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茅 盾

茅 盾


• • •

1921—1926年间,茅盾在《小说月报》和《文学周报》等刊 物上发表了包括匈牙利、波兰、捷克、芬兰、智利、巴西、 乌克兰、犹太等弱小国家与民族的小说和诗歌译品百余篇.
1927年至1928年又先后完成发表《幻灭》、《动摇》、《追 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开始以茅盾为笔名发表作品 。

个 人 生 平
1896年7月4日茅盾生于浙江桐乡 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 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 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 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 潮的社会科学著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 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 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 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 “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艺术创造性
这一思想把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作为翻译的根本任务。茅盾把中 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这一概念引入了翻译,为翻译提出了最高要求。他 认为,最能吸引读者的是原作的艺术意境,即通过艺术形象使读者对书 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强烈的感情。因此, “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 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 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茅盾的 “意境”论是对 “神韵”说的发展,表明他对原作的“精神”———思想内容和风格— ——的认识深化了。要求同一作品对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产生“同等 心理效果”, 无疑,只有“意境”的传达能够做到这一点。对于如何才 能达到传达“意境”的翻译效果,茅盾结合切身翻译体验,提出要“翻 译与创作并重”。他认为,文学翻译绝非简单地临摹原作,而是一个再 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甚至难于文学创作,它要求译者具备多方面的素 质,因此要慎重对待翻译过程。首先,译者需要通过语言来体会原作的 艺术创作过程,把握原作精神,然后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找到印证,最后 用符合原作风格的语言把其内容和形式正确再现出来。这样的翻译过 程试图把原作者和译者合二为一,译作就好像是原作者用外语写成的。 这样的翻译既要求译者发挥创造性,又要在精神方面忠实于原作,即用 译入语复制原作,是译者对原作的再创作。
重译
• “真正的名著应该提倡重译, 要是两个译本都好,我们可以 比较研究他们的翻译方法,对 提供翻译质量很有好处。”茅 盾提倡名著多有几个译本,让 名著的译本“百花齐放”。
重译 示例
There was no possibility of taking a walk that day. We had been wandering, indeed, in the leafless shrubbery an hour in the morning; but since dinner (Mrs. Reed, when there was no company, dined early) the cold winter wind had brought with it clouds so sombre, and a rain so penetrating, that further outdoor exercise was now out of the question.
这几句与其说是翻译毋宁说是改写,因为茅盾实在只是借用了原作中几个字词,根 据自己的理解,放纵自己的想象,重新描绘了原作的景色。
直译 意译
茅盾晚年在回顾中国近现代翻译发展历程时曾对自 己的翻译思想做过总结,其核心是重新阐释了他对翻译中 “直译”与“意译”关系这一古老命题的理解。1980年, 他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指出:‘直译’的意义就是不 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要能表达原作的精神。”茅盾将直 译解释为再现原作的风格,即对原作风格的忠实才是最大 的忠实。可以看出,茅盾的直译很独特,不同于单纯强调语 言形式等忠于原作的传统“直译”,而是一种对原作更深 层次的忠实。从文艺学角度考虑,茅盾的直译观无疑是更 合理的。对于意译,茅盾主要是结合译诗来谈的,他反对任 意删改原作的意译, 强调要保留神韵。我们知道,诗是一种 同时对“形”“神”都有极高要求的文学体裁,特别是中 国旧体诗。 从译诗上所反映的茅盾的意译观来看,在追求 译作与原作神似的同时他仍坚持尽量在语言等形式方面 的对原作的忠实,这是比较全面的意译观
艺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造性
示例:
《三百年后孵化之卵》翻译
原文: Incidentally I was admiring the swamp under the sunset. All black and blood red it was, … And up beyond the land rose grey and hazy to the hills, and the sky behind them red, like a furnace mouth. 茅盾译本: 一轮红日,渐薄峰磁。……落日只余半轮,隐约 水天之际,冉冉下沉,殷红如血。
茅 盾
——09114班 王晨溪 孟佳鹭
个人简介:
•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 浙江桐乡人 •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 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 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 翻译家
来” 茅 盾 “ 由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 蒋介石实行了臭名昭著的宁汉合流,对革命人士大 肆屠杀,国内形势急转直下,非常险恶。沈雁冰由 于参加革命活动,不得不离开武汉,最后到了上海, 住在景云里。恰好,这时鲁迅和叶圣陶也住在这里。 沈雁冰不便出门,又没有工作,生活上便出现了问 题,于是就动手写起小说来。可有许多的报社都不 登他的文章,于是他写文章的时候内心十分矛盾, 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笔名是“矛盾”。后来,他把 写好的小说手稿给叶圣陶看,叶圣陶看后非常高兴, 就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可叶圣陶认为“矛 盾”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 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 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 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 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茅盾当时写的这部小说,就是著名的《蚀》三部 曲:《幻灭》、《动摇》和《追求》。
个 人 生 平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小 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8岁入乌 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 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这 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 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 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 说之类被称为诲淫诲盗的“闲书”, 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 明达的父母的允许。《西游记》 《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 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这时 爱读的书。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 作文中得见,当时便流露出忧国忧 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个 人 生 平
• 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文科) 在这里,他进一步接触了新思想,并在外国教师 的指导下涉猎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 诊著作,为日后的翻译活动奠定了基础。 • 1916年, 茅盾和孙毓修老先生合作翻译了 《衣食住》一书。这是美国作家卡本脱撰写 的一本社会常识读物,是 茅盾最早的翻译作品 • 1917~1918年,茅盾接受了《学生杂志》编 辑朱元善的请求,为该杂志连续翻译了短篇科 学小说《三百年后孵化之卵》、《两月中之 建筑谭》和《二十世纪之南极》。翻译这篇 小说,既是给中学生提供历史和科学知识的通 俗读物,同时也显示出他对文学译品具有更大 的兴趣。 • 1918年,回乌镇与孔德沚结婚。

