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以后
2015-3-28
5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最早施行剖腹术。
晋代《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
汉代华佗—外科鼻祖,首创麻沸散,
的第一部外科专著。 明清—正宗派《外科正宗》 全生派《外科全生集》 心得派《疡科心得集》
2015-3-28 6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中医外科范围
生于人的体表、能够用肉眼直接诊察 到的、有局部症状可凭的所有疾病。
2015-3-28
1
中医外科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 赵先明
中医外科学
上 篇 总 论
2015-3-28 3
中医外科学总论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治法
2015-3-28
4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起源于原始社会 形成于汉朝 发展于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时期 成熟于明清时期 全面系统化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47
内 治 法
消法 托法 补法
托法
定义——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 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 陷。 适应证——外疡中期 具体运用——透托法、补托法
2015-3-28 48
内 治 法
消法 托法 补法
透托法用于肿疡已成,毒盛正气不虚,
尚未溃破或溃而脓出不畅,多用于实证。 代表方透脓散。 补托法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 不能托毒外出,以致疮形平榻,根盘散 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稀少,坚肿 不消,并出现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脉 数无力等症者。代表方托里消毒饮。
18
辨肿痛痒脓麻木
辨肿 辨痛
辨痒
辨脓
辨麻木
2015-3-28
19
辨 肿
以其外形来辨 以其成因来辨
局限性—实证、阳证 弥漫性—阳证、阴证 全身性—虚证 火、寒、风、湿、 痰、气、郁结、瘀血
以其部位和色泽来辨
2015-3-28 20
辨 痛
以其疼痛原因来辨
热、寒、风、气 化脓、瘀血
以其疼痛发作情况来辨 以其疼痛性质来辨
阴证
慢 筋骨 长 虚热证 溃后更甚 难消难溃难敛
2015-3-28
17
辨阴证阳证
皮肤颜色 皮肤温度 肿形高度 肿胀范围
肿块硬度
疼痛感觉 脓液稀稠
2015-3-28
阳证 红活焮赤 灼热 肿势高起 局限 根脚收束 软硬适度 溃后渐消 剧烈 稠厚
阴证 紫暗或皮色不变 不热或微热 平坦下陷 不局限 根脚散漫 坚硬如石 或柔软如棉 不痛或微痛 稀薄或纯血水
辨经络部位 辨善恶顺逆
2015-3-28 10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中医外科诊疗疾病的特点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先辨病,后辨证。 其中辨病在外科领域尤为重要。
2015-3-28
11
四诊在外科辨病辨证中的应用
局部病变 望诊
有助于辨病与辨证
有助于判断疾病的预后 提示病变之所在,有助于辨病 有助于辨证
12
2015-3-28 14
四诊在外科辨病辨证中的应用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脉诊
浮 迟 滑 大
沉 数 涩 小
触诊
2015-3-28 15
辨阴证阳证
发病缓急 全身症状
皮肤颜色 肿形高度 脓液稀稠
病位深浅 预后顺逆
皮肤温度 肿胀范围
病程长短
疼痛感觉 肿块硬度
2015-3-28
16
辨阴证阳证
阳证
发病缓急 病位深浅 病程长短 全身症状 预后顺逆 急 皮肉 短 实热证 溃后渐消 易消易溃易敛
2015-3-28 29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辨溃疡的色泽、形态
辨经络部位
2015-3-28
30
辨善恶顺逆
五善 七恶 顺证 逆证
2015-3-28
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五恶 + 脏腑败坏、气血衰竭
红肿热痛、顶高根束 易脓易腐、易脱易敛 不痛不热、顶平根散 难脓难腐、难脱难敛
31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2015-3-28 38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与发病部位的联系
致 病 因 素
上部—— 风温、风热。风性上行
中部—— 气郁、火郁。气或多发于中 下部—— 寒湿、湿热。湿性趋下
2015-3-28 39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发病机理
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
气血凝滞 营气不从 经络阻塞
2015-3-28 40
▲
六淫致病,风、寒、暑、燥均能化热 生火,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 “火毒”最为常见。
