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练习课)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练习课)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多媒体教学课件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练习课)
使用范围: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81、82页
作者:刘桂芳
单位:浙江省上虞市百官小学
撰稿时间:2011年7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3.熟练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题目,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检查习惯。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准确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题目。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笔算乘法连续进位的练习课,练习内容是课本练习十八6~13题。

笔算乘法进位情况比较复杂,在练习中引导学生仔细区别,细心计算是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

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本课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改变单调的计算为丰富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算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验,忽略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课堂枯燥乏味。

为改变这一状况,本课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适当调整了教学内容及题目的呈现方式,内容设计有一定的弹性。

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有不同的发展,本课适当调整了教学内容及题目的呈现方式,内容设计有一定的弹性。

如第8题计算题每组增加了5题,并以小兔子、小蜜蜂比赛形式出现,增加趣味性,在教学中可以分组比赛。

改错练习以猪博士考题形式出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第10题改编成同学们熟悉的和谐号动车,并增加了题目的难度,提高了思维训练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课堂在线
师:通过这几节课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说学习的收获,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让学生学会整理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回忆这几节课的知识,说说自己的收获。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这节课我们就用学到的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1.比一比,谁先到家。

(练习十八第8题)
小兔和小蜜蜂回家都要经过算式桥,比一比谁先到家。

(1)第一组练习全班进行,指名汇报答案,及时评价做得正确的同学。

(2)第二组练习,每组五名同学每人各一题列竖式计算,汇报答案,比一比哪组算得快,反馈汇报。

(3)请同学们思考:这两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每组中的五小题,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第一组最后两题一个因数扩大两倍,积也扩大两倍,第二组最后两题一个因数缩小两倍,积也缩小两倍。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可以继续延伸得出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教师激励表扬:同学们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小兔和小蜜蜂回到了家,真棒!下面看看谁能做小法官来断案,看看错误在哪里。

2.谁是小法官?
18×5=540 276×4=1084 1 8 2 7 6 × 5 × 4 ------ -------- 5 4 0 1 0 8 4
(1)同桌讨论交流: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计算、估算、计算器等。

)如何选择方法更快更好的检查出错误?②错误的原因是什么?③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连续进位叠加。

) (2)把错误的算式改过来。

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很多计算问题,在我们生活中像这样的计算问题还有很多,我们一起去解决吧。

二、实践探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

(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3)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强调连续进位叠加。


2.出示练习十八第6题。

(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怎样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反馈时点击课件校对)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第11、12题。

(1)独立完成11、12题。

(2)小组交流算法和结果。

(3)反馈汇报小组有哪些典型算法,并说出算式每一步求的什么。

三、思维训练,拓展练习
1.一列和谐号火车有10节车厢,其中9节各有118个座位,另外一节有60个座位。

这列火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改编练习十八第10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怎样列式解答?想好后四人小组内交流。

(3)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小兰想买一个180元的漂亮书包,她每天节约5角零花钱,她攒一年(365天)够买这个书包吗?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一年可以攒多少角?合多少元呢?
反馈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65×5=1825(角),180元=1800角,够了。

3.找规律,用规律。

不用计算,你能说出下面两道算式的积各是多少吗?
(1)99×1=99
99×2=198
99×3=297
……
99×6=
99×8=
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②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各题的因数和积有什么特点,找出其中的规律,从而不必通过计算就能得出要求的两道乘法算式的结果。

规律一:第一个因数都是99,第二个因数逐题增加1,除第一题外,积都是三位数,积的首位比第二个因数少1,末尾与首位的和都是9,中间一位都是9。

规律二:9与第二个因数相乘的积左右分开,中间插入一个9,即是所求的积。

所以99×6=594,99×8=792。

(2)利用算式中的规律帮助我们巧算!
37×3=
37×6=
从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直接写出下列几个算式的得数吗?
37×9=
37×12=
37×15=
4.数学小百科。

你知道吗?
乘号“×”是三百多年前一位英国数学家最先使用的。

因为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所以他把加号斜过来表示乘。

除号“÷”是三百多年前一个瑞士人首先使用的。

用一条横先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了平均分的意思。

四、质疑问难,总结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作业本》第 37 页。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及笔算乘法这些计算技能的基础之上的练习课,这个内容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在求
新的同时更要注重数学课堂本身的东西,更体现“数学味儿”。

本课时安排了四个层次的练习,笔算、判断、解决问题、思维训练。

既有对笔算方法的巩固同时又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体现了计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其中,运肥皂的问题是复习连续叠加进位的计算方法。

小兰买书包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综合计算能力。

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巩固了叠加进位计算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提升对笔算过程的认识,完善对算理的理解。

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都非常主动参与学习,认真思考问题。

特别是学生能够在思考中自己归纳、概括规律。

如:找规律、用规律,很多同学都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发现的规律。

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节课在充分展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更追求课堂的有效性。

除繁去杂,简洁明了,目的明确,训练到位。

在练习中关注学生智力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快乐、体验成功。

课堂中教师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用鼓励、赞赏的语言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保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