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花开的声音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案例分析
凯里市第四中学马义
一、引言:
春天走了,能再回来;燕子去了,能再回来;桃花谢了,能再回来。
但是我们的童年时光,却是一去不复返。
童年是我们与家人嬉戏、在大人们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美好回忆。
我们曾固执不想长大,但时间老人却悄然地把家庭的重担挪到我们身上,家人的离去使我们悲伤,也使我们的担子进一步加重。
二、教材分析:
《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
本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城南旧事》的最后一章。
全文由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这两条线索串联而成。
爱花,是爸爸的秉性。
但作品中,并没有把爸爸写成一个花匠或园艺家,也没有做泼墨的描写,只是把它作为线索——从文章开始“胸前的花”到结尾“爸爸的花儿落了”——贯穿文章的始末。
同时与爸爸爱花这条线索并行的另一条线索是毕业典礼。
两条线索互相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
三、案例背景:
课程标准曾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为此,重视师生之间双向的、互动的对话与交流,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所共识。
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不经意间出现了与之相悖的状况。
一是教师“先入为主”,或主观武断,以至于“请君入瓮”式的状况;二是放手让学生随意讨论,以至于旧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却不断衍生,结果是说者“天马行空”,而听者“一头雾水”。
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阅读中,有着各自的焦点,其理解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语文教师就应该与时俱进,摒弃旧观念,树立新理念,打破教参和标准答案一统天下的局面,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允许学生自由表达。
四、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但双线是难点,可以事先设计一个表格,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眼前事与回忆的事分类整理,并找出每一处回忆
是通过什么来引出的(如胸前的小花),从而理清全文的脉络。
理解父亲的情是重点,解决这一点的关键是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先受感动,然后老师稍作引导,让学生把文章中爸爸对“我”做的每件事所产生的影响的句子找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我”是如何在父亲的影响下成长的。
五、案例描述:
如今的学生让人刮目相看:那天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爸爸的形象,学生踊跃回答:爸爸是一个对“我”既严格又关心的人;爸爸是一个表面严厉而内心慈爱的人;爸爸是一个志趣高雅的人……有一个学生说爸爸是一个不心疼“我”的人。
出乎意料的回答犹如异域的声响震荡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敲在每个同学的心中。
教室里顿时一片寂静,继而是一群骚动,我也十分惊讶。
诧异之余先来一个缓兵之计吧,我就请他说说自己的理由。
他振振有词的说了几点理由:“一是小学一年级迟到被打,还自己走路上学(本来可以坐车的);二是毕业典礼那么重要的事,爸爸居然不能坚持参加;三是叫我给叔叔寄钱,不考虑我的安全,因为我当时才是一个小学生。
”话音未落,我察觉有很多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更多的同学陷入了沉思,教室里一篇寂静。
我眼前一亮,这正是很好的亮点,我顺水推舟,把这个问题的接力棒交给学生:大家同意这个同学的观点吗?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请大家从文中找到确凿的理由。
经过异常激烈的辩论,爸爸的形象在同学们心中逐渐清晰起来:有同学说,爸爸打我,是因为我不守规矩,其实也是为我好,是对我严格要求,而后又送衣服和钱,是对我的关心,他是一个表面严而内心慈爱的人;有同学说,没有爸爸的严格就没有我的成功,也许还成不了作家;有同学说,爸爸是一个爱孩子的父亲,他不是病得动不了,他不会不参加我的毕业典礼的;爸爸叫我寄钱给叔叔,是对我的鼓励和信任,爸爸善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精神……更多的同学把目光投向课文,品味文本的蕴意,在文本中寻找依据——“严中有爱”,“鼓励孩子坚强”……接着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你的父母对你的“爱”和“严”是怎么处理的?回答让我眼界大开:我的妈妈只“爱”不严,每次考试考不好,她只说“不要难过,下次努力就行”,我心里却觉得难受;如果我学习放松了,我还是希望她“凶”点,因为适当的压力会让我不断进步。
最后有一位同学交上了一个答案:严中有爱是真爱,只爱不严是溺爱。
本节课应该说是成功的,既学习了正确评价人物的方法,又妥善运用了教育机制。
欣喜之余,一连串的问题在我心底响起:如果没有那位同学“振聋发聩”的回答,这节课会这样呢?如果我没有理会“另类”的声音,乃至排斥这种“另类”,结果又将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课堂中的不和谐声音?……
六、案例反思:
1.学会倾听,唤起学生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教师要完全尊重学生,坦率地待人,理解地倾听,设法使自己与学生融为一体。
初一学生相对阅历较钱,心理尚未完全摆脱儿童的稚气。
所以就要努力创设一种自由、开诚布公的氛围,创设与学生紧密联系的情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自然被点燃。
在以上案例中,学生普遍认为爸爸的教育方法合理后,我就暗示学生:有没有不合理的?结果学生的思辨心理被唤起,最后自然引出家庭教育的“辩证法”:严中有爱是真爱,只爱不严是溺爱。
有了以上铺垫,就进行迁移式提问:你的父母对你的“爱”和“严”是怎么处理的?学生情不自禁的接受了这个“真实的人物”,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就水到渠成了。
只要学会了倾听,“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才有可能实现,师生中间才会有真正的对话。
2.学会倾听,促进学生对话的生动和真实。
如果说创设氛围标志着教师发挥着一个教学活动组织者的角色,那么,吸引学生热情投入对话,主动参与并畅所欲言,教师就是一个最好的促进者了。
传统的教学理念往往把教学看成是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知识成了统治者,人却成了手段与产品。
课堂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师生情感的沟通就被忽略。
案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父辈的教育都有自己个性化的体验。
所以,我一方面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同时又站在学生一边,委婉指出消极应对的欠缺。
这样,听者和讲者都会积极地倾听和表现,对话欲就被激发出来。
因此,我们要倾听学生的声音,注重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只有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生动的个性才能在课堂中得到张扬。
才能还原一个生动、真实的课堂。
3.学会倾听,让我们变得机智。
学会倾听,就是要敏锐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拓展学生思维内涵,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营造师生之间的互动氛围。
但是,教师更是一个对话者。
他们一方面要做好“中介”工作,通过引导点拨、评价激励,引导对话向深层次发展。
同时,教师的思想深度、学识积累、社会经验、审美水平都远远超过学生,因此更要做好“引路人”的角色。
一旦氛围形成,我们将怎么面对,如何实施呢?最关键的是因势利导,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我
们一定要有机智灵活的课堂驾驭能力:一是在提问上下功夫,注意丰富而有层次。
二是角色始终作为机敏的倾听者,迅速掌握发言者见解中的关键点。
三是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评价时决不能以单调肤浅的“好”或以夸张的掌声来表现,而是尽量做到实际内容,有新意。
当然,如果学生发出的确实是有价值、有创意的声音,我们教师可以抛开准备好的教学设计,以此为契机,与学生一起合作,共同探究,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情感互动,教学效果往往十分显著,这时的课堂也将成为真正的缔造生命的场所。