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科学。

主要从心理与社会层面了解分析症状。

精神病学则是临床医学的分支学科,主要从生物层面来了解症状,对其进行干预诊断与治疗。

神经病:属于临床医学中的精神病学研究的范畴,是指当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所表现的不同疾病。

精神障碍:与精神疾病的含义大致相同,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

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或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

精神病: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狭义是指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乏,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

精神障碍(重性精神病)有三个特点(许又新):1、社会检验能力严重受损;2、社会功能严重受损;3、缺乏症状自知力。

心理障碍:是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张伯源、陈仲庚提出的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判断标准:1、个体经验标准:涉及个人的主观感觉不良和研究者对异常现象的主观判断;2、社会文化标准:参照社会常模与社会适应的标准;3、医学标准:根据病因与症状进行判断;4、心理学标准:根据统计结果,观察其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

对心理障碍的医学诊断分类体系:中国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CCMD);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及其相关问题的统计分类标准》(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Problems,ICD)。

克雷培林:德国精神病学家,师从著名心理学家,并曾在冯特的心理实验室工作过。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和临床实验基础上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了精神病学,分析了上千的病例,建立了精神病学的系统并从1883年开始出版精神病学教科书。

主要贡献:1、明确区分了两种精神病:躁狂忧郁性精神病和早发性痴呆;2、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关于精神疾病的科学分类;3、首次将实验心理学方法运用于对精神病学的研究;促进了精神病学的发展,也充实了变态心理学的科学内容;4、被认为是变态心理学医学模式的创始人。

催眠术:古希腊时就已有记载,中世纪,一些术士号称用一种神秘的力量来治病。

麦斯默创立了动物磁感应理论,并将其操作成为麦斯默术。

他认为宇宙间充满动物磁性,受损或阻滞就会生病。

他采用磁铁、与对方接触或吸引对方注意的方式使病人进入恍惚状态,然后让其放松使之得到治疗。

麦斯默术是催眠术的前身而且其治疗的癔症患者,与心理治疗一脉相承。

19世纪70年代后,法国的Bernheim和Charcot(夏可)开始对催眠术进行研究,但是Bernheim认为催眠状态时病态的表现,与癔症相提并论,Charcot认为催眠是由暗示引起的,可见于正常人。

于是由于意见分歧,形成了南锡派和巴黎派的激烈争论,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行为治疗与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另外,华生认为行为都受环境事件控制,对行为可进行预测和控制,并且认为异常心理反应有可能是通过学习的经验而建立的。

桑代克通过实验提出了练习律和效果律。

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并将其应用于医院治疗,首次提出了“行为治疗”。

沃尔普创立了“系统脱敏”等行为治疗方法。

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个体可仅仅通过模仿习得新的行为。

认知治疗开始于贝克对癔症的治疗,之后埃利斯提出了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的情绪困扰、行为问题或心理障碍均与人的认知有关,强调以改变认知的方式来消除或减轻心理问题。

●几种脑成像技术:CT: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RI:核磁共振技术,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PET: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

●质性研究:主要以个案研究为主要形式,以言语等非数字型的资料为分析对象,对文本进行深层次分析,然后借助一些计算机软件进行文本数据定量化(编码)的研究过程。

与量化研究的区别见P27。

精神交互作用,就是因某种感觉,偶尔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那么,这种感觉就会变的敏锐起来,这一敏锐的感觉反过来吸引更多的注意,这样一来,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致使该感觉越发强大起来。

精神拮抗作用是指人的精神活动有一种对应调节的现象,类似于人体作用相反、彼此制约、相互调节的拮抗肌的作用,因此被称为精神拮抗作用,也即当一种心理出现时,常有一种与之相反的心理出现的。

理解“神经症患者本来具有强烈的生的欲望,但为死的恐怖所束缚,大量精神能量投入到对症状的关注和拮抗中,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无成效又使患者的注意更集中在症状上,而越把症状当成必须排除的异物,从而加重症状。

按照生的欲望所表现出的上进心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就可以把精神能量逐步引向外部世界,使得注意不再固着在症状上而减轻症状。

而且,虽带着症状去行动仍有痛苦,但行动本身使得在工作、学习上有所收获,患者就会发现过去总是努力要解除症状,认为正常后才能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的想法是没有必要的。

尽管痛苦也要坚持,就打破了过去那种精神对行动束缚的模式。

”临床精神评估的三种方法:观察法、会谈法和测验法。

心理障碍的分类——DSM﹣IV的分类1、通常在儿童和少年期首次诊断的障碍2、谵妄、痴呆、遗忘及其他认知障碍3、由躯体情况引起;未在他处提及的精神障碍4、与物质有关的障碍5、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6、心境障碍7、焦虑障碍(应激障碍也归在此类)8、躯体形式障碍9、扮演障碍10、解离障碍11、性及性身份障碍12、进食障碍13、睡眠障碍14、未在他处分类的冲动控制障碍15、适应障碍16、人格障碍17、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情况(具体略)CCMD—3的分类见P88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内涵标准和排除标准,其中,内涵标准有包括症状学指标、病情严重程度指标、功能损害指标、病期指标、特定亚型指征、病因学指标。

