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典雅千古卢浮宫,遥远古希腊诸神近在咫尺;紫禁城,古老东方文明依旧博大神秘,两种文明如何发展成今天这样截然不同的面貌?让我们一同探寻。
这是哪里,蔚蓝的海水向晨曦驶去的船炽烈的阳光下,海边白色的岩石,岩石建成的庙宇,岩石雕塑她的身体。
两千多年以前,她站在萨莫色雷斯岛祭坛剧场的上方,面向大海,她在这里庇护海员免于海难。
她也是一次盛大海战胜利的纪念碑。
第四集:典雅千古而今天这胜利的女神在卢浮宫,1863年从神庙的废墟中被发现后就移到了这里。
她不像别的雕塑那样被放置在展厅,她独自站立在达鲁楼梯的高处。
是的,她必须被独尊在此仿佛神庙之巅大声的宣示:“我永是胜利之象征”她迎着海风让衣裙紧裹着身躯,她站在船头引导着舰队破浪前行,她张开羽翼庇佑脚下的土地和人民。
她很伟大,可这座博物馆里的艺术品何止千件,为什么她能被成为镇馆之宝让卢浮宫甘愿把她放到最高处。
在胜利女神的故乡希腊这样一座神庙以这几根女像柱闻名,她们的姐妹很容易就能在卢浮宫找到。
在这件摆放希腊雕塑的展厅,因为入口的四根廊柱更是被俗称为女像柱厅。
卢浮宫希腊罗马馆馆藏研究主任:“确实西方文化法国文化接近希腊文化,因为她选择希腊文化作为参照。
还因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从窗口看出去,街道上,所使用的建筑语汇,即便是那些法国建筑,也都是科林斯柱式,爱奥尼亚柱式,都与希腊的艺术创造紧密相联。
”05:30自从皇宫变成了博物馆,希腊成了这里最重要的宝藏,凝望着它们,可以追溯远古的历史,凝望着它们,遥远的时间那头就仿佛亮了一盏灯光。
这些浮雕残片,正是来自希腊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如果它们仍在希腊我们会看到一座更完整的建筑。
可随着希腊的衰落,它们被掠夺到各处却让希腊文明随之散播。
征服者征服希腊又被希腊的美所征服,那灿烂辉煌的古希腊文明正是今天西方文明之源。
几乎所有的西方艺术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希腊的影子。
(中国)中央美院这里有一座巨大的雕塑教室,胜利女神从希腊飞过卢浮宫飞过西方,如今停在这里。
学习美术的学生们都要从画石膏开始,这是从头开始感受希腊。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隋建国:“大卢浮宫她是放在一个大阶梯,两个阶梯,对面的阶梯的上面。
很亮光线也很好。
你真看上去她有那个气势。
在这个地方,她就是当作一个观察和描写的对象而已。
为什么希腊女神要弄翅膀,而且这个翅膀是鸟的翅膀,那么她要飞就得弄一个真的鸟翅膀。
包括他们所有的天使,都是带着鸟的翅膀。
他把这个翅膀做得也可以活灵活现,也可以跟人的肉体结合得很好。
飞天就不用翅膀,飘带一飘你就知道她是在空中飞翔。
用不着翅膀,我觉得这就是由于世界观不同导致的艺术内容艺术形式的不同。
由于系统不同然后细节也不同。
”细节,让我们好好看看我们与他们的细节,让我们与他们直面相对。
差异如此明显如果忽略结构、材质、形式甚至主题,那终极的问题将更加清晰。
为什么?为什么会不同,西方与东方同在阳光之下,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艺术我们的世界观如此不同?故宫,东方这座伟大的博物馆蕴藏着无数艺术与历史的宝藏。
它们在时光中沉淀至今等待着人们的朝拜。
如果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根源而雕塑是她的符号那东方文明的符号是什么?他解答的也许不仅是靠什么飞翔的问题,它将指向文明的根源。
这些秘密在这些巨大的城中在那些建筑或文物的身上能找到吗?我们,当我们来到故宫被这里的点点滴滴吸引,我们是否想到冥冥中我们是被一种力量所牵引,一种血液中的直觉带我们来寻我们的根。
他们,当他们来到卢浮宫是否也意识到在这里看到的将不仅是文物,也是祖先,是他们的根,他们来的地方。