《外科心法要诀》“痈疽原是火毒生”。
2015-3-28 33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致 病 因 素
二、 感受特殊之毒
虫毒 疯犬毒 食物毒
蛇毒 药毒 疫毒
2015-3-28
34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致 病 因 素
三、 外来伤害
外 治 法
切开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烙法(火针烙法、烙铁烙法) 砭镰法 挂线法 结扎法
2015-3-28 56
切开法
药物疗法
适应证 具体运用
选择有利时机 切口位置 切口方向 切开的深浅 切口大小 操作方法 注意点
2015-3-28 57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外 治 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2015-3-28 45
治 法
内治法
消法 托法 补法
2015-3-28
外治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46
内治法
消法
消法
托法
补法
2015-3-28
定义——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 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 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适应证——初期肿疡 具体运用——解表法、通里法、 清热法、温通法、祛痰法、理湿法、 行气法、和营法
浅部 肿块高突坚硬 中有软陷 皮薄 灼热 焮红 轻按便痛而应指
2015-3-28
深部 肿块散漫坚硬 按之隐隐软陷 皮厚 不热或微热 不红或微红 重按方痛而应指
26
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
脓的形质
稠厚—元气较充 稀薄—元气多弱
脓的色泽
黄白质稠,色泽鲜明—气血充足 黄浊质稠,色泽不洁—气火有余 黄白质稀,色泽洁净—气血虚 绿黑稀薄—蓄毒日久 夹瘀血色紫成块—血络损伤
略腥而稠—顺证 腥秽恶臭—逆证
27
脓的气味
2015-3-28
辨脓的注意点
辨真假 结合发病日期来辨 抗生素治疗者,化脓时间可延迟 肌肉深处的脓疡,应仔细辨别 根据波动冲击感来判断预后
2015-3-28
28
辨麻木
疔疮、有头疽坚肿色褐,麻木不知痛痒 —毒邪炽盛—走黄、内陷 麻风患部麻木不仁,不知痛痒—疬气 客于经络,营卫不和 脱疽早期患肢麻木且冷—气血不运, 脉络阻塞
致病因素
外感六淫邪毒(热毒、火毒最常见) 感受特殊之毒(虫、蛇、疯犬、药、食物、疫毒) 外来伤害(跌仆损伤、沸水、火焰、冻伤) 情志内伤 饮食不节 房室损伤(早婚、房事过多、生育过多)
2015-3-28 32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致 病 因 素
一、外感六淫邪毒
六淫邪毒 —— 风、寒、暑、湿、燥、火。
2015-3-28
金黄散 玉露散 回阳玉龙膏 冲和膏
53
外 治 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膏药 油膏 箍围药 掺药 草药
2015-3-28
消散药 提脓祛腐药 腐蚀药与平胬药 生肌收口药 止血药 清热收涩药 酊剂 洗剂
54
外 治 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膏药 油膏 箍围药 掺药 草药
2015-3-28 55
2015-3-28
太乙膏 阳和解凝膏 千槌膏 咬头膏
51
外 治 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膏药 油膏 软膏 箍围药 掺药 草药
金黄油膏、玉露油膏 冲和膏、回阳玉龙膏 生肌玉红膏、红油膏、 生肌白玉膏 疯油膏 青黛散油膏 消痔膏
52
2015-3-28
外 治 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膏药 油膏 箍围药 掺药 草药
疼痛与肿结合起来辨
2015-3-28
卒痛 持续痛
刺痛、灼痛、裂痛、 钝痛、酸痛、抽掣痛、 啄痛
21
辨 痒
以其原因来辨 风胜 湿胜 热胜 虫胜 血虚
以其病变过程来辨
2015-3-28
肿疡作痒 溃疡作痒
22
辨 脓
辨脓的有无 辨脓操作方法 辨脓的部位深浅 辨脓的形质、色泽、气味 辨脓的注意点
2015-3-28
中医外科疾病命名
部位、穴位、脏腑、病因、症状、 形态、颜色、疾病特性、范围大小、 传染性
2015-3-28 7
中医外科疾病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释义
总纲类 疮疡类 皮肤病类 肛门病类 肿瘤类 其他类
2015-3-28 8
中医外科疾病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疡 — 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 — 外科 疡医 — 外科医生
23
辨脓的有无
有脓
按之灼热 按之痛甚 肿块已软 指起即复(应指) 脉数
2015-3-28
无脓
按之微热 痛势不甚 肿块仍硬 指起不复(不应指) 脉不数
24
辨脓操作方法
按触法 最常用的辨脓方法
透光法
点压法 穿刺法
2015-3-28
仅适用于指、趾甲下的辨脓
适用于脓液少的手指部脓肿 适用于深部脓肿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