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小说阅读答题百宝箱编写者:李军艳审核:王山业 2013年6月1日一、关于小说的常识1、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主题是通过人物、事件反映的中心思想。
3、人物描写(语言、肖像、行动、心理、细节描写)4、情节(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5、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6、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叙事方式(第一、二、三人称)二、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
(一)小说常见的拟题方法有:1、以人物(形象)为题,如《侯银匠》、《阿Q正传》2、以事件为题,如《宝玉挨打》、《失街亭》3、以地点为题,如《荷花淀》4、以线索为题,如《项链》、《陶罐》、《父子母校》5、以主旨(寓意、情感)为题,如《春之声》6、以问题为题,如《丧钟为谁而鸣》(二)标题的作用1、揭示主题2、悬念3、说明对象、概括内容4、对比讽刺意味5、象征6、线索7、展开情节,前后呼应(三)常见题型1、含义下列标题的作用是什么?侯银匠客厅里的爆炸就我没白吃鼠耶?牛耶?陶罐哑了的三角琴父子母校表层义、深层义、象征意义、借代义、双关义【常见提问方式】本文标题有哪几层含义?2、作用【常见提问方式】(1)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2)换成……标题可以吗?请说明理由。
【典型例题】1、小说题为“陶罐”,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
(6分)象征着传统、线索、推动情节,反映人物命运2、小说题为“哑了的三角琴”,结合全文,探究其蕴涵哪几层深意。
(6分)①拉狄焦夫不能自由歌唱的痛苦与绝望;②象征拉狄焦夫因失去美好的爱情和自由幸福而破灭的生活理想;③写出了父亲对母亲无尽的哀思和没有践行对拉狄焦夫的诺言而深怀歉意。
三、开头(一)观察开头与小说其他要素的关系,有的放矢1、题目:扣住题目。
2、人物:开篇人物的特点?3、环境:意象、气氛、情调……4、情节:A:交代背景,为情节发展铺垫。
B:交代写作缘由,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C: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D: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引人注意。
E: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F:欲扬先抑。
G:首尾呼应。
5、中心(主题):开门见山,点出(暗示)文章主题。
(二)常见题型分析作用【常见提问方式】(1)为什么以……开篇?有何作用?(2)本文开头(一般会说明哪一部分)有何用意?(3)本文开头为下文情节的展开有何作用?【典型例题】1.小说开头画线部分对“哑了的三角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1)表现了三角琴的破旧和沉默;(2分)(2)为下文写“我”取琴和父亲讲述琴的故事作铺垫;营造了哀伤、凄清的氛围,奠定了小说的感情基调。
2.小说以“雨”开篇,并以“雨”贯串全文,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至少答出两条,每条答案不超过15字)(1)交代“雨”是不幸和灾难的起因;(2)以“雨”为泪水和痛苦的象征;(3)造成笼罩全文的阴冷氛围。
3.小说开头先交代作者在雪灾后收到写有“二斤雪花干!!!”的新春贺卡的情节,这样的开篇有何艺术特色?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答案:采用倒叙的笔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地引出下文对雪夜故事的叙述。
(艺术特色2分,作用2分)四、情节(一)故事情节:小说情节设置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1、倒叙,设置悬念,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2、插叙、补叙、丰富小说内容,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人物形象更丰满平叙(头绪清楚照应得体)3、使用伏笔、铺垫、照应4、欲扬先抑(欲抑先杨)5、卒章显志画龙点睛6、烘托渲染7、对比、衬托8、情节的突转、误会、巧合9 、线索的设置(明线、暗线、主线、辅线)(二)常见题型1、概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常见提问方式】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2、作用:先概括内容、结构、手法【常见提问方式】(1)本文开篇交代某一事件有何用意?(2)本文(交代那几段)删去可否?为什么?(3)本文为何要对……进行详细的描述,请阐述理由。
小说作用题型常见术语1、突出表现人物……性格2、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3、全文一波三折4、首尾呼应5、结尾戛然而止,令人回味6、揭示主旨【典型例题】1.依次填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夸母校→看母校→去母校→儿子明白父亲其实没有“母校”2.小说前两段中对九根和二山的座次有详细描写,这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4分)说明尊卑对比,为下文争吵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3.8-12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
写父子贫苦、艰难的生活现状,是父子对‘母校’的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原因。
表现了儿子的孝顺、懂事,使下文儿子进“母校”等情节显得真实可信。
4、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开展有什么作用?①写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的精细能干②为下文女儿出嫁,父亲的孤独以及侯菊成为当家媳妇作铺垫;。
5、小说关于拉狄焦夫的情节安排得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4分)倒叙。
