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望岳的经典赏析

望岳的经典赏析

望岳的经典赏析 望岳 一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 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 秀丽的景色。

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望岳的经典赏析,欢迎大家浏览。

望岳的经典赏析(一) 杜甫 ,出身于长安杜陵,晋大将军杜预的后代。

杜预曾镇守过襄阳,后来杜氏有 一支遂居该地,所以《旧唐书·本传》说杜甫本襄阳人。

曾祖杜游艺,曾官巩县 令,所以移家巩县。

杜甫客长安近十年,居于杜陵之少陵,故自称杜陵布衣,或 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

开元末举进士未中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召试文章,授右卫率府 胄曹参军。

与李白 、高适、岑参等友好。

不第后曾与李白、高适等游大梁(今开封)及齐、赵。

他的诗远承《诗三百篇》《乐府》、汉魏齐梁,近承陈(子昂)、沈(期)、宋(之 问)和其祖杜审言,兼备众体,独创一格。

诗的内容多反映盛唐由盛转衰,安史 之乱和肃宗、代宗时的现实,所以被称为“诗史”,杜甫也被公认为同情人民忠 于国家的古代现实主义诗人。

安史之乱时, 他从贼中逃至凤翔, 见肃宗拜左拾遗。

宰相房随玄宗入川时,曾建议封诸王,后永王反,更为肃宗所不满,借故贬官。

杜甫上疏谏,认为不应以此借故贬宰相,肃宗怒,几乎处罪,后被出为华州司功 参军。

他后来弃官去秦州,由秦州入川,依剑南节度使严武。

严武死,他住过梓 州,后到夔州,准备出峡。

出峡后到过公安、江陵、岳阳,代宗大历三年死于耒 阳。

宋人赵次公有《杜诗注》,郭知达有《九家集注杜诗》,蔡梦弼有《草堂诗 笺》。

明人有王嗣《杜臆》。

清人有钱谦益的《钱注杜诗》,后来有仇兆鳌《杜 少陵集详注》,杨伦《杜诗镜铨》,这两部书是比较好的。

其他还有金圣叹《杜 诗解》 、 浦起龙 《读杜心解》 等。

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萧涤非主编有 《杜诗集注》 。

这首《望岳》诗是杜甫落第后往游齐、赵时所作,当在开元二十四、二十五 年间,和《登兖州城楼》诗写作年代相近。

杜甫的父亲杜闲这时官兖州司马。

可 能当时急于省亲,来不及登泰山,所以写了《望岳》。

入山作微观,有时还不如 在山外作宏观。

苏轼咏庐山诗就有“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慨叹。

这首诗就是从宏观角度对整个泰山作审美观照的。

首句:“岱宗夫如何?”“岱宗”,古代认为泰山是五岳之宗。

《舜典》: “东巡狩,至于岱宗,柴(祭名)。

”“夫如何”,那(山)怎样呢,用意在说泰山 名不虚传。

第二句“齐鲁青未了”, 是说泰山横跨齐、 鲁两国之地, 一片青黛色, 似乎没有尽头。

刘辰翁评:“只五字雄盖一世。

”这时盛唐气象未衰,杜甫又是 “裘马颇轻狂”的少年,还不因自己一时得失系怀,所以诗句 写得很宏壮。

下二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更作一番仔细观察 后写出来的, 是说大自然造物者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 自然有无限神妙。

“割”, 意为山高如剑锋,所以用“割”字。

山北少见日光山南日光照耀,所以一山昏晓 不同。

王维 《终南山》:“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意思和这两句相近。

这两句承 神秀而言,讲山色的变幻。

以上四句写出了泰山的宏伟景色,而下面四句则写诗 人的感受。

五、六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前句是说倏忽间生出重重云 海, 像动荡在自己的胸际。

泰山的灵秀又转为奇壮。

下句“决眦”, 本于曹植 《冬 猎》篇:“张目决眦。

”“决眦”是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意思。

全句写目送飞鸟归 山,凝神瞪视,才看到山鸟如何飞进高山的。

全诗首二句作整体的初望,次二句 写被山的灵秀所吸引, 作深层次、 多角度的仔细观望, 像画图一样昏晓色彩分明。

而五、 六二句写被诱发了主体感情时的凝神远望, 这是一种云生鸟飞存在于大自 然中的自由境界, 由此反映了诗人英姿勃发的情态。

这六句全在“望”字上下工 夫。

望的感受层次愈深,想登山的意愿也就愈迫切,可能想省亲之后就回来上泰 山。

所以结语有想象色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二句并非有意套用 《孟子·尽心上》 所说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句, 而是想到不久之后总要来亲身 登上最高峰,其他的小山,就会像培一样,匍匐低首在下方。

杜甫有意无意之间 抒发了他的壮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样的怀抱如能实现,就近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

浦起龙《读杜心解》评全诗:“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这是一首有对 偶的古体诗,气势雄浑。

望岳的经典赏析(二)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岳指高山,在这首诗中特别指的是泰山。

中国有 所谓的“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中国论文网 /9/view-6104106.htm “岱宗夫如何?”“岱宗”指的就是泰山。