可概括为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病程标准和排除标准。

DSM﹣IV的多轴诊断原则轴I:临床障碍,包括诊断分类中的1—15类(精神发育迟缓除外);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情况,即分类中的第17类。

轴II: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缓,其中人格障碍涉及分类中的第16类;精神发育迟缓即分类中第1类中的一项。

轴III:一般医学情况,指精神科以外的疾病。

轴IV:心理社会问题及环境问题,可归纳为9点:即1、基本支持集体(家庭)问题;2、与社会环境有关的问题;3、教育问题;4、职业问题;5、住房问题;6、经济问题;7、求医问题;8、与司法单位有关的问题;9、其他问题。

轴V:功能的全面评定(GAF),通过GAF量表以百分制评分。

如果没有症状,可很好的把握日常生活中问题者评分范围为91—100;而有严重症状,在社会、学校或工作等方面功能受到损害者评分范围为41—50。

分裂的含义:1、人格前后不一致;2、精神内部不一致;Array3、内部与外部世界不一致。

偏执型:又称妄想型,是精神分裂中最常见的类型。

起病较缓慢,发病多在青壮年和中年,一开始表现为多疑敏感,逐渐发展为妄想,妄想可以是系统的可以是零乱的,有时还伴有幻觉和感知觉综合障碍。

紧张型:多在青壮年起病,以木僵状态常见,主要症状为言语运动不同程度的受抑制。

瓦解型:又称青春型,青少年起病,主要症状是思维内容荒谬、思维破裂,情感不协调,表情做作,其行为幼稚、愚蠢,做鬼脸,傻笑,常有兴奋冲动行为和本能意向亢奋等。

幻觉妄想凌乱,社会退缩性特别严重。

残留型:过去至少有一次发病,目前仍有个别症状,如妄想、情感平淡、社会性退缩、人格改变等,症状保持相对稳定,近一年来无明显好转或恶化。

未分化型:指不符合以上任何一种类型,或是同时存在多种类型的部分症状,又有明显的阳性症状。

1、抑郁发作与抑郁症;2、躁狂发作;3、双向心境障碍;4、恶劣5、环性心境障碍。

抑郁发作的特征表现1、抑郁心境绝望、孤独感或只是厌倦。

2、在平常的活动中丧失兴趣和乐趣即快感丧失。

3、食欲紊乱4、睡眠紊乱其中失眠最典型。

5、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激越疲乏,缓慢或不知休息。

6、精力减退动机减退,精力水平降低。

7、无价值感和内疚感一无是处8、思维困难9、欲死亡或自杀的想法10、其他的抑郁发作症状心境障碍的治疗—抗抑郁药物,其中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类(SSRI),主要有氟西汀(百忧解)、帕罗西汀(塞乐特)、氟伏草胺、舍曲林、西酞普兰。

● 自杀的预防(P181)1、 评估自杀的危险因素:4P 模式,即痛苦(pain )、计划(plan )、既往史(previous history )和附加情况(plus )。

(1)痛苦,指评估者个人受到了多大的伤害,其所受的伤害是否是无法承受的。

(2)计划,评估是否下了自杀的日期?是否有什么特殊的日子?自杀计划的特殊内容是什么?其内容是否是致命的?(3)既往史,评估既往的自杀企图、重要他人的丧失、疾病、婚姻关系的破裂 、身心上的创伤以及性侵犯的情况。

(4)附加情况,评估社会支持的情况,个体抱有的希望与活下去的理由。

2、 热线干预和危机干预基本原理:积极倾听(采取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表达自己的感受、良好的共情及以真诚的态度与其交谈。

基本原则:保持交谈、建立信任3、 治疗干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焦虑障碍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要有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

——指向未来恐惧是面临危险发生时感到难于应对不利情况的一种痛苦体验。

——指向现在烦恼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感到不顺心或令人不畅快的体验。

——指向过去许又新的病理性焦虑的特点1、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病人基本的内心体验是害怕,如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极端惊恐或恐怖。

2、 这种情绪是不快的和痛苦的,可以有一种死在眉睫或马上要虚脱昏倒的感觉。

3、 这种情绪指向未来,它意味着某种威胁或危险即将到来或马上要发生。

4、 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威胁和危险,或者,用合理的标准来衡量,诱发焦虑的事件与焦虑的严重程度不相称。

5、 在焦虑体验的同时,有躯体不适感、精神运动性不安和植物神经系统紊乱。

DSM ﹣IV 焦虑障碍的分类1、 不伴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2、 伴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3、 广场恐怖,无惊恐障碍病史4、 特殊恐怖症5、 社交恐怖症6、 强迫性障碍 ◎7、 创伤后应激障碍 ◎8、 急性应激障碍 ◎9、 广泛性焦虑障碍 ◎10, 躯体情况所致焦虑障碍 物质引致焦虑障碍11,焦虑障碍,未特定DSM ﹣IV 躯体形式障碍(A )和分离性障碍(B )的分类1、 躯体化障碍1、分离性遗忘2、 疑病症 2、分离性漫游3、 转换性障碍 3、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4、 疼痛障碍 4、人格解体5、身体畸形障碍人格解体障碍指的是对自身和环境的不真实感,表现为病人突然丧失了对自己的感觉,主要症状就是感觉到自己很奇特或不真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