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章交流电机理论的共同问题
第四章交流电机理论的共同问题
1 Fc 3 Fc1 3
1 Fc 5 Fc1 5
整距线圈的磁动势分解
2.整距线圈组(分布绕组)的磁动势
每线圈组由 q 个线圈串联,各线圈在空间依次 相距电角度α,q 个线圈就产生 q 个空间依次相距α 电角度的矩形波磁动势,把每个磁动势进行矢量相 加,得到线圈组的合成磁动势。显然,合成磁动势 是各线圈磁动势的矢量和,这一关系也是由于线圈 的分布所引起,与求线圈组的电动势一样,求合成 磁动势时也可以沿用求线圈组电动势已定义过的绕 组分布系数,有:
一、槽电动势星形图和相带划分
现以一台相数 ,极数 ,槽数
的定子来说明槽内导体的感应电动势和属于各相的导 体(槽号)是如何分配的。
1、概念
定子每极每相槽数:
式中, Q — 定子槽数; p — 极对数; m — 相数。
相邻两槽间电角度:
此角亦是相邻槽中导体感应电动势的相位差。
2、槽电动势的星形图
如图4-1表示36槽内导体感应电动势的相量图,
Nc
两极电机中磁通密度分布和电势波形图
一、导体的感应电动势
1、电动势的波形
2、正弦电动势的频率 感应电动势的频率: 同步转速:
3、导体电动势的有效值
将
代入上式得导体电动势
为
二、整距线圈的电动势
匝电势 单匝线圈电动势的有效值
线圈有
匝,则线圈电动势为
注:另一推导方法
e Nc
1 sin t
2 4 1 1 fc Nc I c sin t[ (sin x sin 3x sin 5x )] 2 3 5
fc Fc1 sin t sin x Fc3 sin t sin3x Fc5 sin t sin5x
2 4 Fc1 Nc I c 0.9 Nc I c 2
如果流入线圈的电流是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 的交流电 ,那么磁动势矩形波的幅值 也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其值为 , 但磁动势在空间的位置固定不变,称具有这种性质 的磁动势为脉振磁动势。 脉振磁动势的频率取决于流过线圈中电流的频 率,最大值为
2 Nc Ic 2
对于空间按矩形波分布的脉振磁动势,可按 傅立叶级数分解为基波和一系列奇次谐波的磁动 势,即:
二、叠绕组
叠绕组:绕组嵌线时,相邻得两个串联线圈中,后一个线 圈紧“叠”在前一个线圈上。(图4-2) 极相组的电动势、电流方向与极相组的电动势电流方向相 反。 为避免电动势或电流所形成的磁场互相抵消,串联时应 将极相组和极相组反向串联,即首-首相连把尾端引出,或 尾-尾相连把首端引出(图4-3) 。 叠绕组优点:短距时端部可节约用铜量; 缺点: 一台电动机的最后几个线圈嵌线较困难,另极间 连线较长,在极数较多时费铜,叠绕组线圈一般为多匝。 适用:一般电压、额定电流不太大的中小型同步电机和 感应电机及两极汽轮发电机的定子绕组
,
pv nv (vp)n fv vf1 60 60
每相谐波电动势的有效值为:
Ev 4.44 f v Nk wv v
v 次谐波的短距系数和分布系数分别为:
kqv qv sin 2 v q sin 2
k yv sin( v
y
90)
谐波绕组系数为:
k wv k yv k q v
亦称为槽电动势星形图。 以A相位例,由于q 3,故A相共有12个槽 相带:每极下每相所占的区域。 A相带: 1、2、3线圈组( ) 与19、20、21( ) )
X相带:10、11、12 (
) 与28、29、30(
将四个线圈组按照一定的规律连接,即可得到A相绕组。
同理,B相距离A相 电角度处,C相距离A相 240 电角度处,可按 (图4-1)所划分的相带连成B、C 两相绕组。由此可得到一个三相对称绕组。 相带绕组:每个相带各占 各个相带的槽号分布。表4-1) ( 电角度。
单层交叉式绕组由线圈数和节距不相同的两种线圈组构成, 同一组线圈的形状、几何尺寸和节距均相同,各线圈组的端部互 相交叉。 交叉式绕组由 两大一小线圈交叉 布置。线圈端部连 线较短,有利于节 省材料,并且省铜。 广泛用于q>1的且为 奇数的小型三相异 步电动机。
4.3 正弦磁场下交流绕组的感应电动势
1.定、转子铁芯磁导率 ,即认为铁芯内磁位降为0; 2.定、转子之间气隙均匀; 3.槽内电流集中在槽中心处,槽开口的影响忽略不计。
1.整距线圈磁动势
线圈是绕组的最基本组成部分,这里先分析一个整距 线圈的磁动势。
整距线圈的磁动势
任一整距线圈通以正弦波电流后的磁场分布情况,在气隙 空间形成一对磁极。由于是整距线圈,两个气隙中的磁通密度 相同。按照全电流定律,在磁场中沿着任一闭合磁力线的磁位 降等于该磁力线所包围的全电流(全部磁动势)。