他们心中的那个自己一直在召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历史难以说清你会在卢浮宫里看到另一种希腊,他们来自更远的过去。
是不是觉得熟悉?他们古拙、简单似乎与我们文明的早期没什么不同,可为什么后来越走越远。
希腊走向了写实的形体,而我们走向了抽象的线条。
卢浮宫的三件镇馆珍宝之中有两件都来自希腊一件是胜利女神另一件便是她维纳斯,掌管生育、航海、爱与美之神。
其实叫她维纳斯并不准确,因为那是罗马神话里的名字,也许她的希腊名字更美阿佛洛狄忒。
“这件作品1821年到来之时,是法国收藏的唯一一尊大型希腊雕塑。
因为我们主要是通过罗马复制品来了解希腊雕塑的。
关于她的美感,雕塑表现的是阿佛洛狄忒一尊半裸的阿佛洛狄忒,最为出色的当然是衣袍的雕刻,我们从这个角度可以看清楚,雕塑家雕刻得非常充分,可以看到这样得皱褶。
这是一尊非常杰出的雕像,因为它的尺寸,因为它保存的完好程度,这些让他一直以来就享有了极大的声誉。
”在希腊神话中她诞生于海水洁白的泡沫,白瓷般的肌肤完美的身躯,她是天界中最美的神却嫁给了最丑的锻造之神。
于是她成了残暴的战神的情人,可不久又爱上了一个人类的少年。
愤怒的战神化身毒草毒死了少年,当她匆忙赶到一切都已经太迟。
难怪她如此哀伤,难怪她将自己凝固让人世间的爱情从此总与哀伤相连。
今天这样一个作品试图完成某种穿越,穿越神话穿越西方与东方穿越历史与现在,她将是一个特别的维纳斯。
它的灵感有一半来自这里今天江苏,古老的吴地南朝旧都。
江苏南部有座古城名曰丹阳这里是南朝齐高帝、梁武帝的故乡。
在丹阳的市郊曾经的皇陵掩于荒草之中,但这里隐藏着一些不易察觉的细节却正是作品构思的关键。
“中国古代的一个概念,就是你如果在今天这个社会,你今天活着在咱们今天这个生活空间里面,你看事儿就是左是左,右是右。
那如果你不在这个世界,它是反的。
”这片荒凉的古皇陵如今只剩下神道上的两个石兽和两个石碑,它们工整的左右对称着,但最有趣的是其中一个石碑上的字也与另一个严格的对称,他们是左右反着刻下的。
为什么会这样,要这样刻下这样的文字?“你死了,你在过去的世界,或者你还没有出生你在未来的世界。
如果那时候你在你能存在的那个地方,你来看咱们今天这个世界。
跟我现在看的不一样。
就正好相反的,正好左是右,右是左。
前是后,后是前,它的意思是反着写,那个阴间的人才正着读,才正着读。
对他来说才是正的,因为他在另外一个空间里面。
这个跟中国古代对世界的认识是有关系的。
中国古代对世界的人认知是怎样的?什么是天地?什么是人?什么是左右?为什么如此规定?什么是时间?它如何构成宇宙的生命?从那两个石碑上我们到底能获得多少解答?冬天乘船离开雅典去往爱琴海上一个叫米诺斯的小岛,沿途一个个小岛如同爱琴海中的明珠。
阳光下的海水泛着金属的光泽很美,船拉出一道长长的白色泡沫,不知道里面又有多少个维纳斯诞生。
冬天去岛上的旅客很少,于是到处都难见人烟,呜呜的海风不知还有多久就要把远处岛屿上的一大片雨云吹过来。
野草和小灌木都摇头晃脑的等着呢,那些点缀着蓝色的白房子安静的在阳光下睡着了。
总觉得是神迹让我们来到这里,因为这里有那个作品的另一半灵感。
“你看西方这种文化,希腊的东西放在中国大概有七八十年了吧。
看着你好象已经很熟悉了,其实它的根源,它的来源其实往往是你很不清楚。
而你真要临的时候,并不像你顺着临的时候那么容易也许你这么反着临,你才知道她到底有多难。
那我就想把这个作品这样做过来,相当于你从另一个空间来看这个雕塑,我觉得这种相反其实是代表了咱们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它的巨大的差距。
这种不同,其实中国这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已经形成了一个特别完整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就是建立在这个人对土地的依赖,对自然条件的依赖。
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你的粮食才能生产出来。
所以人就必须是跟自然协调的。
这就变成了一个由于你生存的必须性,然后你所有的世界观都根据这个建立了起来。