情节曲折,有波澜,①他是一个杀人犯却不凶恶,而且爱好音乐,②他忘情歌唱、坚定护琴、放弃抵抗与哭诉,③含蓄地交代凄美残酷的爱情故事,五、人物(一)刻画人物形象1 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有A、正面面描写------细节描写、白描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包括神态描写)B、侧面描写:通过别人的反应、语言介绍人物通过作者的直接介绍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通过与别人的对比衬托人物(二)常见题型1、特点:学会概括【常见提问方式】(1)简要概括某一人物的形象特点?(2)简要概括某一人物的性格特点?(3)概括某一人物的特点?2、技巧【常见提问方式】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塑造某一人物的手法。
3、作用【常见提问方式】(1)本文为何要塑造某一人物?(2)某一人物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何作用?(3)某一人物在全文中的作用?小说中人物的作用题型常见术语1、对比或衬托了……人物2、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3、揭示、深化文章主题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5、全文的线索【典型例题】1.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
(6分)①是个教子有方的人,通过虚拟的美好“母校”激发儿子的上进心②是个有眼光的人,他深知有知识有文化能改变人生的道理。
③从“爱子之情”或“任劳任怨”作答亦可。
2、小说中,花桥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①要花轿,长远打算②改花轿,心灵手巧③租花轿,精明能干3.拉狄焦夫身上体现了哪几组矛盾冲突?请分点概括并作简要说明。
(4分)①爱和恨②争与忍③理想与现实④情与理拉狄焦夫为人和善,本质善良,但做事容易失去理智,冲动、鲁莽。
4、相对于九根而言,小说中写二山的文字不多,但这些文字却很重要。
请分析二山的性格特征。
(4分)①固守传统,……②精明,有心计,……3.“河南商丘”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和概括,并说说小说刻画这样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6分)答案:(1)“河南商丘”是一个淳朴直率、乐观热情、舍己助人的普通汽车司机。
①“我”的车打不着火,他主动为“我”的电瓶充电,表现了他的直率热情、乐于助人;②大冰坨阻滞“我”的车前行,“河南商丘”急忙用自己的工作服垫在“我”的车轱辘下,表现了他的舍己助人;③“来二斤雪花干”的个性化语言,表现了他的直率乐观。
(2)小说刻画“河南商丘”这样一个普通民众形象,意在表现新时期人人互相关爱、真情温暖人心的社会风尚。
1、文中“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和“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老糊涂了!”。
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2.儿子对父亲怀有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5分)3、通览小说,请简要概括九根情感的主要变化过程。
(4分)六、环境描写(一)环境描写:a社会环境描写,揭示时代背景,这些描写能表现出人物性格的代根源;b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内容有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常见术语1、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2、渲染……氛围,烘托……气氛,奠定了……的感情基调3、反映人物……的心理烘托人物……的情感和心理4、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做铺垫,埋下伏笔,推动高潮的到来5、为主旨的揭示起帮助作用(三)常见题型(1)概括特点【常见提问方式】简要概括(一般说明文章某一部分)的特点?(2)环境作用:概括特点+常见术语【常见提问方式】(1)本文开篇环境描写的作用?(2)文章结尾处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典型例题】1.文中第5自然段画波浪线的语句所描写的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雪灾环境。
(4分)(1)特点:到处是雪,桥面到处是冰疙瘩,车辆拥堵滞停,天寒夜黑。
(2)写作意图:为下文表现“河南商丘”热情助人的故事埋下伏笔。
七、小说中物象的作用1、突出人物……性格特点2、揭示主题3、线索,使结构更严谨4、象征意味【常见提问方式】(1)本文某一事物的作用?九、小说的结尾艺术1、简洁干脆,耐人寻味,引人深思,引起读者的想象与联想2、画龙点睛,突出主旨3、解除悬念,使情节更曲折内容更丰富4、使人物形象更鲜活生动5、于高潮处戛然而止,耐人寻味6、与上文形成呼应7、出乎读者的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8、虚写、想象、双关、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达情感……【常见提问方式】(1)本文结尾“……”有何用意?(2)本文结尾删去可以吗?请说明理由。
【典型例题】1、文章结尾写道:“寒冷在地,会散;温暖在心,永留。
”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答案:表现了作者对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灾难面前普通民众的幽默、乐观、向上的精神的赞叹之情。
作者认为真情永远在人们心头。
2. 小说直到作品的结尾处才告诉读者信的内容,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答案:最后交代给母亲信的内容,增加小说的悲剧色彩,让人哀痛欲绝,心不堪受。
又照应了前文,可谓匠心独运。
3.小说最后再次描写了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的特征,并交代了给母亲信的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至少答出两条,每条答案不超过15字)答案:(1)使樱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2)表达了“我”对樱子永不磨灭的爱;(3)增加小说的悲剧色彩,照应前文。
4.文章结尾写道:“寒冷在地,会散;温暖在心,永留。
”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答案:表现了作者对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灾难面前普通民众的幽默、乐观、向上的精神的赞叹之情。
作者认为真情永远在人们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