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总论 (2)1.1、项目背景 (2)1.1.1.项目名称 (2)1.1.2.承办单位概况 (2)1.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2)1.1.4.项目提出的过程、理由与意义(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2)1.2、项目概况 (7)1.2.1.线路起点、经由和站点设置 (7)1.2.2.线路等级、长度、运输能力 (7)1.2.3.主要建设条件 (8)1.2.4. 项目投入总资金及效益情况 (17)1.2.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8)1.3、问题与建议 (19)第2章客流量预测 (20)2.1、预测范围和依据 (20)2.1.1.项目服务范围确定 (20)2.1.2.城市交通现状及主要问题 (20)2.1.3.城市交通规划内容 (20)2.1.4.轨道网规划 (20)2.2、预测方法 (20)2.3、客流量预测结果 (20)2.3.1.正常客运量 (20)2.3.2. 移客运量 (20)2.3.3. 发客运量 (20)2.3.4. 各区段客流密度 (20)第3章线路方案 (21)3.1、线路走向起讫点、经由 (21)3.2、线路平面、纵面设计 (21)3.3、车站(场)分布设置 (22)3.4、辅助线及其他线路设计 (23)3.5、线路工程条件 (23)3.6、线路方案论证比选 (29)第4章建设规模与标准 (29)4.1、轨道交通类型选择(地下铁道、地面轨道、高架轻轨) (29)4.2线路长度及运输能力 (30)4.3、建设标准 (31)4.4、主要技术指标 (33)第5章建筑工程方案 (35)5.1、结构工程 (35)5.2、车站建筑 (48)5.3、轨道工程 (61)5.4、车辆段及综合基地 (67)第6章机电设备工程方案 (68)6.1、机电设备 (68)6.2、自动扶梯设置方案 (68)6.3、自动售检票方案 (69)6.4、控制中心 (69)6.5、供电工程 (69)6.6、通信工程 (71)6.7、信号工程 (72)6.8、风与空调工程 (72)6.9、给、排水工程及消防系统 (72)6.10、防灾报警系统、环境监控系统 (73)6.11、其他机电系统 (73)第7章运营方案 (74)7.1、行车计划与组织 (74)7.2、运营计划与管理 (74)7.3、票务管理 (75)7.4、运营机构 (76)7.5、运营要求评价 (76)第8章节能措施 (77)8.1、能耗指标分析 (77)8.2、节能措施 (77)第9章环境影响评价 (80)9.1、环境现状 (80)9.2、环境影响分析 (82)9.3、环境影响评价 (92)第1章总论1.1、项目背景1.1.1.项目名称威海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1.2.承办单位概况威海市地下铁道公司1.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81 号)(2)《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建城〔2004〕38 号)(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46 号)(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5)《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6)《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7)《威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6~2020)》(8)《威海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纲要》(9)《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0)《2011年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1)威海市地下铁道公司下达的可研报告编制委托(12)《2011年威海统计年鉴》1.1.4.项目提出的过程、理由与意义(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1)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大中等城市均存在城区范围逐渐扩大,车辆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日益突出的问题几乎成了所有高速发展的大中城市的共性问题。
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发展经验证明: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下,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我国各大城市应适时发展轨道交通,在小汽车增长高潮到来之前初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系统,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和大城市交通需求的现代化交通结构体系,于是在中国的大城市中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轨道交通建设高潮。
由于威海市现在飞速发展,现有的交通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的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最终提出了该项目。
下面将《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第八章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内容简单摘录如下,以供参考:第五十五条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策略:明确道路职能,加强快速路网建设,完善城市路网;限制摩托车发展,实行公交优先原则;加强市内停车设施建设;加强各类道路交通设施衔接,形成快速便捷的一体化交通网络。
