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总结(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刘新民)第一章、绪论1、变态心理亦称异常心理或病理心理,它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情感、行为、态度、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产生变态或接近变态,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异常。
2、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异常心理和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它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表现和分类,探讨其原因和发生机制,阐明其发生,发展和转变的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运用于防治实践。
3、变态心理学的任务从现象上描述异常行为从理论上揭示异常心理的原因和机制从应用上研究异常心理的评估和诊断从实践上探讨心理障碍的防治和省心健康的维护4、学习变态心理学的意义是异常心理识别和防治的需要对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帮助提供洞悉人生和社会的新视角5、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生物因素,遗传,脑结构,躯体疾病,神经生化,化学物质,性别和年龄。
心理因素,个性特点,认知因素,应对方式,社会支持。
社会因素,生活事件,日常困扰,工作应激,环境应激,文化应激,社会剥夺。
6、精神症状的识别方法纵向比较,即与过去的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症状的改变是否明显。
横向对比,即与周围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一般限度。
具体情况分析,即要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具体分析和判断。
7、精神症状的特点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8、怎么做?首先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其次,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严重程度。
第三,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第四,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第五,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第六章、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第七章、应激相关障碍第八章、神经症与躯体形式障碍第九章、心境障碍一、躁狂症1、临床表现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意志行为增强/躯体症状2、分类轻躁狂/重性躁狂/谵妄性躁狂3、病程标准,一周二、抑郁症1、临床表现核心症状,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精力不足症状群,焦虑/自罪自责/精神病性症状和认知扭曲/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自杀/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自知力受损2、病程标准,2周3、特殊类型隐匿性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季节性抑郁症/产后抑郁症三、双相障碍是指目前发作符合某一型躁狂症或抑郁症标准,以前有相反的临床相或混合发作。
四、持续性心境障碍1、环境性心境障碍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但不符合躁狂或抑郁的标标准/社会功能受损较轻/病程标准两年2、恶劣心境持续存在心境低落,但不符合任一型抑郁的症状标准,无躁狂症状/社会功能受损较轻,自知力完整或较完整/病程标准两年。
五、心境障碍的治疗1、药物治疗抗抑郁药/抗躁狂药/抗精神病药2、心理治疗人际关系疗法/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人本主义治疗/团体治疗3、其他第十章、自杀与蓄意自伤一、自杀1、概念自杀是由死者主动或被动付诸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各种死亡。
2、特点想死的主观愿望/属于自我实施的行为/行为导致死亡的结局3、过程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自杀死亡4、分类社会约束力层面,利己性自杀/利他性自杀规范约束力层面,失范性自杀/宿命性自杀5、理论社会学理论/心理病理学理论6、原因生物学,疾病/神经递质/遗传/神经内分泌激素/血清胆固醇心理学与行为学社会学,家庭环境/生活应激事件/社会改革和重大社会事件/失业或无业/文化习俗和法律法规/特殊场所二、蓄意自伤1、概念是指个体通过各种方式故意的直接的对自己身体采取的非致死性的伤害行为。
2、原因与机制(1)负性生活事件往往是自伤的诱发因素(2)心理缺陷是自伤的素质因素(3)社会支持缺乏是自伤的条件因素(4)自伤的生物学研究三、自杀危险的识别和防治1、自伤危险的识别(1)临床评估,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精神科检查(2)量表评估(3)自杀行为发生的前兆a.近期有过自伤或自杀未遂b.近期通过语言透露自杀意愿c.近期遭受重大挫折d.近期生理变化e.做自杀前准备f.重病患者行为反常g.某些精神病患者2、群体自杀预防(1)提高群众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2)建立健全社区心理咨询和心理保健网络(3)加强环境的控制和管理,限制自杀工具的方便易得(4)建立预防自杀的机构(5)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6)科学引导自杀个案的媒体报道3、临床工作中的自杀防治(1)药物治疗(2)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问题解决疗法/人际关系疗法4、危机干预步骤(1)评估(2)制订与实施干预计划(3)危机干预的后续随访第十一章、进食障碍进食障碍是指在某些具有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特质的人身上发生的行为综合症。
进食障碍患者往往对肥胖有强烈的、甚至病态的恐惧,极度追求苗条,而这种追求有时是致命的。
一、神经性厌食1、概念神经性厌食也称厌食症,是一种复杂的进食障碍,单从字面上看,是由神经性原因导致的食欲缺乏。
