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哲学十五讲

西方哲学十五讲

第四讲柏拉图的“洞穴’’理想国两个世界回忆说与灵魂转向说对理念论的反思通种论摹仿创世说苏格拉底述而不著,甚至也不能说“述”,而是“行”,他是一位实践哲学家。

记述苏格拉底的思想,把他的思想发扬光大的,是他的学生柏拉图。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以至于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甚至声称一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作注脚而已。

这话说得虽然有些夸张,但柏拉图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他对哲学的贡献就在于把巴门尼德一苏格拉底的思路确定下来,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

柏拉图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二十岁左右与苏格拉底相遇,回家把诗稿统统烧掉,从此醉心于哲学研究。

苏格拉底之死,使他对城邦完全失望,于是离开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等地游历,寻求治国安邦的灵丹妙药,时间达十多年之久。

公元前387年,已届不惑之年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学园。

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因此而得名。

柏拉图学园一直延续了900年之久,要不是在公元529年被皈依了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封闭了的话,也许今天还在招生呢。

柏拉图是希腊哲学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传世的哲学家,这与柏拉图学园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柏拉图去世之后,学园再没有产生过像柏拉图这个“级别”的哲学家,但是在保存传播柏拉图哲学方面肯定有积极的作用。

由于柏拉图哲学的起源与发展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其思想始终处在探索和变化之中,而且其哲学著作采取了文学对话的形式,主要有《申辩篇》、《斐多篇》、《会饮篇》、《国家篇》、《斐德罗篇》、《巴门尼德篇》、《蒂迈欧篇》、《法律篇》(未完成)等对话,这些对话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大部分对话的时间顺序不得而知,这就使后人的研究面临着许多难题。

不仅如此,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柏拉图哲学应该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对外的”,那是发表出来给大众看的,另一个则是“对内的”,只有成为柏拉图的弟子,“登堂入室”才能得到“真传”。

’柏拉图留传后世的都是“对外的”部分,“对内的”部分我们是看不到了,以至于在柏拉图研究中专门有一个主题是“不成文的学说”。

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命运与他的老师柏拉图正好相反,他流传后世的都是“对内的”部分,“对外的”部分都遗失了。

这种说法虽然不能太当真,但也不能说没有一点儿根据。

有鉴于此,历来的柏拉图研究倾向于对他的对话逐篇解读,一般不提倡把柏拉图哲学看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笼统一般地进行描述。

然而我们的时间和篇幅有限,只能笼统地描述了,不得已而为之。

我们这一讲的主题是“柏拉图的‘洞穴”’。

“洞穴”是柏拉图说明其哲学思想的一个比喻。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比喻不仅集中体现了柏拉图的思想,也构成了西方哲学的基本思路。

在讨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之前,先让我们看一看这个“洞穴”比喻说了些什么。

“洞穴”比喻出现在《国家篇》(汉译为《理想国》)第七卷中,内容是这样的:假设人类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过道通向外面。

人类从一开始就住在这里,像囚徒一样双腿和脖子都被锁链锁住了,所以他们不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洞壁。

在他们之后有一堆火在燃烧,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条路和一道矮墙,简直就像是木偶戏的舞台。

沿着矮墙,有一些人举着各式各样动物和人的雕像走来走去,火光把这些雕像投射到洞壁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影子。

由于那些囚徒生来就不能转身掉头,所以他们就把洞壁上的影子看做是真实的存在。

假设有一天,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有一个囚徒挣脱了锁链,他回过头来,看到了火光,最初他的眼睛不习惯光亮,当然很痛苦,他会认为他所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存在。

但是当他习惯了之后就会发现,过去被看做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不过是影像,眼前的东西才是真实的。

再假设,他被拉出了洞穴,当他面对太阳的时候,一定会被阳光照得眼花缭乱,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发现,在太阳照耀下的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这时他开始怜悯起自己的那些仍然生活在洞穴之中的同伴,于是他决定回去拯救他们。

然而,他已经不能适应洞穴中的世界了,在他的同伴看来,是他自己把眼睛弄坏了。

如果他执意要释放他们,把他们带向光明,他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来区分假相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前者被称之为“可感世界”,后者被称之为“理念世界”,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现象和本质。

哲学家眼中的世界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正好相反。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来不会怀疑周围的事物的真实性,哲学家却告诉我们,眼前的世界不过是假相,假相背后的本质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真实的存在只有思想才能把握。

哲学家是第一个自觉地走出洞穴的人,而他的神圣使命就是把人类从黑暗中引向光明。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明确区分了现象与本质,主张摒弃感觉经验,以思想把握真理,既奠定了西方哲学此后两千多年的基本思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哲学问题,例如本质与现象、一与多、一般与个别、共相与殊相、理性与感性等等。

当柏拉图在洞穴比喻中把哲学家塑造为殉道者的时候,在他的心中一定想起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

