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时期 成熟于明清时期 全面系统化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以后
2020/4/3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汉代华佗—外科鼻祖,首创麻沸散, 最早施行剖腹术。
晋代《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 的第一部外科专著。
明清—正宗派《外科正宗》 全生派《外科全生集》 心得派《疡科心得集》
2020/4/3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中医外科疾病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疡 — 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 — 外科
疡医 — 外科医生
疮疡 — 广义是指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是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 — 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 — 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2020/4/3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和胃化浊、清养胃阴)
2020/4/3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外治法
膏药 硬膏 油膏 箍围药 掺药 草药
太乙膏 阳和解凝膏 千槌膏 咬头膏
2020/4/3
外治法
药物疗法 膏药 手术疗法 油膏
软膏
其他疗法 箍围药
掺药
草药
2020/4/3
金黄油膏、玉露油膏 冲和膏、回阳玉龙膏 生肌玉红膏、红油膏、
2020/4/3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与发病部位的联系
致 病 上部—— 风温、风热。风性上行 因 素 中部—— 气郁、火郁。气或多发于中
下部—— 寒湿、湿热。湿性趋下
2020/4/3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发病机理
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
气血凝滞 营气不从
经络阻塞
2020/4/3
气血凝滞在病理过程中的转化
略腥而稠—顺证 腥秽恶臭—逆证
辨脓的注意点
辨真假 结合发病日期来辨 抗生素治疗者,化脓时间可延迟 肌肉深处的脓疡,应仔细辨别 根据波动冲击感来判断预后
2020/4/3
辨麻木
疔疮、有头疽坚肿色褐,麻木不知痛痒 —毒邪炽盛—走黄、内陷
麻风患部麻木不仁,不知痛痒—疬气 客于经络,营卫不和
脱疽早期患肢麻木且冷—气血不运, 脉络阻塞
“膏粱之变,足生大丁”湿热火毒内生。
素 内痔,“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粉刺、酒皶鼻。
过食醇酒炙煿,辛辣刺激。
2020/4/3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六、房室损伤
致 病 早婚、房地产食过度、妇女生育过多 → 因 伤肾,肾精耗伤,肾气亏损,冲任失调。 素
小儿先天不足,肾精不充。肾虚骨空, 病邪易侵,易致瘰疬、流痰、脱疽等病。
“火毒”最为常见。
《外科心法要诀》“痈疽原是火毒生”。
2020/4/3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二、 感受特殊之毒
致
病
虫毒
蛇毒
因
疯犬毒 药毒
素
食物毒 疫毒
2020/4/3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三、 外来伤害
致 病 跌仆损伤、火焰沸水烧烫伤,冻伤; 因 外伤后再感毒邪 → 破伤风、手足疔疮; 素 损伤后致筋脉瘀阻,气血运行失常
辨脓的部位深浅
浅部
肿块高突坚硬 中有软陷 皮薄 灼热 焮红 轻按便痛而应指
2020/4/3
深部
肿块散漫坚硬 按之隐隐软陷 皮厚 不热或微热 不红或微红 重按方痛而应指
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
脓的形质 脓的色泽 脓的气味
2020/4/3
稠厚—元气较充 稀薄—元气多弱
黄白质稠,色泽鲜明—气血充足 黄浊质稠,色泽不洁—气火有余 黄白质稀,色泽洁净—气血虚 绿黑稀薄—蓄毒日久 夹瘀血色紫成块—血络损伤
2020/4/3
外治法
引流法 (药线引流、导管引流、扩创引流) 药物疗法 垫棉法 手术疗法 药筒拔法 其他疗法 灸法
熏法 熨法 热烘疗法 浸渍法
2020/4/3
经络与外科疾病发病的关系
局部经络阻塞 是总的外科疾病发病机理之一
经络的局部虚弱 是外科疾病发病的条件
经络是传导毒邪的通路
2020/4/3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包括外感六淫邪毒、 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情志内伤、 饮食不节、房室损伤。
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气血、 脏腑、经络的关系极其密切。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四诊在外科辨病辨证中的应用 辨阴证阳证 辨肿痛痒脓麻木 辨溃疡的色泽、形态 辨经络部位 辨善恶顺逆
2020/4/3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中医外科诊疗疾病的特点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先辨病,后辨证。 其中辨病在外科领域尤为重要。
