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三大殿何以变小
如今,人们游览参观三大殿,都为其宏大而惊讶,咋一看这个“三大殿是如何变小”的题目,一定会觉得纳闷儿。
其实,现在的三大殿比起明初的三大殿,确实是小得多了。
明永年十八年(1420年)皇帝朱棣建都北京,当时皇宫三大殿叫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
落成后的第二年,即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奉天殿雷击起火,很快蔓延到华盖殿,三殿齐焚被毁。
正统六年(1441年)照原样修复。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三大殿又因雷击起火,三大殿连同东西配殿,文武二楼,均被化为灰烬。
至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月,三大殿仍照原样修复。
改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三大殿第三次失火,齐焚被毁。
三大殿为什么三次火灾都是一殿着火三殿俱亡呢?后人研究后终于得出结论,原来是三大殿面积过大,在有限的空间中彼此之间距离过近,明万历以前的三大殿,据史籍记载,奉天殿广三十丈,深十五丈,四面出廊。
华盖殿,长十五丈,宽十五丈。
谨身殿广三十丈,深十三丈,也是四面出廊。
三大殿的总共建筑面积约为9100平方米。
那时三大殿之间距离是10米左右。
早在三大殿第二次失火齐焚的时候,一些明智的大臣,就看出了三大殿在建筑设计上的弱点,除木质构架防火性能不佳外,三大殿面积过大,三殿之间距离太近也是一大不足之处。
为此,曾有人奏议缩小三大殿的面积,扩大三殿之间的距离。
这原本是大火的经验总结,
实为良策。
但当朝宰相大学士严嵩不允,他说:“作室筑基为难。
其费数倍于木石,若旧基丈尺稍一移动,则一动百动,从新更改,俱用筑打,重费财力,久稽岁月,完愈难矣。
”(《明世宗实录》)因此,嘉靖年间重修三大殿,其尺寸仍照原样未改。
明万历年间,三大殿失火齐毁之后,天启年间重修三大殿。
这时,工部尚书薜凤翔向皇帝提出奏议,他主张,三大殿建筑面积必须缩小;三大殿之间的距离必须加大,以免再发生三大殿齐焚之灾。
他的奏议得到了皇帝的采纳,三大殿缩小尺寸变成了事实。
他在原来巨大的三大殿旧基上,分别另建三座殿基和台阶。
南边的皇极殿向南缩,北边的建极殿向北缩,中间的中极殿四面向里缩。
这么一来,皇极殿缩小为2380平方米,中极殿缩小为580平方米,建极殿缩小为1240平方米。
三大殿总共建筑面积缩小为4200平方米。
比明初三大殿的建筑面积减少一半还要多。
三大殿之立的距离,留出了三十多米,比明初时的三大殿之间的距离加大了三倍。
明末,农民运动领袖李子成攻进京城,放火烧宫,三大殿中的皇极殿、中极殿、皆毁于火,唯建极殿幸存。
专家们认为,这与三大殿面积的缩小以及三殿间距加大是分不开的。
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三大殿,仍依明天启年间缩小了的三大殿的尺寸施工,至三年(1646年)竣工。
更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御善房失火,一阵狂风袭来,火延及配殿,顺着斜廊竟然殃及太和殿。
此时的太和殿斜廊竟
然居了一条导火索。
康熙三十年重修太和殿,工部郎中江藻奉旨把太和殿东西两侧通往配殿的斜廊全部拆除。
筑起了两堵高大的防火墙。
清雍正皇帝对防火格外重视,在他执政时,又命工部把三大殿东西配殿的舌檐,改为封火檐。
其封火檐的长度约有2000米,形成了一个防火保护圈。
使三大殿的防火措施不断加强。
三大殿的缩小与加大防火间距,拆除斜廊与加设防火墙,修筑防火檐,是三大殿防火建设的“三步曲”。
是经历五场大火之后,陆续总结出来的经验。
这对今天我们安全界的朋友来说,是个很有意思的掌故。
但愿人们游览故宫之余,但愿能从中引出值得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