1919年,北大预科毕业,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翻译了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在家里》。这是他采 用白话文翻译的第一篇完整的文学作品,标志着他的翻译活动 在译文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都进入了一段新的里程。
个 人 生 平

1920年10月,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到1920年底,茅盾在 《时事新报・学灯》、《解放与改造》、《学生杂志》、《 东方杂志》和《妇女杂志》等刊物上发表60余篇译品 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党员之一。同年,与郑振铎、 王统照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 1923年1月,辞去《小说月报》主编,在上海大学任教;7月 被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委员。 1925年11月,奉中共中央指示与恽(yun)代英筹组国民党 (左派)上海特别市党部,任宣传部长。
个 人 生 平
• 1928年7月,避居日本,同中国共产党失去组织关系, 继续从事创作,完成长篇小说《虹》等著作。 • 1931年4月回国,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5月,任左 联行政书记,数月后因病辞职。创办《北斗》。 • 1932年,完成长篇小说《子夜》。 • 1934-1935年,协助鲁迅创办了《译文散文和文学理论。他还出版了包括 另一本弱小民族的短篇小说译文集《桃园》在内的2种 文学译著 • 1934年至1937年,他几次回乌镇进行写作,著名小说 《林家铺子》及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 残冬》等就是以故乡的背景创作的。《支那的一日》 是写实主义小说。 • 1938年2月,全家到香港,主编《立报· 言林》和《文 艺阵地》,成为当时有重大影响的抗战刊物。 • 1936—1939年,茅盾翻译了为数不少的苏联、美国和英 国作家的作品,内容大多涉及到文艺理论探索,如英国作 家菲尔丁的《散文的喜剧的史诗》,以及无产阶级反抗 剥削和压迫的斗争,如美国作家・牟伦的《菌生在厂房 里》。与此同时,他还翻译了苏联作家吉洪诺夫揭露帝 国主义战争阴谋,剖析帝国主义战争本质的作品《战争 》,标志着他的翻译活动又有了新的重大转折。
• 1949年7月,出席中华全国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 联副主席、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10月,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任命为文化部部长。
• 1979年当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 主席。
• 1981年3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
文 学 翻 思 想
•文学翻译的目的 •神韵、形貌 •艺术创造性 •直译、意译 •重译
文 学 翻 译 的 目 的
茅盾认为,翻译介绍外国文 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我国 新文学的发展和新思潮的传播。 茅盾在《新文学研究者的责 任与努力》中说:“介绍西洋文 学的目的,一半是欲介绍他们的 文学艺术来,一半也为的是欲介 绍世界的现代思想———而且这 是应该更注意些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