2、特征患者对肥胖有病态的恐惧,对苗条身材过分追求,并出现体像障碍,最终发展为食欲缺乏。
3、临床表现限制性厌食症和暴食-导泄型厌食症4、流行病学特征(1)发病高峰,第一高峰在12-15岁,第二高峰在17-21岁。
(2)神经性厌食症的症状表现可能存在文化差异(3)有2/3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有一种以上的情感障碍(4)有20%-80%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可被诊断为人格障碍二、神经性贪食1、概念神经性贪食又叫贪食症,是以频繁发生和不可控制的暴食为特点,继而有防止体重增加道的代偿行为,如自我诱吐、使用泻剂或利尿剂、禁食等。
2、临床表现(1)对肥胖的过度恐惧,很看重自己的体重(2)神经性贪食患者可共病其他精神障碍(3)自我催吐是常见症状(导泻型和非导泻型)3、流行病学特征神经性贪食远比神经性厌食常见,约90%为女性,发病年龄为15-29岁,平均发病年龄为18-20岁。
三、其他1、暴食症暴食症以反复发作暴食行为特点,该疾病在很多方面和神经性贪食比较相似,但患者不会采取绝食、过度运动和导泻等行为。
2、神经性呕吐(1)神经性呕吐又称心因性呕吐,指一组以自发或故意诱发反复呕吐行为特征的心理障碍,无器质性病变基础,除呕吐外无明显的其他症状,呕吐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2)诊断标准反复发作进食后呕吐,呕吐物为刚吃进的食物糜;体重减轻不显著;无害怕发胖或减轻体重的想法;无导致呕吐的神经系统和躯体疾病,没有其他癔症症状。
3、儿童肥胖症基因肥胖/社会心理/环境/药物/脑外伤4、异食症异食症是指反复以不利于生长发育或社会习俗所不能接受的无营养物质为食物。
主要由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和社会心理剥夺造成。
四、进食障碍的理论解释1、社会文化研究经济和文化因素/美的标准/2、情绪及认知因素全或无的极端想法/选择性概括/过分化概括/夸大事实重要性/内归因3、心理动力学观点4、生物学研究遗传因素/营养障碍/下丘脑功能障碍/其他因素5、人格与家庭因素人格,低自尊、低自我评价、高神经质水平、完美主义倾向家庭,扰乱的家庭关系似乎是一些患者的特征6、儿童性虐待五、诊断与治疗原则1、进食障碍的诊断要点2、进食障碍的治疗厌食症的治疗,药物治疗/个体治疗/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精神分析贪食的治疗,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疗法暴食症的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关于营养和减肥的正确信息3进食障碍的预防-----集体健康教育干预第十二章、睡眠障碍一、睡眠1、概念睡眠是与觉醒状态交替出现的生理状态2、睡眠阶段快速眼动期(REM)与非快速眼动期(NREM)3、睡眠的节律起搏点-----下丘脑视交叉上核4、睡眠的意义保存能量/适应生态的需要/对记忆的影响/促进生长和脑的发育/消除疲劳、恢复体力5、睡眠质量评价时间是否充分/是否规律/是否有异常行为/是否有不良感觉/是否影响生活/睡眠异常持续时间二、睡眠障碍的理论解释1、生物学研究遗传因素/体温变化/生物节律/躯体疾病/生物易感性2、心理社会因素睡眠期待/文化差异/内心冲突/不良睡眠习惯/错误的认知/感知不良3、应激与环境因素生活应激/睡眠环境/生活行为和睡眠习惯4、其他慢性疼痛/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慢性疲劳综合症/交互作用三、失眠症1、概念失眠症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是指睡眠的启动和维持或睡眠形式发生障碍致使睡眠的质量不能满足个体需要的一种状况。
2、临床表现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早醒/担心失眠/躯体症状/其他3、诊断排除各种躯体疾病或其他疾病的并发症状,焦虑症以入睡困难为主,抑郁症表现为顽固性早醒客观标准,睡眠潜伏期延长(大于30分钟)/实际睡眠时间减少(小于6小时)/觉醒时间增多(大于30分钟)4、治疗要点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祛除病因/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四、嗜睡症1、概念嗜睡症又称原发性过度睡眠,指白天睡眠过多,不是由于睡眠不足、药物、酒精、躯体疾病所致,也不是精=精神障碍的症状。
2、临床表现和诊断发作性睡病/反复发作性过度睡眠/特发性过度睡眠/创伤后过度睡眠/其他原因继发嗜睡症状3、治疗要点药物治疗(中枢兴奋药)与行为治疗五、睡眠-觉醒节律障碍1、概念是指睡眠-觉醒与所要求的不符,导致对睡眠质量的持续不满足状况,病人对此有忧虑或恐惧心理,病引起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
2、病因生活规律失常/心理社会压力3、临床表现与诊断睡眠时相延迟型/时差综合型/轮班型4、治疗要点调整患者入睡和觉醒时间六、睡眠觉醒障碍1、概念睡眠觉醒障碍主要表现为由睡眠向觉醒移行过程中,意识尚未完全清醒状体下出现的轻微行为障碍。
2、睡行症睡行症过去习惯被称为梦游症或夜游症,是一种在睡眠过程中尚未清醒而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做一些简单活动的睡眠和清醒的混合状态。
3、梦魇症是指睡眠中被噩梦突然惊醒,以恐怖不安或焦虑为主要特征的梦境体验,且对梦境的恐怖内容能清晰回忆,并心有余悸的一种睡眠障碍。
4、夜惊常见于儿童的睡眠障碍,主要以反复出现从睡眠中突然觉醒并惊叫、哭喊,伴有惊恐表情和动作,以及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出汗、瞳孔扩大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第十三章、人格障碍一、概述1、概念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2、原因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依附,家庭环境,社会认知)、3、成分特定特质维度/认知/情绪的极端化/自我概念4、特点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可能有脑器质病变/人格显著的持久的偏离了社会范围/情感行为异常/无自知之明/能应付一般日常生活二、分类与表现1、界定型分类(1)A簇包括偏执型、精神分裂样和精神分裂型(2)B簇,包括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和自恋型(3)C簇,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和强迫型2、维度型分类情绪失调型/去社会化型/去抑制型/强迫型/奇异寻求型3、维度-界定型分类4、临床表现(1)偏执型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对周围事物敏感、多疑,评价自己过高,自命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