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技术)


浅松机
秸秆、根茬粉碎还田机 旋耕机 圆盘、弹齿耙 植保机具
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机具
1 免耕施肥播种机 免耕施肥播种机除要有传统播种机的开沟、 播种、施肥(少量)、覆土、镇压功能外,一般 还必须有清草排堵、破茬入土、种肥分施和 地面仿形功能,以满足免耕覆盖地的特殊要求。 a.清草排堵功能 b.破茬入土功能 c.种、肥分施功能 d.地面仿形功能
虫剂灭除。
4)深松与表土作业 对新采用保护性耕作的 地块,应先进行一次深松打 破原有的犁底层,之后2-3年 深松一次,直到土壤具备自
我疏松能力。
保护性耕作的起源与发展
20世纪20-30年代,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黑 风暴”。1931年从美国西部干旱地区刮起的黑风暴 横扫美国大平原,厚达 5-30厘米的表土被吹走,30 多万公顷农田被毁。 1935年的第二次“黑风暴”横扫美国2/3国土, 3亿多吨表土被卷进大西洋,毁掉耕地300万公顷。 当年全美冬小麦减产510万吨,南部各州1/4多的人 口迁移。
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措施
7、免耕施肥播种技术 免耕施肥播种技术是保护性耕作的最关键技术 (1)保护性耕作地表状况及其对播种作业的影响: ①免耕地土壤容重大,开沟入土困难 ②免耕地土壤流动性差,播种覆土厚度控制困难 ③免耕地表有秸秆残茬覆盖,播种机通过困难 ④免耕地表平整度差,播种深度控制困难 ⑤免耕播种镇压要求高 ⑥免耕播种时要求施肥量大,播种难度大 (2)免耕施肥播种技术 ①破茬开沟技术 移动式破茬开沟技术 滚动式破茬开沟技术 动力驱动式破茬开沟技术 60
58 23-Aug-16
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措施
6、耙耕技术 耙耕可以减少残茬(秸秆)覆盖量; 可以消除沟辙,平整土地,灭除杂草; 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地温,改善播种质量,提高 出苗率。 耙耕的缺点是在水分不适时,耙后会出现较多、 较大的土块,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小籽粒、窄行距作 物的播种质量。
59 23-Aug-16
保护性耕作的起源与发展
1935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持局,组织土壤、农学、农机 等领域专家,开始研究改良传统翻耕耕作方法,研制深松铲、 凿式犁等不翻土的农机具,推广少耕、免耕和种植覆盖作物 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1937年美国俄亥俄州的农民试验发现,在保证播种质量和 有效除草条件下,免耕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物产量。经过20多年 试验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推广免耕法,80年代成为美 国主流耕作技术,1995年更名为保护性耕作法。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耕作革命(从不耕作到刀耕火 种是第一次,从刀耕火种到人畜力耕作是第二次,从人畜力 耕作到传统机械化耕作是第三次)。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定义
国外定义: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 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 杂草和病虫害的耕作技术。 2002年我国农业部定义: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 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减少到种子能够 出苗即可),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 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 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是用秸秆残茬覆盖地面,尽量减少土 壤耕作次数和对土壤的搅动量,或是创造地表微地 形,增加地面粗糙度,既达到保土保水保护农田生 态环境,又要保证农作物苗齐、苗壮和正常生长, 最终实现高产高效的一种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原理
传统耕作依靠机械、物理的手段,立即改变土壤构造, 创造需要的孔隙度。但由于机器压实、雨水拍击地表结壳,
必须经常进行耕作,才能保持土壤疏松状态。
保护性耕作的松土则是缓慢的、长期的积累过程。土 壤中孔道愈来愈多,团粒结构愈来愈多,不用外来的干预,
即可以长期保持疏松状态。
保护性耕作原理
1)根系松土--作物的根系腐烂后,留下大量孔道,时间 愈长,通道愈多。 2)蚯蚓松土--蚯蚓不断挖掘的孔道疏松土壤。 3)结构松土--保护性耕作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有利形成 稳定疏松的耕层。 4)胀缩松土--土壤冬冻春融、干湿交替,使土壤趋向疏 松,孔隙度增加。
61 23-Aug-16
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措施
8、杂草、病虫控制技术 除草:常用化学除草,化学除草对地面扰动最少,对 覆盖物的破坏最小,是保护性耕作理想的除草方式。国外 多使用除草剂;国内除采用除草剂外,结合表土作业用机 械浅松除草,成本低,无污染,符合我国国情,因此在我 国目前使用除虫剂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应加强机械、人工 以及生物措施除草。 控制病虫害:主要是在播前对作物种子进行药剂拌种, 作物生长中喷洒杀虫剂、除菌剂防治。
实施效益
