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工程导论复习

环境工程导论复习

环境工程导论复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1、环境容量指地球生物圈或某一区域环境对人口增长与环境发展得承载能力。

●可供人类开发利用得自然资源得数量、●环境消解废物得最大负荷量、2、环境自净指受污染得环境,在物理、化学与生物等自然作用下,污染物浓度或总量得降低过程。

●环境得物理净化●环境得化学净化●环境得生物净化第二节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定义:就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要素引起环境质量变化,这种变化对人类得生产、生活与健康带来不利得影响。

2.世界八大公害事件(Public Nuisance Events)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第三节、当代世界面临得环境问题1、人口增长2、气候变暖3、酸雨4、臭氧层破坏5、大气污染6、海洋生态危机6、水体污染7、固体废物8、森林与草原植被减少9、生物多样性减少中国得环保方针⑴早期“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⑵三建设、三同步、三统一”方针⏹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得统一国家重点控制项目3河:辽河, 淮河,海河3湖:太湖,巢湖,滇池2控制:二氧化硫控制,酸雨控制1海:渤海第四章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学得演化1、种群:在一定地段上群落中得一个种得所有个体就就是一个种群。

2、群落:在一定自然区域得环境条件下,许多不同得生物相互依存,构成了有着密切关系得群体。

3、生态学得演化第一阶段(个体生态学):研究生物个体与环境得相互关系,比如植物个体发芽-开花-结果-落叶-休眠、第二阶段(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得个体空间分布与数量变动规律第三阶段(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群落与环境得关系第二节、生态系统(ecosystem)1、定义:生态系统就是指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得环境所形成得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达到动态平衡,相对稳定得统一整体,就是生态学得基本功能单位、生产者绿色植物生物群落消费者各种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无生命物质与能量2、、生态系统得结构生物结构: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形态结构:生物成分在空间、时间上得配置变化、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相互影响得途径,最重要得就是通过营养实现得3、生态系统得功能(1)、生物生产(2)、能量流动(3)、物质循环(4)、信息传递第三节、生态平衡1、生态平衡: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其环境总就是在不断进行着能量、物质与信息得交流,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得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平衡还表现为生物种类与数量得相对稳定。

第四节、生态破坏——生态平衡失调1.生态平衡失调(ecological disturbance):当外界施加得压力(自然或人为)超过了生态系统得调节能力或补偿功能后,都会导致其结构破坏、功能受阻,正常得生态关系被打乱、反馈自控能力下降,甚至不能自我修复,使整个生态系统衰退或崩溃,这就就是生态平衡得失调2、生态平衡失调得标志(1)生态平衡失调得结构标志:生态系统出现了缺损或变异、(2)生态平衡失调得功能标志:能量流动在系统内得某一个营养层次上受阻或物质循环正常途径中断、第五章大气污染及防治技术要掌握得内容:污染得种类、来源及其危害大气污染物扩散原理及其模式大气污染控制(排放标准、综合控制措施)第一节、 大气污染得分类、第二节、主要大气污染物、 1、 依照与污染物得关系分类2、 按其物理状态与化学组成分类:颗粒污染物(气溶胶),气态污染物第三节、大气污染源、定义:造成大气污染得污染物发生源。

⏹按排放方式:点源、线源、面源;⏹按排放形式:固定源、流动源;⏹按排放时间:连续源、间断源、瞬时源;⏹按排放位置:地面源、高架源。

第四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1、大气综合防治措施(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2)严格环境管理(3)控制大气污染得技术措施(4)控制污染得经济措施(5)绿化造林(6)安装废气净化装置2 、控制大气污染得技术措施(1)清洁生产:清洁得原料、生产过程与产品(2)可持续发展得能源战略➢改善能源供应结构与布局,提高清洁能源与优质能源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节约能源➢推广少污染得煤炭开采技术与清洁煤技术➢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3)建立综合性工业基地:各企业间相互利用原材料与废弃物,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4)控制排放与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3、控制污染得经济政策(1)必要得环境保护投资➢环保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GNP)得比例,发展中国家为0、5-1%,发达国家为1-2%➢我国目前比例为0、7-0、8%,希望能达到1、5%(2)实行“污染者与使用者支付原则”,可采用得经济手段:A.建立市场(排污许可证制度等)B.税收手段(污染税、资源税等)C.收费制度(排污费等)D.财政手段(生态环境基金等)E.责任制度(赔偿损失与罚款等)第五节、主要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一)主要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气体吸收技术:利用废气中污染物组分在吸收剂中得溶解度不同或与吸收剂组分发生选择性化学反应来净化废气。

气体吸附技术:用多孔固体吸附剂将气体混合物中组分浓集于固体表面。

气体催化技术:含尘气体经过催化床层发生催化反应,使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易于处理得物质。