2020/4/3
四诊在外科辨病辨证中的应用
望诊 局部病变
有助于辨病与辨证
2020/4/3
中医外科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
赵先明
中医外科学
上 篇 总 论
2020/4/3
中医外科学总论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治法
2020/4/3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起源于原始社会 形成于汉朝 发展于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2020/4/3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辨溃疡的色泽、形态 辨经络部位
2020/4/3
辨善恶顺逆
五善 七恶 顺证 逆证
2020/4/3
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五恶 + 脏腑败坏、气血衰竭
红肿热痛、顶高根束 易脓易腐、易脱易敛 不痛不热、顶平根散 难脓难腐、难脱难敛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致病因素
不能托毒外出,以致疮形平榻,根盘散 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稀少,坚肿 不消,并出现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脉 数无力等症者。代表方托里消毒饮。
2020/4/3
内治法
补法
消法
托法
定义——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 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
补法 适应证——溃疡后期
具体运用——补益法(益气、养血、 滋阴、温阳)、养胃法(理脾和胃、
→ 脱疽。
2020/4/3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四、情志内伤
致 病 由情志内伤所致的外科疾病,其患部 因 大多在乳房、胸胁、颈的两侧等肝经 素 循行部位。
常见病如瘰疬、乳痈、乳癖、瘿瘤等。
2020/4/3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五、饮食不节
致 恣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辛辣刺激,
病 易致痈、有头疽、疔疮,
因
致病因素 ↓
局部气血凝滞→消散吸收→痊愈 ↓
郁而化热→热胜肉腐→成脓
2020/4/3
气血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及其预后
气血盛 发病: 难 起发: 易 破溃: 易 收口: 易
气血虚 易 难 难 难
2020/4/3
脏腑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及其预后
脏腑功能失调→疮疡
↓
邪毒走散 内攻脏腑
↓
走黄内陷
2020/4/3
2020/4/3
内治法
消法 托法
托法 定义——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 补法 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
陷。 适应证——外疡中期 具体运用——透托法、补托法
2020/4/3
内治法
消法 透托法用于肿疡已成,毒盛正气不虚, 尚未溃破或溃而脓出不畅,多用于实证。
托法 代表方透脓散。 补法 补托法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
辨痛
以其疼痛原因来辨 热、寒、风、气
化脓、瘀血
以其疼痛发作情况来辨
卒痛 持续痛
以其疼痛性质来辨
刺痛、灼痛、裂痛、 钝痛、酸痛、抽掣痛、 啄痛
疼痛与肿结合起来辨
2020/4/3
辨痒
以其原因来辨
风胜 湿胜 热胜 虫胜 血虚
以其病变过程来辨
肿疡作痒 溃疡作痒
2020/4/3
辨脓
辨脓的有无 辨脓操作方法 辨脓的部位深浅 辨脓的形质、色泽、气味 辨脓的注意点
生肌白玉膏 疯油膏 青黛散油膏 消痔膏
外治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膏药 油膏 箍围药 掺药 草药
金黄散 玉露散 回阳玉龙膏 冲和膏
2020/4/3
外治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膏药 油膏 箍围药 掺提脓祛腐药 腐蚀药与平胬药 生肌收口药 止血药 清热收涩药 酊剂 洗剂
预后顺逆
阳证
急 皮肉
短 实热证 溃后渐消 易消易溃易敛
阴证
慢 筋骨
长 虚热证 溃后更甚 难消难溃难敛
2020/4/3
辨阴证阳证
皮肤颜色 皮肤温度 肿形高度 肿胀范围
肿块硬度
疼痛感觉 脓液稀稠
2020/4/3
阳证 红活焮赤
灼热 肿势高起
局限 根脚收束 软硬适度 溃后渐消
剧烈 稠厚
阴证 紫暗或皮色不变
闻诊 精神
问诊 切诊 形态
有助于判断疾病的预后 提示病变之所在,有助于辨病
舌苔
有助于辨证
2020/4/3
四诊在外科辨病辨证中的应用
望诊
闻诊 听声音
问诊 切诊
嗅气味
语言 呼吸 呕吐 呃逆
嗅辨脓液
2020/4/3
四诊在外科辨病辨证中的应用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问寒热、问汗液、问饮食、 问二便、问病因或诱因、 问旧病、问职业、 问妇女月经、 问家族、 问不洁性交
2020/4/3
辨脓的有无
有脓
按之灼热 按之痛甚 肿块已软 指起即复(应指) 脉数
无脓
按之微热 痛势不甚 肿块仍硬 指起不复(不应指) 脉不数
2020/4/3
辨脓操作方法
按触法 透光法 点压法 穿刺法
最常用的辨脓方法 仅适用于指、趾甲下的辨脓 适用于脓液少的手指部脓肿 适用于深部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