1)社会效益 ● 减少径流(水分流失)60%、水蚀(土壤流失)80%左右 ● 减少风蚀(农田扬沙)60%, 抑制沙尘暴 ● 不烧秸秆、减少大气污染 2)生态效益 ● 休闲期土壤贮水量增加14%-1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19% ● 提高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年提高0.03%-0.05% 3)经济效益 ● 提高小麦、玉米产量13%-17% ● 减少作业工序,降低作业成本10-20% ● 增加农民收入20-30%
条带粉碎小麦 免耕播种机
条带粉碎小麦免耕 播种机播后出苗驱
哈尔滨农机化研究所 的水稻免耕插秧机
免耕插秧的水稻苗
美国的Great Plain, Case,
中国农机院现代农装公司的 2BMG-24免耕施肥播种机
深松机
深松是一项基本的保护性耕作作业。与 传统同的是,在秸秆覆盖地上作业,深松 机需要防止秸堵塞,需要加大机梁的离 地间隙,采用双梁结构等施。
23-Aug-16
②防堵技术 采用圆盘滚动式开沟装置防堵 秸秆粉碎和加大开沟器间距防堵 非动力式防堵技术 动力驱动式防堵技术 ③种肥分施技术 防止烧种,必须种、肥分施,且要求种、肥间隔一定的距离。 种、肥分施有两种: 侧位分施:一般为侧深施,即化肥施在种子侧下方。 垂直分施:化肥施在种子正下方。 ④覆土镇压技术 实施保护性耕作时对覆土镇压要求较高,一方面要求将较 大的土块压碎,另一方面要求对种行上的土壤进行适当的压密。
水 蚀
水蚀导致耕地退化
风 蚀
风蚀导致耕地粗砺化
保护性耕作的优点
1 节肥
保护性耕作从三方面节肥:秸秆还田补 充有机质;减少土壤侵蚀与扰动减少营 养物质流失;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微生 物活动水平,提高肥料利用率。
构造传递空气、水和 空气的通道
增加团粒结构和蚯蚓
2 节水
保护性耕作减少径流; 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抑制蒸发; 旱地农业可以提高水份利用效率20%左 右,相当节水20%; 一年两熟灌溉地,可以减少一次灌水, 节水50m3,占灌水量的20-25%。
1)免耕施肥播种

与传统耕作不同,种子和肥料
要播施到有秸秆覆盖的地里。
2)秸秆残茬管理 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减少 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 天然降雨利用率,作物秸秆、残茬 腐烂后,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
3)杂草和病虫害防治
实施保护性耕作后会导致杂 草和病虫害增加。杂草用除草剂
或机械除去,病虫害靠农药和杀
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措施
4、浅松耕技术 浅松的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碎土平地、弥合沟辙,实现良好的种床 ②减小表土容重,提高播种质量和效率 ③清除杂草 ④提高表土地温 ⑤有利于保持地表较多的秸秆覆盖
57
23-Aug-16
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措施
5、旋耕技术 旋耕对平整地表、粉碎并将秸秆与土壤混合、除草等有很 好的效果。 旋耕处理存在的问题: ①旋耕后地表秸秆覆盖率减少过多,降低了保水、保土、 保肥的效果; ②旋耕深度为10cm左右时,旋耕后会出现地表过于松软, 播种时深度不易控制等问题; ③旋耕动土量大,消耗的功率也大,不利于降低作业成本; ④旋耕对土壤的扰动大,散失土壤水分多,不利于保墒; ⑤旋耕会打死表土中的蚯蚓,不利于利用生物恢复地力。 旋耕技术应尽量减少使用,一般在无其他地表处理手段时 才采用旋耕机进行地表处理,旋耕处理地表时深度必须控制在 5~8cm,不可过深,更不能多次旋耕。
表土作业机具
灭茬旋耕机
53
23-Aug-16
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措施
1、残茬(秸秆)覆盖技术 秸秆残茬覆盖形式: 按覆盖量多少分为:全量覆盖、部分覆盖、留茬覆盖 按覆盖秸秆在田间的状态分为:立秆覆盖、倒秆覆盖、 粉碎覆盖 秸秆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几种方式: 1)粉碎秸秆处理 2)直立或整株压倒秸秆处理 3)留根茬处理 4)粉碎浅旋处理 2、免耕技术
经澳大利亚昆士兰试验站15年对比试验表明,土壤中蚯
蚓数量:传统耕作19条/㎡、少耕23条/㎡、免耕44条/㎡,免 耕法具有明显优势。
保护性耕作的内容
1 免耕施肥播种技术 收获后不翻耕,在留茬地上直接用特制的免 耕播种机施肥播种 2 秸秆残茬处理技术 用大量秸秆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保证种 子出苗即可, 3 杂草及病虫害控制技术 主要用农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 4 土壤深松技术 不翻转土壤,不破坏土层结构,提高土壤含 水量,降低土壤容重
55 23-Aug-16
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措施
3、深松耕技术
深松的作用: ①打破犁底层 ②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 ③调节土壤三相比,改善土壤结构 ④减少降雨径流,减少土壤水蚀 ⑤消除由于机器进地作业造成的土壤压实 深松耕技术的应用,根据不同农田的实际情况确定: 多年免耕的地块,可以松代翻,每隔2~3年深松一次,以 利作物根系生长; 对新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可能有犁底层存在,应先进 行一次深松,深度30~35厘米以打破犁底层。 深松是在地表有残茬(秸秆)覆盖的情况下进行的,要求深 松机有较强的防堵性能;或是用秸秆粉碎深松机,一次同时完 成残茬(秸秆)粉碎和深松耕作两项作业,并使地面平整和秸秆 均匀覆盖地面。 56 23-Aug-16
河北农民焚烧 麦秸
飞机不能正常飞行
保护性耕作的不足
地表温度降低 多数研究表明,早春地温回升较慢 播种质量不易保证 小型播种机的播种精度量不高 保护性耕作杂草与病虫害控制较困难 病害和害虫的发生提高15﹪-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