3.“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4)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4.“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七条(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2)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状态;(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5)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五、“新基础教育”的影响叶澜在探索“新基础教育”过程中,通过与中小学师生对话,构建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在世纪之交,引领着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潮流,并直接催生了我国第一个本上化的教育学派——“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新基础教育”从“九五”的探索性研究到“十五”的推广性、发展性研究,从课堂、班级层面提升到学校层面,理论逻辑不断推进,研究实践不断扩展,通过全面反思传统学校教育,提出“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想,具有创新价值。

鲜明生动且富有诗意地概括了“新基础教育”的价值追求,强调研究的过程和过程中的互动与建构,这是对传统的、规范的、“学院派”的研究方法的一种发展和创新。

该研究最大价值在于探讨转型社会中教育的转型问题,认为中国基础教育需要一个质的变化,社会正在经历由传统向现代的深刻变革,“新基础教育”正是为实现或促进这种变革而寻找一种可操作的转变途径和方法的理论尝试和实践探索,走出一条中国教育创新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1.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2.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C].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叶澜.成形性研究报告集[C]. 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张荣伟.新中国教育实验改革[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04.5.张荣伟.“三新鼎立”:历史谱系与本真意义[J],2006.6.李家成. 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对“新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体悟[J]. 教育发展研究. 2003(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