(二)主要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二氧化硫净化技术:抛弃法与回收法。

氮氧化物治理技术:吸收法、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与选择性催化还原法等。

氟化物得治理技术:湿法与干法车辆尾气治理技术:技术控制与行政管理(三)颗粒污染物得治理技术机械除尘器:利用质量力(重力、惯性力与离心力)得作用使颗粒无与气体分离得装置。

电除尘器:含尘气体通过高压电场过程中,使尘粒电荷移动,在电场力得作用下沉积在集尘板上,达到分离目得。

湿式除尘器:含尘气体与液体密切接触,利用液体与尘粒得惯性碰撞及其她作用捕集尘粒或者使粒径增大得装置。

过滤式除尘器:使含尘气流通过过滤材料将粉尘分离捕集。

第六章水污染及防治技术*6、1 水资源及水质指标与标准*6、2 水体污染及其危害*6、3 水体自净*6、4 水污染控制技术*6、5 城市水污染控制第一节、水资源及水质指标与标准(一)水质指标(二)水体污染得概念水体污染就是指排入水体得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得本底含量与水体得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得物理特征、化学特征与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得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得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中得作用。

(三)污染得分类第二节、水环境污染源(一)污染源:向水体排放污染物得场所、设备与装置。

(二)(1)按照水体类型:大气水污染源地表水污染源地下水污染源(2)按照水体动力学特征:人为污染源自然污染源(3)按照污染源得形态:点污染源线污染源面污染源(三)、水体污染物:(1)物理性污染(2)无机物污染(3)有机物污染(4)营养盐类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5)生物污染(6)放射性污染第三节、水体富营养化过程*水体富营养化就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得水质污染现象。

本质:由于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得富集,引起藻类及其她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使鱼类或其她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得现象。

湖泊富营养化::水华海洋富营养化:赤潮第四节水体自净(一)水体自净作用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与生物因素得共同作用,使排入得污染物质得浓度与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得自净。

(二)水体自净作用得发生(三)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得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得某种污染物得最大允许负荷量。

第五节、水污染综合防治(一)水污染防治得原则:*“防”就是指对污染源得控制。

*“治”就是水污染防治中不可缺少得一环。

*“管”就是指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得管理。

(二)污水处理技术概述›7、2 土壤环境污染›7、3 土壤污染防治›7、4 土壤得退化›7、5 土壤得生态保护与土壤修复第一节土壤得特性(一)酸碱性:我国土壤得pH大多在4、5-8、5范围内,并有由南向北pH值递增得规律性。

(二)吸附性:土壤胶体得性质:(1)具有巨大得比表面与表面能;(2)电性;(3)凝聚性与分散性;土壤胶体得离子交换吸附:(1)阳离子交换吸附(2)阴离子交换吸附(三)氧化还原性氧化还原体系体系氧化态还原态铁体系Fe(III) Fe(II)锰体系Mn(IV)Mn(II)硫体系SO42- H2S氮体系NO3- NO2- NO3- N2 NO3- NH4+有机碳体系CO2 CH4土壤氧化还原能力得大小可以用土壤得氧化还原电位(Eh)来衡量第二节.土壤污染(一)土壤污染:就是指人类活动产生得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影响到植物得生长发育以及产量与质量得下降,这种现象叫土壤污染。

(二)土壤环境污染物⏹土壤环境污染物:把输入到土壤环境中得足以影响土壤环境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与生物学质量,有害于人体健康得物质,统称为土壤环境污染物质。

⏹根据污染物得性质,把土壤环境污染物质大致分为无机污染物与有机污染物两大类。

(三)土壤环境污染类型(1)水质污染型(2)大气污染型(3)固体废物污染型(4)农业污染型(5)综合污染型(四)土壤污染得特点⏹1、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潜伏性)与滞后性⏹2、土壤污染得易累积性⏹3、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与长期性⏹4、土壤污染得难治理性⏹5、土壤污染具有后果严重性第三节土壤退化——由于自然得,特别就是人为得原因,使土壤生态系统得组成、结构与功能受到影响或破坏而使土壤固有得物理、化学与生物学特性与状态发生改变,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生产潜力与环境质量得等级或状况下降,均属土壤退化现象。

如,自然植被得破坏或丧失、土壤生物区种群组成得明显变化、物种得消失;最主要有土壤侵蚀、荒漠化、盐碱化,还包括沼泽化、潜育化、酸化、肥力下降等。

第四节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一)按照技术类别分类(1)物理化学修复:加热方法;稳定固化法;淋洗;萃取;电动力学等(2)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生物通气、泥浆反应器、预制床等植物修复;湿地修复;菌根修复等;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菌根菌剂联合修复等;(3)物理化学-生物联合修复:淋洗-反应器联合修复等。

第8章固体废弃物污染及防治技术第一节概述●固体废物得概念: 指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得对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得固态与半固态物质。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得固体废物俗称废渣(residue)●在生活活动过程中产生得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refus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