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力量运动处方

第四章 力量运动处方


1RM强度运动

3)老年人以40%~50%
1RM起始强度运动

4)久坐人群以40%~50%
1RM起始强度运动

5)老年人提高爆发力以20%~50% 1RM运动
单个动作速度
1)提高肌肉适能:
动作速度中等(向心0.5S+停留0.5S+离心1S)
2)锻炼爆发力或速度力量 减小强度、加快动作频率
3)增肌或提高最大力量 加大负荷、减慢动作速率(向心1~2S、离心2~4S)


优点:可以在全关节运动幅度内都得到较好的锻炼。
缺点:必须有专门的仪器。
(三)肌肉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
1、向心收缩(也称克制性工作) 2、离心收缩(退让工作)
第一节 肌肉力量运动处方概述

离心收缩的特点 :产生的力量最大;能引起延迟性肌肉酸痛。


离心收缩力量大的机制:
Maximum)
1RM与xRM的关系
相当于1RM的
1RM:重复一次的最大重量。
87
6 85 7 83
不同抗阻练习目的对应的运动处方要素
主要练习目的 强度 (1RM%) 重复次数 组数 组间休息 动作速度
耐力
30~40
﹥30
1~2
30s
根据目的调 整
中等
力量耐力
40~50
15~25
1~2
约1min
肌肉适能
第三节 肌肉力量锻炼的手段方法

三 力量练习的器械选择


1、大型健身器械
2、自由重物 二、常用大型健身器械的力量练习 略 三、常用自由重物和徒手力量练习 略 四、户外健身器材力量练习

第四节 力量运动处方的制订
一、力量运动处方制订的依据 个性化,依据对象的年龄、性别、力量素质水平,身体状况、生活水平、 居住条件等情况来制订。
如立定跳远、纵跳、仰卧起坐、俯卧撑等,测定可重复的次数(动力 性力量)或可持续的最长时间(静力性力量)
第二节 肌肉力量的测定

(三)肢体围度


肢体围度可间接反映肌肉生理横断面
(四)肌肉硬度 (五)手法肌力试验(MMT) 1、MMT评定标准 0级:肌肉完全瘫痪 1级:肌肉稍有收缩(抖动),无关节运动。 2级:肌力差,肌力可收缩,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 3级:肌力尚可,可对抗地心引力,但不能对抗阻力。 可以反映肌肉张力大小
动力性练习 2~4~6 s 同RM数量 40~60 s
静力性 10 s 3~5 20 s左右 3~5 3~4



第四节 力量运动处方的制订


五、注意事项
1.当训练轻松突破RM上限时,可以增加负荷;一般先增加重复次数和组数,后 再加负荷重量;或改变动作难度。

2.每周一天的训练可以保持已有的肌肉适能。



2、等张收缩
可表现为向心收缩、离心收缩。 优点:容易客观评价所完成的负荷,有较好的心理效果;不易引起血 压增高;可以在FROM内进行,任何角度都有锻炼效果。
第一节 肌肉力量运动处方概述

缺点:对弱角肌力锻炼效果好,强角的肌力效果则差。 3、等速收缩 需要在专门的等速训练仪器上练习。

6.增加练习时间:
延长持续时间、增加每组重复次数、增加组数。
第四节 力量运动处方的制订


七、运动处方不当的标志
1.肌肉力量没有提高

2.锻炼后疼痛加重、皮肤温度升高等。

4.出现肌肉拉伤


(一)肌肉力量大小的决定因素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2、肌纤维的类型 3、肌肉收缩的神经形式 A 神经冲动的强度 B 运动单位的募集数量 C 协同肌、对抗肌的协调性 4、肌肉的粘滞性
5、肌肉收缩的类型(向心、离心、静力性收缩)
6、肌肉收缩的速度
第一节 肌肉力量运动处方概述
第一节 肌肉力量运动处方概述

(二)提高肌肉力量的生理机制

1、提高肌肉生理横断面

2、改善神经系统对肌肉收缩的支配功能

3、提高肌肉内代谢物质储备量及对氧的利用率
第二节 肌肉力量的测定

一、测定肌肉力量的意义


(一)确定肌肉力量素质锻炼目标
(二)制订运动处方 (三)评定锻炼效果 (四)建立健康档案做追踪观察 二、肌肉力量的测定方法 (一)传统测力计 握力计、背力计。 (二)简易测定方法
第一节 肌肉力量运动处方概述



