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体验报告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目录
一、调查地区: (3)
二、调查时间: (3)
三、调查方式: (3)
四、调查主题: (3)
五、考察目的: (3)
六、关键词: (3)
七、报告梗概: (3)
八、调查结果 (3)
九、参考文献 (5)
一、调查地区:
黄埔古港
二、调查时间:
2017/6/24
三、调查方式:
实地考察
四、调查主题:
中国海外贸易
五、考察目的:
本篇报告的考察目的不在于将黄埔古港作为单个的文化点进行琢磨,目的是通过将黄埔古港的文化历史的实地考察作为启发点,更好地体味广州在中国海外贸易历史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六、关键词:
广州黄埔古港港口中外经济海上贸易
七、报告梗概: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工程的发展,更多人开始认识到对外贸易对于中外经济交流的强大推动作用,认识到海上贸易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中外经济交流口之一。
清代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关闭了闽、浙、江三大海关口,只留下广州一处通关口岸,广州的全国对外贸易中心位置也就由此确立,衍生出了丰富的海贸文化。
而地处粤海关、珠江之滨的黄埔港更是广州对外贸易中的外贸重地,清政府在黄埔村南边的酱园码头设立黄埔挂号口,黄埔村也成为中外贸易的必经之地和向外国商船征收关税之所。
黄埔港记录下了海外贸易在清代中国的兴盛与繁华,成为我们再看中国海贸文化的重要一隅。
在贸易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要体悟其中盘恒的深味,汲取文化中所蕴藏的内涵与精神,寄以深远的思考。
八、调查结果
(一)海贸文化之策源地——广州
纵观历史,中国其实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反而是在对外经济中秉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
国力的强盛使中国以一种强国姿态与他国进行贸易往来,为了宣扬国威,郑和由广州七下西洋,朝贡贸易应运而生。
在诸如此类的外贸活动中,我们都不难听到“广州”作为贸易重镇出现。
直到今天我们提起广州,我们依旧认为它为一个商业流通重地。
自古以来,广州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拥有历久不塞的河海联通港口,成为中外贸易往来的重要一环。
贸易重镇这一地位最初是奠定于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广州就已经拥有较为发达的造船业了。
黄埔古港中所展示的广州西汉墓所出土的木楼船模型(复制)就真切的反映出了西汉时期广州较高造船工艺和技术,位于广州市区中心的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造船遗址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大的造船遗址。
船是海上对外贸易不可获取的工具之一,造船业的发达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秦汉时期广州对外贸易的发达。
直到宋朝,宋朱在○1《萍洲可谈》写道:“广州市舶司,旧制,师臣漕使,领提举市舶事。
祖宗时谓之市舶使……三方唯广最盛。
”这时的广州海上船舶已经开始使用指南针,这也是创下了世界指南导航之先例。
在游览黄埔古港中,笔者了解到,在这个时期的两广地区的人民就已经穿梭于南中国海乃至南太平洋及其岛屿,同时随经济活动带去的岭南文化也间接地影响了周围的其他地区。
与此同时,广州(古番禺)也成为中外商人的聚集之地,如司马迁在○2《史记•货殖列传》之中所写:“番禺(今广州)亦其一都会也。
珠玑、犀、玳瑁、果布(“果布”为马来语的音译,即龙脑。
)之凑。
” 在丝绸、漆器、青铜器不断向外输出的同时,诸如珍珠、犀角、玛瑙等奇珍异宝也通过这里传入了中原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时期。
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方丝绸之路不断发展,对外贸易收入逐渐成为了财政依赖,加之输入品传入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变,中外贸易往来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到了唐宋时期,在对外贸易上,其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建立了一系列配套的法规法令,海上交往空前繁华,开通了多条对外贸易的航线,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被时人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从广州至波斯湾的线路。
从唐太宗设广州为市舶司到宋代市舶司制度不断完善,广州作为重要的贸易地区,在政策与开放兼容的经济思想的双重助力下,推动着社会生活变革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将广州作为贸易通商口的一步步发展,地位的一步步提升作为缩影,看到古代中国外贸管理系统的一步步发展完善,发展潜力的一步步挖掘,外贸规模的一步步扩大。
(二)、于黄埔港之设立窥见广州的真正机遇
在经济发展中,政治政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明清以后,黄埔村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
这和明清以来所实行的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是决然不能分开的。
洪武四年,受“华夷之辨,守备为上。
”思想的影响,明朝朱元璋政府开始实行海禁政策,而举措无疑对中国对外贸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打击。
直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放宽了海禁政策,在广州设立粤海关,并在黄埔村南边的酱园码头设立黄埔挂号口,这种状况才有所缓解。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撤消了江、浙、闽三海关,保留粤海关,指定广州为唯一对外贸易口岸,而黄埔港就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
黄埔港的繁荣无时无刻不在证明着,“独口通商”给广州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就像是压力找到了宣泄口,一股磅礴的中外贸易之风又席卷而来,数量庞大的商船由世界各地来到了广州黄埔港。
漫步在黄埔古港的陈列厅中,目光看向一张写着“乾隆十四年至道光十八年(1749-1838年)外国到粤海关贸易商船统计表”的表格,表格中外国商船入口数由乾隆十四年至二十四年(1749-1758年)十年间的194艘逐年增长到道光十
年至十八年(1928-1938年)的1101艘。
光是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80年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就有5107艘,其数量不可谓之不大。
而这些商船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广州开辟至北美的海上航线后,由美国开至黄埔港的“中国皇后”号。
时逢美国刚刚取得独立,这也是中美之间的首次经济贸易往来。
而这却不仅仅只是一次贸易往来如此简单,中国这时所设立的黄埔通商口岸无疑是初立国、经济上被英国孤立的美国的重要经济市场。
皇后号于广州黄埔港成功抵达,美国国会甚至向全国发布了对此次航行的通报表扬信。
越来越的商船来往于通往广州黄埔的航线上,黄埔港也因此而闻名世界。
而诸如○3《防夷七条》中所规定的“凡洋船到日,海防衙门拨给引水之人,引入虎门,湾泊黄埔。
”,即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进入广州贸易,均要停泊黄埔古港,在办理手续后才能进行商货贸易等政策,无疑都推动了黄埔古港形成一派蓬勃发展的情形。
黄埔古港作为广州外贸通商口长达170年,其中更有83年是全国唯一通商口岸,黄埔古港的繁荣也尤其突出广州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在来来往往的中西贸易之间,中西文化也在不断地交流碰撞之中,这也巩固了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的地位。
(三)、黄埔古港在今天
笔者了解到,今天所见的黄埔古港已经是结果2003古港重建后的面貌了。
重建后的古港很难再找到旧时的踪迹了,海傍街的附近还留存着一些外国商人、海员的墓碑,默默述说着古港曾经的辉煌。
今天,我们只能从古港里历史留下的斑驳的痕迹中窥见曾经那会馆鳞栉、商贾熙攘穿行、货船舶渡往来、千帆云集的繁华画景,再看黄埔古港,我们能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了解黄埔古港,我们从一个港口看到一个海关的发展,从一个海关看到一个国家的发展。
那些熙熙攘攘的时代仿佛已经过去,但黄埔古港乃至广州长久以来在对外贸易中所秉持的开放、包容、公平精神,对于今天“一带一路”的建设仍有十分宝贵的直接现实意义,浸润在历史余韵中的古港仍然值得我们寄以遥深的思考。
九、参考文献
○1、宋宋朱《萍洲可谈》
○2、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3、乾隆九年(1744年) 澳门海防同知印光任《防夷七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