第五十六条规划城市道路分为4级: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
规划城市快速路、主、次干道总长为709.6公里,密度为4.83公里/平方公里。
远期城市组团间通过快速路、主干路两大体系衔接,远景增加轨道交通联系。
第五十七条快速路规划城市快速路红线控制宽度为35-60米。
1.环山快速路共设13处立交与城市主要干路连接。
2.南北向快速路共4条,依次为3号快速路、青岛路-青威高速路、疏港路、机场快速路(威石路)。
3.东西向快速路共4条,依次为烟威高速-环山快速路、齐鲁大道-S302、S201、S303。
第五十八条主干路规划城市主干道红线控制宽度为35-60米,总长约80.2公里,道路密度为2.17公里/平方公里。
第五十九条次干路规划城市主干道红线控制宽度为25-30米,总长约310.4公里,道路密度为2.11公里/平方公里。
第六十条城市主要交叉口1.平面交叉口主次干道交叉口尽量渠化设计,增加进出车道。
2.立体交叉口规划立体交叉口33处,每处占地约4-6公顷;规划跨线交叉口17处。
第六十一条客运枢纽站规划安排4个客运枢纽站,分别为:扩建南部城区威海汽车客运新站,占地4.3公顷;规划西部城区客运站布置于火炬路南侧,占地1.5公顷;在张村镇环翠路与黄河路结合处布置张村汽车客运站,占地1.6公顷;规划布置羊亭客运站,占地1.4公顷。
第六十二条城市停车泊位威海城区大型公共设施停车按照1平方米建筑面积/人的标准配置。
规划布置主要社会公共停车场14处(分别位于大操场、小轮码头、海滨公园、政府东侧、体育中心、火炬广场、国际浴场、侨乡广场、空中客车、威海公园、会展中心、火车站、新世纪广场、草庙子客货站)。
鼓励在公共中心和居住区建设多层停车库(楼)。
居住区达到户均0.5-1.2个停车位,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可适当提高停车实施标准。
第六十三条公共交通1.发展目标规划公交线路覆盖全部城市主干道。
长途客运站、火车站、客运码头等主要出入口50米范围内应设置公交车站。
2.公交专用道规划设置青岛路、海滨路、世昌大道、文化路、沈阳路、蓬莱路、科技路等多条城市主干路公交专用车道。
3.公共汽车车辆预测至2020年城市总人口发展到130万人,公交车总量将达到2300辆左右。
4.公交保养场采取高级保养集中、低级保养分散的模式布置车辆保养场。
按高级保养600-900辆考虑,并与公共交通停车场相结合。
完善经区、西门、高区、荷花湾、火车站等保养场设施,并在羊亭、草庙子、初村等城市外围发展片区布置新公交保养场。
5.枢纽站规划在老汽车站、火炬大厦、环球广场-大世界、西门农贸市场等地区新规划布置四处公共交通枢纽站,同时布置附属调度、保洁、休息等配套设施。
6.停车场每个保养场对应3-5个停车场,停车场对应承担车辆的运营、停车和低级保养工作。
停车与保养相结合站场规模按100-250辆考虑。
7.首末站规划在各组团新设置若干首未站,每个站的用地面积宜在1200-1500平方米左右,在用地紧张的条件下,考虑回车的要求,用地面积最小不应低于1000平方米。
第六十四条岸线码头威海市区港口码头分为旅游码头和客货运码头两类。
规划海滨旅游码头共11处,沿海岸线由西至东分别为:双岛湖码头(渔港改造)、小石岛码头(渔港改造)、远遥嘴码头(新建)、猫头山码头(新建)、半月湾码头(渔港改造)、市中心码头(滚装船码头改造)、刘公岛码头(保留现状)、金线顶码头(船厂码头改造)、威海公园码头(新建)、杨家湾码头(新建)、泊于码头(新建)。
客货运港口、码头沿海岸线由西至东分别为:远遥渔港码头、威海港客运码头、威海新港码头、华能电厂码头、威海厂码头、皂北咀深水码头、大宇船厂码头。
下面再将《威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6-2020)》中第六章客运系统规划中的相关内容摘录如下,以供参考:第三十五条规划目标1、建立快速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形成以快速线、骨干线、集散线等不同层次的等级功能合理的地面公交线网结构,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公共交通“客流”分担率,达到合理的出行方式结构;2、培育客运走廊,规划和预留轨道交通用地,搭建轨道交通发展平台;3、优化公交枢纽规划布局,结合公交枢纽的建设形成规模化、高覆盖客运系统,同时推进新城、新区建设。
4、根据战略规划的研究,至2020年公共交通承担约84万人次的出行需求,占居民出行比例的25%。
第一节轨道交通概念规划第三十六条轨道交通建设必要性1、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是威海实现“轴向+组团”城市布局的基础条件;2、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是生态化宜居城市目标实现的基础条件;3、超前规划与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有效控制轨道交通设施用地,引导城市合理发展。
第三十七条线网规模结合类比分析和客流需求两种方法预测,威海市区远景轨道网规模宜按照50~70公里左右的规模来进行规划用地控制。
第三十八条线网布局从支持城市发展走廊和适应交通需求的角度出发,威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形态将形成以“X”放射状线网布局。
放射线均位于城市的主要客流走廊并与城市发展轴一致,以引导城市新区的开发。
1、一号线为高区-环翠中心区-经区-草庙子,沿途联系了高区、经区、中心区和草庙子的分区中心以及火车站、展览中心等主要客流集散点,覆盖了城市的南向发展轴和青岛路的南北向、文化路的东西向市区客流走廊。
2、二号线为孙家疃-环翠中心区-高区-张村,沿途联系了高区、中心区和张村的分区中心以及城际铁路站等主要客流集散点,覆盖了城市的东向发展轴和世昌大道的东西向市区客流走廊。
3、三号线为火车站-经区-崮山-泊于,沿途联系了经区、崮山-泊于的分区中心和火车站、城际铁路站等主要客流集散点,对于崮山-泊于新区开发起到了交通引导的作用。
2)理由21世纪的中国需要环渤海地区的崛起。
如果说我国改革开放的头两个十年成就了珠三角和长三角,那么随着环渤海地区的加快发展,以青岛为核心,包括烟台、威海、日照等城市的山东半岛东部可能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