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丰子恺书籍装帧艺术的特点

丰子恺书籍装帧艺术的特点

丰子恺书籍装帧艺术的特点
20世纪20年代,丰子恺开始为书籍期刊设计封面插图,成为新文化运动之后最早一代涉足书籍装帧设计的文化学者。他的书籍封面与插图除了具有独特的漫画趣味和浓郁的装饰性,还有一种大俗与大雅的趣味。雅,是指丰子恺批判地继承了中国文人画的审美情趣;俗,是其保留发扬了中国民间艺术中喜闻乐见的东西。文章通过分析丰子恺书籍装帧艺术中所呈现的文人画趣味,挖掘其设计中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精神,揭示了丰子恺特殊的审美追求。
丰子恺擅长在作品中表现意境,这种意境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可感悟到。《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是1924年丰子恺为朱自清和俞平伯主编的期刊《我们的七月》中所配的插图,画中以疏朗的笔墨表现了上卷的竹帘、廊边的小桌、零星分布的茶壶、茶杯和一弯新月,整幅画作散发出仙境一般的闲情逸致,使观者感到无限的美感。1933年,丰子恺为《西湖漫拾》封面所做的设计极为简约,通过草草数笔的勾勒,残垣的小桥、层叠的峰峦、粼粼的波光、飘荡的小船、高悬的皓月便跃然纸上,装饰性的构图衬托出书名的雅致。丰子恺是一个拥有浓厚传统文人气质的学者,除漫画外,他在书法、散文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品读他设计的书籍装帧作品,可体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追求。丰子恺采用了古代文人画中诗、书、画的表达形式,他的作品,运用流畅的一笔式抒情漫画,使用传统的毛笔勾勒,人物造型简单概括,同时又不失神韵,虽然很多作品并无对人物五官面貌进行细致刻画,但仅寥寥数笔,便形神兼备、活灵活现,体现出东方式的朴素典雅。如《醉里》(1928年商务印书馆初版,罗黑芷著)的封面采用左右式构图,画中描绘了一个仰坐的醉汉形象,画中人物侧仰着身子,慵懒地斜靠后方,整个人的身体呈现出135度的钝角,画中并未对人物的神情进行深入刻画,从其仰起的面庞、倾斜的身体、后置的碎发可以看出这个人已经酩酊大醉了。丰子恺寥寥数笔的体态描绘极为传神。为考虑版式的整体统一,丰子恺的设计很少直接运用花哨的印刷字体,常选择自己独特的丰式书法作为封面字体,使设计更加庄重、典雅、质朴。《云霓》这本书,丰子恺完全用字体进行设计,构图上模仿古籍的装帧式样,将书籍信息分为三组进行安排,最上方为方块状的“子恺漫画”,中间将书名云霓放大处理后呈长条状,而落款处采用名字的缩写“TK”呈印章状,最终勾勒出长方形框,将信息全部收纳其中,古朴典雅、简洁清晰。
丰子恺书籍装帧文人画
传统文人画讲究意境,所谓诗情画意、画外之音,莫不与意境息息相关。意境美,为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朦胧美。意境的创造,是对画家聪明才华及情怀的考验。宋以来文人论画,强调多读书,多游历名山大川,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两条途径磨练塑造人的气质、胸襟、情感、趣味,使画家成为高雅的作者,方能创作出具有不凡的、美的意境的作品。早在元代时期,赵孟頫标榜“古意”,谓“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从文人的审美情趣出发,提倡继承唐与北宋绘画,重视神韵,追求清新朴素的画风,反对宋代院画过分追求纤巧与形似;“石如飞白木如箱,写竹还应八分通;若有人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可见,他还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将书法用笔进一步引用到绘画中,加强艺术感染力。而将时间定位到民国时期,丰子恺作为中国现代装帧设计的先行者,他的观点与赵孟頫不谋而合,继承了文人画的衣钵。
研究生
李Hale Waihona Puke 菊系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系副教授(责任编辑:贺秀梅)
丰子恺用装饰性构图和漫画的笔法装饰书籍,继承了文人画的写意性与抒情性,其作品中充满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境界与审美情趣。更难能可贵的是,丰子恺将社会生活的题材也纳入了书籍装帧艺术中,使他的作品更具有时代风貌与生活趣味,增加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丰子恺的书籍装帧艺术中流露着诗画般的意境,不断散发出云卷云舒的淡定从容,这是他文人心境的一种体现。中国古代文人讲究内在美的锤炼,渊博的学识、高贵的品格、丰富的生活阅历方能铸造真知灼见。丰子恺总是采用言简意赅却具有传统韵味的线条表现他对书籍装帧艺术的理解。《踪迹》是朱自清的诗与散文集,由丰子恺设计的封面中,一张窄幅的竖幅海景图,斜着的几朵白云跳出画面,两只海鸥沿着海平面低飞,层层浪花错落有致,处处彰显着纯净、柔软与平和,整个页面布局紧密,将视觉中心放在页面的右侧,区区尺幅却情韵深厚,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以至于观者一接触到他的作品,便被其中的淡定从容所感染,有时忽略了他作品中提出的尖锐的社会问题。
文人画自元代以来成为中国画坛的主流形态,然而随着民族意识的高涨,不少文化先驱,如鲁迅在其言论与著作中对写意的文人画多有批评,原因很复杂,主要因为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需要带有启蒙作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联系的美术。相对来说,传统文人画在直接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显得有些“无能为力”。二三十年代的进步文坛普遍要求作品反映时代性与战斗性,一向温和的丰子恺也将题材扩大到了现实生活的层面,表现出强烈的爱与憎。品味他的封面、插画、扉页与题画作品,常会在不经意间读到生活中的众生百态、饥饱寒苦,也许这正是处于风雨飘摇的年代文人们寄情于画抒发愤懑的一种方式。1926年,《中国青年》5月刊邀丰子恺为“五卅纪念专号”设计封面,丰子恺在画面中央画出一座被云雾环绕的宝塔,塔顶射入了一支箭,这幅画源自唐朝射塔矢志的故事,寓意革命青年铭记悲痛,号召有为青年为了民族的解放立志发奋图强,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样,在之后的6月刊上,丰子恺描绘了一个小小少儿郎骑着战马奔赴战场的形象,处处体现作为新时期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牵挂。对于那些生活在战乱时代的青年人来说,这类题材无疑起到了及时宣传和鼓动的重要作用。
[2]吴浩然.丰子恺装帧艺术选[M].济南:齐鲁书社,2010.
[3]邵大箴.艺术格调[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4]葛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王双系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系2010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