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设计史

中国设计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一、设计的起源与石器的制作设计“一切人造物即意味着设计”,人类在制造第一件石器时,也就完成了设计。

由此可见,设计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石器的制作设计:在考古学上,人们将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占人类历史的%,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至一万年前为止。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

二、陶器的制作与器型的设计⏹(一)彩陶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彩陶的分布地区很广,以黄河中上游最为发达,以下按着年代的发展先后及艺术特点的不同,介绍彩陶工艺的几种主要类型。

1.半坡型半坡型彩陶首先发现于西安东部半坡村,主要分布于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西达甘肃的陈东地区,距今约六七千年。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以鱼纹具有代表性,多分布于卷唇圆底盆的内壁,鱼纹可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所谓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构成一组。

鱼纹早期多为写实,以后逐渐演变为鱼体分割或重新组合,并形成几何化抽象化。

此外,有代表性的还有人面形花纹。

半坡型彩陶一般运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 2.庙底沟型⏹是在半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陕西的关中地区,豫西、晋南一带,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

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

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

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

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

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庙底沟型彩陶的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为最典型,其装饰花纹以回旋钩连纹最有特色。

⏹鸟纹应用较多,有的观望停立,有的展翅欲飞,有的啄食状庙底沟彩陶多用直线和曲线相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

⏹ 3.马家窑型⏹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晚于半坡和庙底沟类型。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花纹以螺旋纹最为出色,具有强烈的动感,点的应用也很成功,使装饰面产生定点和核心的效果。

马家窑彩陶的内彩特别发达,所谓内彩,就是在广口的器皿里面饰彩。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花纹从器口到器足布满全身,有丰满繁缛之感,还有一代表着作→舞蹈纹彩陶盆,另具匠心。

⏹ 4.半山型⏹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半山型以直颈广肩、鼓腹罐最有代表性、罐体近于球形,器高与腹径形成恰当的比例,十分优美。

⏹半山型彩陶的装饰花纹除黑色外,还运用红色,使产生对比变化,锯齿纹在此期流行。

⏹图案组织常见有旋涡纹和葫芦纹。

⏹半山型彩陶的装饰精巧工整,是彩陶工艺中最精美的一类。

⏹半山型彩陶的装饰运用形的双关和多效装饰效果,具有卓越的艺术成就。

⏹ 5.马厂型⏹马厂型是继半山型之后发展的另一种艺术风格的彩陶。

由于发现在青海乐都马厂沿而得名。

⏹马厂型彩陶造型渐为丰富,增加了盖、流、提梁和纽,以提高器物的使用功能。

在装饰上则趋向于简略,具有刚健粗犷的艺术特色,装饰花纹有四大圈纹、回纹等,而以人形纹最为流行。

⏹马厂型彩陶多运用直线,并在装饰上注重大效果。

⏹彩陶的装饰纹样,从艺术的表现来分析,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1)编织纹的模拟⏹(2)自然物象的抽象化。

原始人们对于自然物象的观察注意物象的个性和主要特性,从而在艺术表现中,从写实的描写到高度概括,进行抽象化,构成各种几何形图案,如水。

⏹(3)劳动的节奏感。

几何图案的有规律批组织和劳动的节奏感有着内在的联系,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为了动作的一致以集中并增强力量,要求统一而产生的节奏感。

劳动的节奏感和图案的节奏感的这种“异质同构”的现象,在人们的感觉心理上取得一致的效果。

⏹(4)图腾的表号化⏹原始人们为了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懂得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因而十分重视血缘关系,逐渐形成部落,各个部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产生图腾崇拜。

图腾一词是印第安语,意即“他的亲族”,相信是一种动物或植物是某一部位的保护者,并以此作为该部落的象征和标志,据闻一多先生研究,黄河上游诸部落为龙图腾,东方商民族为鸟图腾。

如半坡型彩陶之大量采用鱼纹可能与图腾信仰有关。

⏹彩陶的装饰部位,一般与器皿的使用条件相适应,注意视线接触面的最佳效果。

例如,壶或罐一类的装饰多在肩部,而广口的盆或钵则装饰在内侧。

⏹彩陶装饰的形式法则:⏹(1)对比法。

⏹是彩陶图案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

它用曲直、横竖、大小、长短、黑白、虚实、动静等多种对比手法,使其产生丰富多彩的装饰变化。

⏹(2)分割法。

⏹分割法主要用于装饰面的定位分割,以取得变化中的统一。

半山型彩陶不只应用形的分割,如旋涡纹和葫芦纹;也应用红线和锯齿线,以取得分割的效果。

⏹(3)双关法:⏹双关法是彩陶工艺中一种具有卓越成就的装饰法,庙底沟型彩陶应用色彩的黑白的双关,使纹样和地色形成产生交替效果的双关花纹;半山型彩陶则多用形的双关,使单位轮廓形成倒顺的双关变化。

⏹(4)多效法:⏹多效法是指在器皿的装饰上取得侧视和俯视等多角度的装饰的效果,半山型彩陶对此取得了巨大成功。

如壶的侧面是红黑相间的波纹,而俯视则如同一个盛开的花朵。

⏹(二)黑陶⏹因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今章丘)龙山镇,也称“龙山文化”。

黑陶文化和彩陶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距今约4000多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