因为它曾得到孔子的赞美, 所以 被奉为众山的一个宗主、领袖。

“岱宗”即泰山的尊称。

“夫”是语助词,没有 什么重要的意思。

好像我们现在说“那就这样好了”,这样就这样,“那”是加 上去的一个字。

“夫如何”是说:那怎么样?表示一种说话的口气。

我以前说过 赋、比、兴三种表现方式,比兴用形象来打动人,给人以直接的感动;赋是直接 写, 要看你说话的口气。

杜甫生在河南, 他总听人家说泰山如何如何, 尤其念 《论语》,知道孔子曾经“登泰山而小天下”,所以对泰山特别神往,而今天他果然 来了。

他说:“岱宗夫如何?”你看他的口气,泰山还没有出现呢,他期待的感 情就写出来了。

接着他说:“齐鲁青未了。

”春秋战国的时候有很多诸侯国,齐是一个,鲁 是另外一个。

泰山虽然没有黄山那么漂亮,可绵延得很远,杜甫说:那一片绵延 的青苍的山色,一直经过齐、鲁两国的边界,都看不到尽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头两句,不但有气象,而且有感情,杜甫 那时还没有看过别的山,他觉得泰山很了不起,所以说:“造化钟神秀。

”中国 人所说的“造化”与基督教所说的“造物主”差不多, 指创造天地宇宙的那个神 灵;“钟”,我们常说一个人情有独钟,“钟”是把感情的重点放在什么地方; “钟神秀”者,是说天生来的,不是人所能做成的,是与天地精神合而为一的那 种秀美。

杜甫说:泰山这么美丽这么广远,好像是造化情有独钟,把天地之间的 灵秀之气都给泰山了。

他从还没有看见泰山时那种期待的感情写起,然后一步一步越写越近,到 “造化钟神秀”一句还只是一个整体的印象,到“阴阳割昏晓”就走得更近了, 这一句他写的是泰山之高。

如果你写山高,你说山很高,这太概念化了。

究竟怎 么个高法?“阴阳割昏晓”。

我们中国人喜欢说阴阳, 什么是阴阳呢?如果用阴 阳来说山水,山的北面背着太阳叫阴,山的南面向着太阳叫阳;而水正好相反, 水的北面是阳, 南面是阴。

“昏晓”, 昏是说昏暗, 晓是说天亮了。

他在“阴阳” 和“昏晓”之间用了一个“割”字,所以有人赞美杜甫用字真是“坚而难移”, 他往往能找到最鲜明最恰当最有力量的一个字, 用在那里你决不能给他改动。

他 说泰山那么高,有时候太阳出来,山那边已经很高了,可这边还很昏暗呢。

一明 一暗,中间好像被一刀切开了。

现在看见了泰山,看见以后你光在那里远远地看看就可以吗?他看到泰山, 岂有不爬之理?于是他登上泰山了。

“荡胸生曾云”,他说:我就往上爬,到了 一个相当的高处后,觉得有层层叠叠的云彩在我胸前飘荡。

杜甫说,眼前是“荡胸生曾云”,再往远处看,是“决眦入归鸟”。

“眦” 是眼角,“决”是张开,你尽量睁大眼睛向远看,看到了什么?看到了飞去的归 鸟, 一直看到它消逝了踪影。

杜牧诗曰: “长空澹澹孤鸟没, 万古销沉向此中。

” (《登乐游原》)有时候,天并不很蓝,你放眼只见一片苍苍茫茫的天空,这时 有一只鸟飞来,然后远远地消逝在天边了。

有人做了考证的功夫,说杜甫的《望岳》到底在哪里作的,是在山底下还是 在山上头?我觉得他是在半山腰写的。

何以见得?他从没有看见山, 说“岱宗夫 如何”;然后远看那“齐鲁青未了”;接着再走近一点,便开始爬山了。

那么现 在到了山顶没有?还没有到。

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是 什么意思呢?我们讲柳永的《凤归云》那首词,他说:“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 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无论“会须”还是“会当”,都是说我一定要怎样做, 属于表示将来的形式。

所以杜甫可能爬到半山腰, 觉得这还不够高, 然后才要“凌绝顶”,“凌”就是上去的意思。

杜甫说:我一定要爬到最高的山顶上,那时候 “一览众山小”――往下一看,所有的山峰都像俯伏在脚下了。

这首诗虽然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内容, 也不是杜甫最好的诗, 但我们从中仍然 可以看到这位诗人的本质。

什么本质?他真的向上,真的努力!《易经 》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望岳》正体现了中国 儒家的这种精神。

望岳的经典赏析(三) 全诗着一“望”字,句句写向岳而望。

首联为“远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 道泰山是什么样子吗?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颔联为“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将天地间的神奇秀 丽都赋予了你,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上句为虚笔,是泰山是秀美在 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 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下句是实写,山南先得日光曰阳,山北日光 不到在晓犹昏曰阴。

“割”字炼得极好,是说,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割 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颈联为“细望”:“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 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黄昏可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 抓住了“层云”和“归鸟”两个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一种远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里化用孔子 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表达了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 也是诗人要攀 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