“她的躯壳上满是这里的泥土,或者说用这里的泥土雕塑了一个那里的女神。
这个西方的形象按照东方的逻辑被反转过来,她因此来到我们中间来看看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文明。
作为交换,她正指引着我们去她的家乡去寻她的身世,1820年她被一个农夫挖出来,法国与土耳其几乎为她开战,海上风暴大作,抢夺的过程中她丢失了手臂。
软硬兼施最终去了巴黎。
这些遥远的故事夹杂着传说就是她要告诉我们的。
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以这个小岛命名的,可是当地人似乎并不太在意。
没有路标我们只能猜测着前行,直到走到路的尽头仍是一间紧锁的没有任何标识的门。
这就是发现她的地方吗?或者、也许她并不需要我们找到什么只是来看一看诞生她的这片土地。
而土地又在告诉我们什么?午后的阳光强烈,卢浮宫的这件展厅把卷帘全部垂下,它要保护的不仅是文物更是历史。
“这件陶器大约制作于公元前510年左右是古希腊发明红纹画法的时期。
这是已经彻底消失的一种艺术,不像雕塑一直为我们所知。
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希腊陶瓶全部被掩埋在墓穴中。
柏拉图说:模仿是艺术的本质,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而艺术是现实的模仿,是模仿的模仿。
在这些希腊的陶罐上描绘着希腊人的生活。
当然,也有神的生活,但到底是人在模仿神还是神在模仿人,或者他们已经混淆了。
他是最英俊健美的战神但嗜血成性,她爱好和平充满智慧,却无法容忍别人超过自己,她经常对人一见倾心但却忍不住偷情因为她掌管的正是爱情。
还有她、他、他们这些腊人的神,都有着人的弱点。
人的残缺,完美原来不存在,神且如此何次于人。
奥林匹克这是神的宫殿,也是人的竞技场。
什么是竞技,希腊人看来如果你在某方面接近完美那就是神。
于是在希腊的奥运会开幕式上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个放大的人。
这是另一个开幕式,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为宏大的一次让我们倍感骄傲。
它诉说着我们的文明诉说着我们的价值观,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个个缩小的人,但是他们组成了集体一个整体震撼了世界。
站在紫禁城的刹那那巨大的城让人唯有叹服和谦恭。
我们感到的是它的宏伟和自己的渺小。
这不仅是建筑问题更是人在价值观的尺度问题。
一如我们广袤的国家,这个千年来绝大部分由农民组成的国家,丰饶的土地让我们能年复一年的播种然后收获的喜悦。
所以我们重农,重农则敬天。
因为天时地利决定收成决定土地上人的生存,于是艺术便指向天意,越模糊甚至抽象的难以名状可能才更接近天意。
希腊,欧洲大陆南部那一小块略显贫瘠的土地有的是海水和岛屿海峰和岩石。
它们物产稀少最适合种植的也就是橄榄,收获了橄榄再拿去做贸易换来别的生计,所以他们重商重契约。
他们的土地,神并没有眷顾。
他们是依靠人自己的力量,于是他们相信人相信自己。
他们建造神庙供奉那些和人差不多的神。
这里的感觉与供奉着人的紫禁城不同,走进希腊的神庙置身于诸神之中看到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影子自己的气息自己就是这神庙的一部分。
你会感到神庙的伟大但站在这里你也会感受到自己的伟大,因为与神同行自尊,因为与神同高而自信,人因此与神一样可以成为万物的尺度。
如何生存、如何看待自己还有思想、艺术、心灵。
遥远的过去我们与他们曾如此不同,但都产生了灿烂的文明传扬到今天。
希腊雅典的宪法广场这样的卫兵交接仪式仍然保持着。
他们的动作看上去很特别甚至有些可笑但他们严肃的表情中总觉得有种力量。
也许那就是与文明的自信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