像苏格拉底一样,柏拉图面临的问题是希腊文明的衰落,开出来的“药方”则是知识。

我们先来看看柏拉图的理想国方案。

一理想国柏拉图20岁时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8年以后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当时柏拉图不在雅典。

毫无疑问,苏格拉底之死在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柏拉图看来,苏格拉底之死是城邦犯下的一桩罪行。

不过真正令人深思的是,恶为什么会战胜善谎言怎么会掩盖真理非正义为什么会战胜正义苏格拉底是一个好公民,为什么雅典城邦竟然对于自己最好的公民如此忘恩负义如此等等,就是柏拉图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使他逐渐将人的教育和城邦的组织管理作为哲学的中心问题。

柏拉图政治学说的出发点是寻求正义,这应该是一个城邦(国家)秩序井然稳定发展的基础。

在柏拉图看来,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构成,正义的人必须让理性统治激情,由激情抑制欲望。

个人是缩小了的国家,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

所以。

国家的三个阶层即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它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和节制。

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武士的职能是发挥激情,勇敢地保卫国家;生产者的职能是节制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劳动。

如果这三个阶层各自具备了自己的德性,各司其职,不相僭越,国家就达到了正义,否则便是不正义。

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正是希腊人的四主德。

柏拉图还被看做是共产主义的创始人。

他把私有制认作一切灾难的主要祸根,为了培养前两个阶层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主张实行平均主义式的共产主义原则,让他们过军队般的生活,没有私产,没有家庭。

还要实行优生优育,按照不同年龄进行严格的不同科目的教育,儿童时开始接受美育、体育、智育和德育的训练,最初学习音乐和健康的传说,同时进行体育锻炼,智育训练经历由低到高、从意见到知识的步骤,先学数学和天文学,最后是哲学(辩证法)。

柏拉图秉承苏格拉底的观念,认为一切工作都以知识为基础,治理国家更是如此,而真正对于治理国家有全面系统的知识的人,应该是哲学家,因为只有哲学家才能洞悉宇宙万物的奥秘。

所以柏拉图断言,“除非真正的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利,或者城邦中拥有权力的人,由于某种奇迹,变成了真正的哲学家,否则,人类中的罪恶将永远不会停止。

”…让统治者成为哲学家,那是奇迹,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因而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只有一种可能,让哲学家为王。

这就是“哲学王”的理想。

其实让哲学家为王,与希望统治者成为哲学家,一样是不切实际的。

因为哲学家的工作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作为理想目标。

由于这个理想世界太理想化了,所以我们通常称之为“乌托邦”,即“无何有之乡”的意思。

哲学家生活在理想之中,如果让他去负起使理想成为现实的重任,有点勉为其难了。

更何况哲学家也是人,无论如何不可能满足柏拉图为哲学王所规定的条件。

像所有的人一样,哲学家始终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之中,也许他面临的冲突更加激烈,因为他身处现实与理想这两个极端之间。

“哲学王”的观念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都可以说源远流长。

如果解决问题需要把握事情的真相,也就是获得知识,那么哲学作为“智慧之爱”,在一切知识中应该是最高的,因为它所把握的不是小知识小聪明,而是宇宙万物的奥秘。

所以,哲学家是真正称得上有知识的人,他当然是治理国家的行家里手,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与之比拟的。

由此可见,哲学家的“野心”最大,与他相比,帝王将相的野心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哲学家们要统治的不是一个国家,也不是一个世界,而是整个宇宙。

因而治理区区一个小小的国家当然不在话下。

显然,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方案由于不切实际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他在晚年的《法律篇》中退而求其次,对之作了较大的修改,主张法制,主张家庭的存在和一定的私有财产等。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一个从人治到法治的过程。

许多年以后,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普罗提诺(一译柏罗丁)曾经向罗马皇帝进言,建议按照柏拉图《法律篇》提供的方案,建立一座名为Platonpolis(柏拉图城邦)的哲学家之城,皇帝很感兴趣,但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结果只好作罢。

不然的话,我们倒可以通过这一项伟大的实验看一看,让哲学家为王是不是能够把国家治理得更好。

柏拉图相信,只有哲学才能拯救希腊文明,于是他在综合吸收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阿那克萨戈拉等哲学家有关思想的基础上,主要沿着苏格拉底寻求普遍定义和绝对本质的思路前进,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亦即“理念论”,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当然,由于柏拉图的著述活动历经几十年之久,思想前后变化很大,而其多数著作难以确定写作的时间,因此尽管有些学者将他的思想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严格说来,我们不应该将他的全部思想看做是一个统一而严密的体系。

不仅如此,由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呈现在他的对话录之中,逐篇解读他的著作应该是了解其思想的最合理的方式。

遗憾的是,受时间和篇幅所限,我们不可能这样做,只好权当柏拉图哲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简述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二两个世界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

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idea),这两个概念均出自动词idein(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

在英文中通常以大写的Idea与小写的idea来区别客观的“理念”与主观的“观念”。

希腊人对“看”十分看重,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说过,在一切感官中,视觉最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