当交流绕组中有电流流过时,就会产生磁动势。在异步 电机中,由于定子磁动势的作用,产生了电机的主磁场; 在同步电机中,定子磁动势对主极磁场的影响称为电枢反 应。无论是主磁场还是电枢反应,都对电机的能量转换和 运行性能有很大影响。所以,研究交流绕组磁动势的性质、 大小和分布情况都是十分必要的。 研究线圈内通有正弦电流 为简化分析,先假设: 时的单相绕组磁动势。
把 R 代入上式,得 (图4-5)
式中,
—
个线圈电动势的代数和;
— 绕组的基波分布因数,
的意义:由于绕组分布在不同的槽内,使得 个分布线圈的合成电动势 小于 个集中线圈的
合成电动势
,由此所引起的折扣
。
一个极相组的电动势为
式中,
—
个线圈的总匝数;
— 绕组的基波绕组因数。
k w1 的意义:既考虑绕组短距、又考虑绕组分布时,
有效值
为
为线圈的基波节距因数,表示线圈短距时感应 电动势比整距时应打的折扣,
Δ:短距虽然对基波电动势大小稍有影响,但当主极磁场中 含有谐波次尝试,它能有效地抑制线圈中的谐波电动势,故 交流绕组中大多采用短距绕组。
四、分布绕组的电动势,分布因数和绕组因数
个线圈的合成电动势 为
式中,
— 外接圆的半径。
第四章 交流绕组
4.1 交流绕组的构成原则和分类 4.2 三相双层绕组 4.3 正弦磁场下交流绕组的感应电动势 4.4 通有正弦电流时单相绕组的磁动势 4.5 通有三相电流时三相绕组的磁动势
本章主要内容
1.交流绕组的连接规律 2.正弦磁场下交流绕组的感应电动势 3.通有正弦电流时单相绕组的磁动势 4.通有对称三相电流时的磁动势
按槽内层数:单层和双层;
按每极下每相槽数:整数槽和分数槽;
按绕法:叠绕组和波绕组。
4.2 三相双层绕组
的三相交流电机,其定子绕组大多采用
双层绕组。(双层绕组和单层绕组的比较、交流
绕组的模型) 特点:绕组的线圈数等于槽数。 主要优点:
(1)可以选择最有利的节距,并同时采用分布绕组,以改善电 动势和磁动势的波形; (2)所有线圈具有相同的尺寸,便于制造; (3)端部形状排列整齐,有利于散热和增强机械强度。
kq
sin q q sin
2
N c kq
2
故线圈组的磁动势幅值为:
qFc q 个线圈磁动势的代数和
Fq qFc kq 0.9q Ic
4 qNcic kq1 cos s 单层基波瞬时值: f q1 (qfci )kq1 2 2 4 qN c I c Fq1 (qFci )k q1 k q1 0.9qN c I c 单层基波有效值: 2 2
2f 2pn / 60
d Nc1 cost Nc1 sin( t 90 ) dt
线圈电动势有效值: Ec1 Nc1
2 Nc1 2f
2 4.44 f1 Nc
三、短距线圈的电动势,节距因数
短距线圈的节距 节距为 单匝线圈的电动势为 据相量图中的几何关系,得单匝线圈电动势的 ,用电角度表示时,
3.短距线圈组(分布绕组)的磁动势 与前面电动势的计算类似,计算短距线圈组 的磁动势只需引入短距系数,其磁动势为整距线 圈磁动势乘以短距系数,短距系数为:
k y1 cos
2
sin 90
y
双层短距分布线圈组的基波磁动势幅值为:
F1 2 Fq1k y1 2 0.9qN c I c kq1k y1 0.9(2qN c ) I c k w1
同心式绕组端 部连线较长,适用 于q=4、6、8等偶 数的2极小型三相 异步电动机。
2、链式绕组 单层链式绕组由形状、几何尺寸和节距相同的线圈连接而 成,整个外形如长链。
链式绕组的每个 线圈节距相等并且制 造方便;线圈端部连 线较短并且省铜。主 要用于q=2的4、6、8 极小型三相异步电动 机。
2、单层交叉式绕组
4.1 交流绕组的构成原则和分类
一、构成原则
(1)合成电动势和合成磁动势的波形要接近于正弦形、幅值 要大; (2)对三相绕组,各相的电动势和磁动势要对称,电阻、电抗 要平衡; (3)绕组的铜耗要小,用铜量要省;
(4)绝缘要可靠,机械强度、散热条件要好,制造要方便。
二、分类
按相数 :单相和多相绕组;
如果线圈的匝数为 Nc ,电流为 ic ,则作用在磁路上的磁 动势为 Ncic 。假定两个气隙均匀,并且由于气隙磁阻远大于 铁心磁阻,不考虑铁心的磁位降,这样线圈的磁动势只降落在 两个气隙上,可认为总磁动势等于两段气隙中磁压降之和。由 于气隙相等,每个气隙的磁动势为线圈磁动势的一半,即
1 N c ic 2
减小谐波电动势的方法
1.合理设计气隙磁场,使其尽可能接近正弦分布。 2.将三相绕组接成Y形接法,可消除线电动势中 的3次和3的倍数次奇次谐波。 3.适当地选择分布和短距绕组来减小电动势中的谐 波。 4.采用斜槽或分数槽绕组来减小齿谐波电动势 5.采用分数槽绕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