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目的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但由于受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形而上学思维的禁锢,把物质同物质的结构混为一谈,也经不住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和唯心主义的进攻。
其缺陷有:第一,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把物质的某种特殊的层次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
第二,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
第三,不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
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
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要注意四点:一是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
哲学范畴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二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
具体的物质形态有多方面的特性,而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只有一个特性——客观实在性。
三是物质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
四是物质可以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正确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重大意义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首先,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的最高程度的哲学概括,它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唯一的共同的属性,这就既把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其次。
体现了本体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列宁的物质定义认为,物质是可以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上只存在着尚未认识的东西,根本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从而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最后,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列宁的物质定义把作为客观实在的人类实践包括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这就把客观性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确立了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一)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1、运动的定义运动观念如果从日常生活,经验的意义上来看是非常好理解的现象问题。
我们在写字、走路、水在流、鸟在飞、汽车在跑、树在长、花在开,如此等等都是经验中,现象中所能看到的运动。
这样的运动是人从感觉上所了解的运动。
哲学对运动的了解主要不是从感觉来进行的。
哲学上说的运动主要不是指个别的、感性的运动形态,而是指一般的、共性的东西。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恩格斯说:“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
”2、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对此可以从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都不可能离开运动而存在。
恩格斯说:“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这表明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哲学史上,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即使有运动和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同时,形而上学还认为,运动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一切运动变化都是由于外力推动的结果。
如影响并支配了近代前期科学发展的牛顿就认为:“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外力,只有外力才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唯一原因。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
自然科学证明了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必然有它的物质主体。
马克思明确地说:“ 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
”运动有五种基本形式,其中每一种物质运动形式都有其相应的物质载体、主体或物质承担者。
如机械运动的物质载体是宏观物体,物理运动的主体是宇宙天体以及分子、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和场,化学运动的主体是原子、离子、原子团等,生命运动的主体是各种生物体以及蛋白质、核酸等,社会运动的主体是人,思维运动的主体是人脑。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哲学史上,唯心主义总是想方设法抽掉运动的物质主体,把运动归结为精神的运动。
主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看作是自己的思想、表象和感觉等主观意识的运动,认为只有我的感觉在交替变化,只有我的表象在消失和出现,在我之外什么也没有,仅此而已。
客观唯心主义者把运动看作是“绝对精神”、“天命”、“理”、“道”之类的所谓客观精神的运动。
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运动可以离开物质,运动是纯粹精神的活动。
(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物质运动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也具有某种静止的状态和稳定的形式。
1、静止的含义和表现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其一是指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事物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其二是指事物没有发生质变。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2)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不舍静,静中含动。
不承认运动中有静止,会滑向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相反,不承认静止中有运动会走向形而上学。
我们既要反对相对主义、诡辩论,又要反对形而上学,坚持动静统一的辩证法。
3、承认静止的意义(1)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是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基础。
统一的物质,必须表现、显现为多样的,不同的具体形态,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之所以会显现出来是因为各种事物都有其稳定性的质,就是说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2)相对静止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发展、质变是建立在量变基础上的,而事物的量变状态就是一种静止状态。
(3)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
(三)运动形式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还认为,同物质的多样性相联系,运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根据当时科学达到的水平,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和复杂程度,把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划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等五种基本运动形式。
在每一种基本运动形式中,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运动形式。
各种运动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方面,各种运动形式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定的运动规律,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把它们混淆起来。
另一方面,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
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在低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扬弃的方式保留着低级运动形式。
各种运动形式不仅相互联系,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一)时间和空间的含义1、时间的涵义及特性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即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时间的流逝总是沿着“过去→现在→未来”这一直线前进,并且是一去不复返的。
古人常以“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样的至理名言,来说明时间的不可逆性,要人们十分珍惜时间。
2、空间的涵义及特性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且它同周围物体也总是存在着前后、左右和上下的关系。
因此,要说明某一物体的空间位置,需要用三个量来表示。
(二)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总之,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和物质运动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