(二)肌肉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和等速收缩
1、等长收缩
优点:动作简单,容易掌握,无需设备,花费时间少;可以锻炼某些 等张练习不易练到的肌群;可用于关节功能障碍时锻炼肌肉力量;不 易引起肌肉肥大,受到女子欢迎。 缺点:只能增强所练角度+150C内的肌肉;易引起血压增高,老年人及 高血压患者慎用。


(四)开放链运动和闭合链运动
开放链运动:运动时远端环节在空间是游离的,一个环节运动,可以
不引起其他环节运动,肌肉收缩发生于一块肌肉或一组功能相同肌群。

闭合链运动:运动时远端环节是固定的,其中一个环节运动,会造成
其他环节的同时运动,为数块或数组肌群的同时运动。
第一节 肌肉力量运动处方概述

四、肌肉力量大小的决定因素及对肌肉力量测定结构的影响因素
4级:肌力良好,能抗一定的阻力。
5级:肌力正常,有抗强阻力的运动能力。
第二节 肌肉力量的测定

2、MMT检查方法

可用于瘫痪患者,骨科患者、、残疾运动员的医学分级和一般人的肌
力测试。

(六)传感器测力装置 (七)等速测力系统 (八)肌力测定的注意事项


1、肌肉收缩的方式必须相同
2、动力性收缩是运动速度必须相同 3、测定是关节角度必须相同 4、为老年人测定肌肉力量时,以次大负荷的测试为宜
50~80
8~15
2~4
2~3min
中等
增加肌肉体积
65~85
6~12
4~8
45~95s

速度力量/爆发 65~80 力 最大力量 85~100
3~6
3~6
3~6min
快 根据目的调 整
1~5
3~5
3~5min
不同人群常用抗阻运动强度

1)初学者以60%~70%
1RM强度运动

2)有力量练习习惯者以80%
第三节 肌肉力量锻炼的手段方法

一、力量练习概述


(一)力量练习的分类
1、按肌肉收缩类型分类 常用的肌肉力量练习可分为:静力性等长练习、动力性等张练习、等 速练习。

2、按照肌肉用力程度分类


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阻力运动
3、按照是否使用器械分类 器械练习、徒手练习。 (二)需要进行力量; 练习的主要肌群
第四节 力量运动处方的制订

四、运动量


(一)决定力量训练运动量大小的因素
1、负荷强度


2、持续时间
3、重复次数 4、完成组数 5、次或组间隔 6、运动频度
第四节 力量运动处方的制订

1.负荷强度(RM:
Repetition
RM数值 百分比% 1 100 2 95 3 93 4 90 5
A:肌肉收缩蛋白的特征 B:牵张反射的贡献 C:运动单位的最大募集 D:肌肉中弹性成分的参与 向心收缩:肌肉张力=横桥张力-弹性成分张力 离心收缩:肌肉张力=横桥张力+弹性成分张力 所以肌肉离心收缩力量大于向心收缩力量。
离心收缩练习,需要有外力帮助将重物抬起,再靠自身力量将重物放 下。
第一节 肌肉力量运动处方概述

一、肌肉力量对为出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性 二、肌肉力量的分类 包括:最大力量 /绝对力量、爆发力/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反应力量。


三、肌肉收缩形式的分类及其锻炼价值
(一)肌肉静力性收缩和动力性收缩
静力性收缩特点:肌肉张力增加,但肌肉长度无明显变化。
动力性收缩的特点:肌肉收缩时肌肉张力增加,肌肉长度也随之变化, 产生肢体运动。

3.控制动作速度在规定范围。

4. 采用适当的呼吸方法:向心阶段呼气,离心阶段吸气,避免 Valsalva 动作 (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气动作)

5.不建议做单纯大强度离心收缩,可能增加肌肉损伤发生率。
第四节 力量运动处方的制订

六、加大练习难度的方法


1.改变开始姿势
2.改变支撑点 3.加大负荷重量 4.加长负荷力臂 5.提高练习密度: 缩短组间练习时间
第四章 力量运动处方

本章提示: 介绍正确选择力量练习有关的概念和内容。 介绍评定肌肉力量大小的各种方法,肌肉、力评定的结果。 各个肌群器械、徒手力量联系的方法。




制订增强肌肉力量练习的运动处方,动力性练习、静力性练习的方法。
一、提高肌肉适能的作用
一、肌肉力量对为出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性
第一节 肌肉力量运动处方概述
即“快举慢放”
第四节 力量运动处方的制订

2.静力性力量负荷
5~10S偏重绝对力量,10~30S偏重发展力量耐力
1)强度
2)持续时间
每次一般10S左右
3)重复次数 一般3~5次
4)完成组数
一般1组 5)间隔 为锻炼时间的2倍,即20S
第四节 力量运动处方的制订

运动强度的确定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