⏹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而成的。

⏹从考古发掘看,分为四个类型:⏹ 1.早期龙山文化;⏹ 2.河南、陕西龙山文化;⏹ 3.典型龙山文化→陶器的制作以轮制居多,蛋壳黑陶大量出现⏹ 4.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黑陶工艺的特点:黑、薄、光、纽。

⏹黑是指它乌黑如漆的色彩,薄是指器壁很薄,如上面所提到的蛋壳陶;光是指它具有平滑的光泽,纽是指在造型上具有鼻、耳、盖纽以及流、足、把手等适于使用的各种饰件和功能体。

⏹彩陶是以装饰取胜,而黑陶工艺则是以造型见长。

⏹三、纺编织物的产生与设计形式⏹有关原始社会的纺织和衣着,从古籍记载来看,开始人们只是用动物的羽毛和兽皮来遮身和御寒,夏天还有树叶或野草等披身。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开始有了纺织和丝织的衣料,尤其是黄帝、尧、舜时代已有了成型的衣服。

服装形式已定为上衣下裳,最初大概是围裙和披肩。

⏹四、原始居住设计的雏形⏹原始人的住所,先是以天然洞穴作为安身之处,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后逐步过渡到,这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使用的房屋样式而。

⏹生活在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人们,则设计制造了下层架空,上层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并且采用了榫卯结构。

这些早期的原始木构架建筑,奠定了未来木构架建筑的雏形,揭开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序幕。

⏹第二章夏商周时期的艺术设计⏹概说:⏹夏朝作为中国文明史的开端,即意味着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而演进至商代和西周,则是中国奴隶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

正是依靠广大奴隶和平民的辛勤劳动,夏、商、周时期才会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都取得了原始社会所不可比拟的巨大发展,尤其出现了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产生了“士”阶层,发明了文字,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始发期和科学技术的萌发期。

⏹此一时期也是继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之后被称作第三个时代的“青铜时代”。

⏹一、青铜器的出现与形制设计⏹1、出现⏹中国的青铜器发源于黄河流域。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特点,青铜器的合金成份,视用途与器类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如用于利器的刀剑和用于照看形象的镜子就有较大的差别。

先秦时代的《考工记》中所谓的“六齐”,即六种不同性能的铜锡比配剂表。

⏹2、发展⏹中国的青铜时代在商晚期和西周早期达到发展的高峰,即使进入春秋晚期的铁器时代,青铜技术仍有新的发展,直至战国晚期,由于铁器工业的飞跃发展,青铜的历史地位才逐渐被铁所取代。

⏹(1)夏:夏代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期,也是青铜器时代初期。

这时出土的青铜器有戈、戚、爵、铃、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饰牌等,种类不多,器形较小,质地单薄,纹饰尚不发达。

⏹(2)商代:是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除制造工具、武器外,还制造大量青铜礼乐器,此时期,超出实用功能之上的审美追求表现得非常强烈。

但缺乏统一标准,显得没有规律。

在同样表现威严的基础上,一部分作品给人以凝重、浑厚之感,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龙虎尊”等。

另一部分作品造型和装饰被夸张到怪诞的程度,给人以神秘、恐怖之感,如“食人卣”、“人面纹铜钺”等。

同时,在一部分作品中考虑到实用的功能,而另一部分作品则不予考虑。

例如同为饮酒器,五爵中的爵和觯,造型既美观又实用,而觚和角虽同样给人美感,但并不实用……⏹(3)周:西周以后,日用青铜器作为礼器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两周统治者表达观念较为理性,而且处理实用和陈设的关系也表现得较为成熟。

他们更多地通过铭文陈述自己的意志,而不完全靠造型和装饰的夸张表现。

⏹3、制作方法⏹(1)陶范法:⏹制范是用泥土塑出一个模子,有装饰花纹的,还要在模片上雕刻花纹,这是外范;外范的中心,需要有一个内范。

外范和内范之间有一定空间,就是所制铜器的厚度,铜液便是浇注在这内范与外范之间的。

这种用泥作范的方法,称为陶范法。

⏹(2)失蜡法:⏹是用蜡制成模型,内外用泥填充和包紧后,灌注铜液,有蜡处即为器形。

又称为蜡模法。

可以制造极为精细或镂空的各种造型和装饰。

⏹4、形制设计⏹按不同用途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日用杂器,其中以食器和酒器为主。

⏹(1)食器:分为煮食器和盛食器两种,煮食器如鼎、鬲、甗等,盛食器如簋、簠、豆等。

⏹(2)酒器:分为盛酒器和饮酒器两类,盛酒器有尊、彝、壶、卣、罍(lei)、盉等,饮酒器有爵、斝、角、觚、觯等。

⏹(3)水器:这一时期的水器有鉴,盘,匜(yi),盂,缶,瓿(bu)等⏹5、青铜器的装饰⏹(1)饕餮纹⏹饕餮纹是殷商青铜器的主要纹样,是一个兽面,大眼,有鼻,双角;饕餮纹的含义,一般根据《吕氏春秋》和《左传》的解释,是一种凶贪的怪物,商代的青铜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用的,这种装饰就和祭祀有关,它的社会意义大于审美意义。

⏹(2)夔纹⏹这是一种近似龙纹的怪兽纹,常见于商代铜器纹饰中。

或以两夔相对,组成一个饕餮纹;或仅作饕餮纹的附饰。

通常只是作侧面描写。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

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

”⏹(3)龙纹⏹龙纹,是我国装饰纹样中应用最久的一种,最早见于青铜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